李綿品,白祖云,白祖翠,王忠梅
(1.昭通市職業教育中心,云南 昭通 657000;2.昆明馳云林業技術咨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3.云南省水富市林業局,云南 水富 6578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規定:需要臨時占用林地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準。臨時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并不得在臨時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滿后,用地單位必須恢復林業生產條件[1]。各類工程項目大多不可避免臨時占用林地,但由于缺乏對臨時占用林地恢復治理科學措施,造成臨時占用林地難以恢復、恢復質量不高、地力下降、恢復的面積減少等情況。國家實行嚴格的林地保護管理制度,劃定林地保護紅線,各省區也相應頒布了林地管理條例或林地管理辦法,縣區制訂了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林地管理納入了領導離任審計和任期考核。如果臨時占用林地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恢復治理,林地保護的目標難以實現,既影響生態環境,又減少群眾收入,還影響到當地干部的考核結果。因此,研究臨時占用林地恢復治理,對制訂臨時占用林地恢復治理技術規程、技術標準,設計工程項目臨時用地恢復措施,編制工程項目水保持方案,保護林地,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項目特點可分為:線狀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集中式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分散式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綜合性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
指工程項目臨時占用的林地呈線狀,主要是線性工程的臨時占用林地,包括引水渠的邊坡用地、輸氣管道臨時占地等。這類臨時占用林地的特點是:戰線長,土壤種類、含石量等立地條件、氣候環境均有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通常存在隨意傾倒的棄土、棄石,土層不穩固,水土流失嚴重,甚至沒有覆土,也難以覆土,是最難治理恢復的臨時占用林地類型。
指臨時占用的林地相對集中,包括采砂場、采石場、取土場等。這類臨時占用林地的特點是,相對集中,呈規則或不規則的塊狀。但如采砂場、采石場、取土場存在邊坡較大的問題,采砂、采石、取土后,留下高邊坡,無法實現覆土或難直接覆土。
指臨時占用的林地較為分散,包括如輸電線路臨時施工場地、塔基臨時堆土場。這類臨時占用林地的特點是比較分散,不便于集中統一治理和管理;由于人為踩踏時間長,臨時施工場地土壤板結;塔基臨時堆土場表土、深層土、石頭混雜。
指同時具有上述兩類以上的臨時占用林地。這種類型,主要在一些大型工程項目中出現,如水庫建設項目臨時占用林地,可能同時有采砂場、采石場、取料場、臨時施工道路、臨時工棚、輸水渠道、堆土場、棄碴場等,既有線狀的,也有相對集中、分散的。這種臨時占用林地類型具有以上3種類型的特點。
臨時占用林地的恢復治理工程措施指通過改變臨時用地范圍內小地形、設置攔擋、截排水、覆土等方法,攔蓄地表徑流,恢復林業生產條件的措施。主要包括:削坡開級[2]、基礎開挖[2]、挖截排水溝[2]、修建擋墻[2]、基礎平整[2]、基礎碾壓[2]、覆蓋表土[2]等措施。挖截排水溝、修建擋墻、覆蓋表土是線狀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常用的工程措施;削坡開級、基礎開挖、挖截排水溝、修建擋墻、基礎平整、基礎碾壓、覆蓋表土是集中式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尤其是采砂、采石、取土后,留下高邊坡(取土場不需要基礎碾壓)常用的工程措施。基礎開挖、基礎平整、基礎碾壓、覆蓋表土是分散式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通常采用的措施。綜合性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從整個項目看通常所有工程措施都能用上,但對于具體的恢復地塊而言,應視情況而定。
3.1.1 削坡開級
削坡:削掉非穩定體的部分,減緩坡度,削減助滑力;開級:通過開挖邊坡,修筑階梯或平臺,達到相對截短坡長,改變坡型、坡度、坡比,降低荷載重心,維持邊坡穩定。
建設項目因開挖、回填、棄土(石、沙、渣)等形成的坡面,應根據地形、地質、水文條件、施工方式等因素,采取削坡開級等措施,使邊坡達到安全穩定的坡度(比),原則上山體坡度≤25°。對高度大于4 m的邊坡應采取開級措施[3];對于巖性完整的高陡邊坡主要采用坡面清理的方式進行處理;對凸面坡進行推平;對凹面進行回填。
3.1.2 基礎開挖
部分工程項目占用的林地,對林地進行了硬化。如臨時工棚地面混泥土進行硬化,臨時施工道路進行鋪砌塊石、碾壓硬化等。對這類臨時占用林地,應采取基礎開挖措施,清理硬化的混泥土、塊石,疏松土壤。
3.1.3 挖截排水溝
截水溝又稱天溝,指的是為攔截山坡上流向臨時占用林地的水,在臨時占用林地的坡頂外設置的水溝攔截水流。排水溝指的是將截水溝匯集的水引向臨時占用林地以外,連接到河道、溝道等自然排水渠道或其他輸水設施的水溝。根據項目建設區地形現狀及項目區上游匯水面積大小,確定是否進行截排水溝的布設,一般采用明溝。排水溝在坡面上的比降,根據其排水去處(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的位置而定,當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腳時,排水溝大致與坡面等高線正交布設;當排水去處的位置在坡面時,排水溝可基本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斜交布設。
3.1.4 修建擋墻
擋墻也就是俗稱的護坡。護坡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坡等,起到固定,隔擋的作用。在臨時占用林地恢復中,通常使用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在臨時用地坡腳,應根據情況設置不同高度的擋墻進行防護。對坡度過大,不能滿足山體坡度≤25°的,應適當加高擋墻的高度或減小擋墻之間水平間距。 一般擋墻之間水平間距應≤8 m,擋墻的高度一般應≤4 m。
3.1.5 基礎平整
基礎平整就是在臨時占用林地范圍內,對凸凹不平的地方進行平整,針對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后存在的凸凹區,需進行局部的開挖回填,做到相鄰兩擋墻之間的地面在同一平面上。
3.1.6 基礎碾壓
工程項目臨時占用的林地,由于進行了開挖和回填土石方,造成基礎存在空隙、疏松,在治理恢復中應采取基礎碾壓措施,夯實基礎,避免塌陷,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隱患。
3.1.7 覆蓋表土
工程項目臨時占用林地的治理恢復,應采取覆土措施。覆土應盡量采用工程項目剝離的表土,覆土厚度一般不低于60 cm;表土不足60 cm厚度的,可在下層填埋工程項目開挖中的深層土;因沒有覆土來源,可小于60 cm,但不得低于30 cm或原有林地的厚度。覆土后應進行土地平整。
臨時占用林地的恢復治理生物措施指在臨時占用林地范圍內,通過種植喬木、灌木、種草、植藤或種樹、種草、植藤的組合模式,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經濟收入,提高林地綜合效益的措施。
3.2.1 喬灌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進行喬林樹種與灌木樹種混交種植的模式。適用于平地,空氣濕度、濕度較高的地區以及土地肥沃的地塊。臨時用地為平地時,水土流失不會嚴重,可以不種植草本植物;空氣濕度、濕度較高的地區自身容易滋生草本植物,不需要人工種植;土地肥沃的地塊也不需要人工種植綠肥。
3.2.2 喬草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喬木和草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通常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的土質邊坡或含石量較高的高邊坡種植草本植物進行護坡,同時在緩坡地種植喬木或喬木與草本。這種模式主要適用降水相對較小的地區,草本植物自然恢復較慢,需要通過人式種植草本植物,加快植被恢復,快速地減緩水土流失。
3.2.3 灌草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主要用于適宜種植經濟林果的臨時用地的恢復,種植灌木經濟林,林間種植綠肥草本,邊坡種植綠肥或其他草本植物。在需要將臨時用地恢復為景觀林的也可以采用灌劃模式。在喬大生長界限以上的臨時用地的恢復也可以選擇使用灌草模式,選擇適宜的灌木樹種和草本植物進行綠化。
3.2.4 灌藤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灌木和藤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在覆土含石量較高、水肥條件差的情況,種植灌木進行綠化,種植藤本植物攀援覆蓋石質邊坡。
3.2.5 草藤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草本和藤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適合于立地條件較差的臨時用地的恢復。利用藤本植物對石質高邊坡進行攀援覆蓋,種植草本植物對臨時用地進行綠化及改善土壤肥力。
3.2.6 喬灌草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這種模式適用廣泛,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最為常見的生物措施治理模式。通過喬木與灌木混交種植、草本植物對土質邊坡和木本植物行間進行綠化,在時間、空間上都能夠滿足及時恢復生態環境的要求。
3.2.7 灌草藤地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主要適用于有石質邊坡,水熱條件、立地條件好或臨時占用林地在喬木生長界限以上的情況。利用藤本植物覆蓋石質邊坡,在水熱條件好的地方發展灌木經濟林,間作綠肥等草本植物;在喬木生長界限以上的臨時用地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綠化。適合于喬木生長界限以上的綜合性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或在喬木生長界限以下水熱條件、立地條件好的綜合性臨時占用林地項目。
3.2.8 喬灌草藤地模式
指在需要恢復的臨時用地范圍內種植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恢復治理模式。適合于水熱條件、立地條件較好、又具有石質邊坡的臨時用地的恢復。利用藤本植物對石質邊坡進行覆蓋綠化,利用其他草本植物對土質邊坡進行綠化;在坡度較平緩的地塊實行喬灌混交種植,地坡度較大的地塊除進行喬灌混交種植外還可種植草本植物。適合于綜合性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類型。
臨時占用林地的情況是十分復雜的,不同的情況應采取不同的措施組合,依靠單一的治理措施難以實現快速恢復的效果,必須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組合下來,充分發揮各項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作用。
由于大多臨時占用林地項目通過開采、堆砌形成了高邊坡,改變了原有地形地勢,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必須采取工程措施,穩固林地后,進行生物措施治理。
臨時用地的恢復,首先要解決林地水土流失問題,但也不能忽視其經濟效益。要結合當地的立地條件、氣候,科學選擇樹種、合理配置,發揮林地的經濟效益。
由于項目臨時占地階段性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為使水土流失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必須快速恢復植被。草本植物繁殖速度快,可以快速覆蓋地表,減少水土流失;藤本植被的攀爬性能,對覆蓋高邊坡裸露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灌木樹種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空間,并具有較高的、長期的防護效果;喬木樹種樹冠大、根系發達、壽命長,能夠長期發揮經濟和防護效益。因此,在工程項目臨時占用林地的恢復治理中必須堅持喬灌草藤植物相結合的治理原則。
由于臨時占用林地項目立地條件差異較大,甚至同一個項目的臨時占用林地氣候環境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根據立地條件、氣候條件、物種或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好生物措施治理中的物種或品種,在工程項目臨時占用林地的恢復治理中做到適地適物種或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