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彥飛
(貴州大學 茶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傳統上,茶是指利用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組(sect.Thea)的部分種類[含小葉茶(C.sinensisvar. sinensis)、大葉茶(C.sinensisvar. assamica)、德宏茶(C.sinensisvar. dehu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軸茶(C.crassicolumna)等)]的葉及芽經加工制成的飲料產品。類茶(Non-Camelliatea)植物的定義目前尚無明確界定,一般而言,類茶(Non-Camelliatea)是指利用除山茶屬茶組植物以外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甚至全株加工制成的用來沖泡飲用的“茶”[1],如保健性花茶和藥茶等。類茶植物可以單獨加工成飲品,也可以和茶組植物或其他類茶植物一起加工成茶飲。
我國人民對茶及類茶植物的利用歷史悠久。據唐代陸羽的《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說明我國對茶的利用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據東漢吳普的《桐君錄》載,“南方有瓜盧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通夜而不眠”,“瓜盧木”即苦丁茶[基源植物包括扣樹(Ilexkaushue)、大葉冬青(Ilexlatifolia)、粗壯女貞(Ligustrumrobustum)等30余種],可見我國對苦丁茶等類茶的利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我國類茶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既包括一些中草藥,也包括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如忍冬科的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薔薇科的山楂(Crataeguscuneata)、茄科的枸杞(Lyciumchinense)等;我國類茶植物分布、利用廣泛,據統計全國有27個省份存在類茶植物的普遍利用[2]。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喀斯特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1.9%[3]。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貴州成為我國物種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之一。貴州境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維管束植物252科1781屬8612種,在全國排在第4位,其中蕨類植物37科120屬850種,裸子植物12科39屬117種,被子植物203科1622屬7645種[4]。
從豐富的植物資源的角度來看,貴州大學開設《類茶植物的綜合開發》的課程既有先驅性也有前瞻性。這門針對茶學專業開設的個性選修課程教學內容包括類茶植物開發的理論教學、學生學習意向問卷調查(涵蓋對教師滿意度、學生感興趣的類茶知識等內容)和貴陽市內類茶市場情況調研三部分。
本文充分融合課堂教授情況,結合學生隨堂問卷和類茶市場調查結果,并查閱相關類茶開發文獻,梳理了該課程目前存在的教學問題與不足之處,提出了相應的課程改革建議。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藍本。教師若缺少相關教材,課程教授過程中會有較大隨意性,主觀因素也較強。沒有合適教材的參考,教師所編制的教學大綱和教案也會有極大可能是不完善的,故而導致學生所能獲得的類茶知識有所欠缺。
師資力量,是制約本門課程開設和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課程是基礎,教師是關鍵。比如學生在問卷調查中提到希望對國外的類茶植物有所了解,這需要任課教師博聞廣獵,包括熟知國內外類茶研究的前言動態等,單對一名任課教師而言,需要做更多的備課準備。若學院能有更多師資力量,分別側重不同的類茶開發內容向學生講授,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更為全面。
《類茶植物的綜合開發》是應用性較強的一門課程,教學應與實際的類茶市場掛鉤。本門課程雖然要求學生進行了電商平臺(包括天貓、京東、拼多多等)、貴陽市內超市、茶葉綜合市場、茶葉品牌專賣店、貴陽市內藥店等多方的類茶銷售情況調研,但由于本門課程與調研場所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基礎,導致除電商平臺以外的類茶銷售情況調研結果不夠全面。下一步,學校可與類茶市場相關部門進行洽談,使學生的類茶調研更為高效,也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如溝通能力、撰寫調研報告能力等方面。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國內類茶的開發利用面臨很多問題:一是類茶資源的多樣性不夠豐富,不足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傳統的類茶加工存在制作欠規范、質量標準欠統一及成本較高等問題;三是類茶配方與市場需求(如消費者口味等)需更加契合;四是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部分類茶植物常遭到掠奪式的采摘,與類茶產業發展對原料的需求還不相適應,不利于類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五是類茶的民族文化背景需進一步挖掘,在開拓市場中也應重視文化宣傳;六是類茶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機理需深入研究,其保健機制需進一步探索,提升其利用價值[5~10]。這些問題對任課教師來說是需要面臨的挑戰,同時也對本門課程的開設有一定影響。
教材是課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最基本的教學媒介也是教材,加快教材編寫的進度,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是本門課程迫在眉睫的任務。教師與學生有了教材,可對本門課程有更清晰的認知和學習。教材編寫過程既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也要注重教材內容設計全面、細化章節結構的串聯等方面,同時要利用好網絡平臺的資源,及時補充與修正教材內容。此外,因為在如今網絡化、自媒體時代,教材的使用壽命正在逐年縮短,所以編撰教材后還要注重教材的時效性,保證學生從教材獲得較為精準的參考知識。最后,教材要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貴州類茶特色,使貴州大學茶學專業學生對貴州類茶有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由于類茶發展的市場局限性等原因,本門課程可向探究性課程發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獲取類茶植物開發方面知識的技能和開展類茶研究(尤其是貴州地區)的意識,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而言,個性選修課大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都適合學生探究。
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和吸取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被充分調動。教師可以利用當前比較主流的社交媒體如微信、QQ等,定期發布與課程相關的各種數字化學習資源、文本信息、音頻視頻材料。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這些平臺的互動功能,就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學生學習類茶的興趣與研究類茶的信心。
此外,教學過程中要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類茶市場的學習實踐活動。在不同類茶市場調研課題的驅動下,各個小組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本小組的類茶植物調研任務,通過對類茶開發理論知識的主動運用,不僅進行個人的自主探索,還和其他組員進行互動協作的學習。這種互動較多的教學模式就會使得學生既能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對當地類茶市場開發現狀的形勢做出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從而鍛煉了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為開卷考試,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課堂作業和類茶市場調研分析報告)占30%,目前這種考核模式較為重視類茶植物開發理論的學習,開卷考試可改為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完整的調研論文,這樣既可以考核學生對理論的掌握情況,又能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思維和寫作技能,同時也對學生以后完成學士畢業論文大有裨益。
貴州大學所開設的《類茶植物的綜合開發》這門課程雖然目前符合一般課程的基本要求,如清晰的教學目標、完整的知識體系、有效的類茶市場調研、合理的評價方式等,但這門課程可以在完善教材、優化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