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
國外的研究學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編著《長尾理論》中首先提出了長尾效應。并且認定它的根本就是強調“個性化”,隨著我國新媒體的興起和媒體融合發展,長尾效應也是適合于它們的分析,媒體的長尾市場也不再是一家的獨家特權,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趨勢,而在這種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看待新聞傳播的長尾效應也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論點。
長尾效應這一概念是2004 年,美《連線》雜志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這一理論最基本的論點就是只要渠道足夠大,那么即使是那些平凡、普通、不入流的微小商品,也可以在銷量上和那些社會上流行的主流商品所匹敵,甚至占據優勢。當然這一理論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該商品必須是人們所推崇需求的,這樣該商品才可以產生長尾效應。如果達不到這一點,那么長尾效應就會逐漸地消失。
在我國的大眾傳播學理論中就有過相關的論述,我國的新聞媒體傳播市場是在受眾的注意力基礎上所搭建以及運行的。也就是說傳播媒體是將我國社會的注意力資源進行了一定的分割、吸納、競爭、維系,這樣他們就可以保證自身的正常運行,傳播競爭也就因此而產生。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網絡來傳播信息的媒介,在世界各國都是發展迅猛[1]。
而新聞傳播若想引起長尾效應,那么就必須存在可以對受眾有著強烈吸引力事件的基礎。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這個大數據網絡時代,信息交流多樣,發展快速。其傳播也是異常的迅猛,就好比熱門的輿論事件幾乎是一夜之間傳遍全國,就像“我爸是李剛”“皮皮蝦”“逮蝦戶”等這些熱點事件基本可以一夜之間就人盡皆知,盡管它們不是國家大事件,也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然而這些事件卻可以快速的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并受到廣泛的議論、爭議,這樣就會顯示出一個“長長的尾巴”,也就是本文所述的長尾效應。在這些熱點的傳播過程中,一個簡明、容易記憶的詞語就是對這一事件的最高總結和升華,這樣也會使得它們的傳播變得更加的簡潔、朗朗上口,從而使這個話題或者是熱點的傳播性進一步提升。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事件已經成功的形成了自己的長尾效應。
傳統媒體新聞因為受到的拘束以及支持都是較多的,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他們是重大新聞的主要發布者。這樣的新聞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審核,確認無誤后才會被發表、發布。這也就意味著受眾從這些媒體上獲取的消息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新媒體新聞卻沒有這方面的限制,他們的傳播方式也是更加的多樣化,已經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新聞傳播模式,并且他們的觀點以及言論也更加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新聞固有的傳統被打破,使他們更加的受之于眾。同時新媒體的互動性更高,而且受眾的參與以及評論也更加的自由不受拘束,所以也就更容易產生對應的長尾效應。而且對于一些熱點新聞,新媒體還可以對其進行循環播報傳播,這就導致雖然傳統媒體還是占據著新聞播報的主導地位,但是很多的受眾群體已經被新媒體所搶占,而且兩者在循環競爭中也是逐漸地出現了融合的趨勢。
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還會存在其它的事件吸引其受眾的注意力,也就是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的交替循環過程,從而使受眾熱議的話題也是交替改變,這一現象也說明新聞的長尾效應會在它們傳播的過程中,逐步地被替代、被平息。如今,網絡的普及,社會更加透明開放,隨之而來的就是信息更容易被達成共享。網絡互動更加地普及,人們對于新聞的參與度在逐步提高,對于話題的不同看法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進行表達,言論相對自由以及公開很多。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話題本身就存在著差異性,這就會造成他們熱度的變化,于是,長尾效應也就被逐漸地凸顯出來。就像2016 年的里約奧運會期間,人們的對于“王寶強離婚”事件的關注度也是遠遠高于當時的開幕式,所以主流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被逐漸地分散。并且因為網絡是開放性的,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對一些事件進行自由地評論、互動,其影響范圍會被進一步地加強,從而將這些新聞的長尾效應更加凸顯出來[2]。
傳統傳播媒體對于當今社會上的熱點新聞事件很難做到有聞必錄,只能篩選報道。它們也多是傳播有益的新聞。但是長尾理論卻表明,隨著我國當今社會上的網絡交流媒體的增加,熱點新聞對應的傳播途徑以及渠道被進一步地拓寬。新媒體技術含量較低,可以快速上手。這也就使新聞的傳播者更加廣泛,從而覆蓋了更廣的范圍。
人們對于新媒體新聞傳播的長尾效應認知不足,甚至因為一些網絡暴力事件而對其存在一定的誤解。所以第一,要正確地去認知長尾效應,綜合、全面、具體地了解長尾效應??梢哉f,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也會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應用得好,造福社會;把控不到位,貽害無窮。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也要對新媒體進行一定的控制,促使其對上傳的新聞進行一定的篩選,并且加強社會教育,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發布不實言論或有害信息也要承擔相應的后果。同時,媒體發布的內容也是要經過一定的篩選,從業人員也要加強培訓,盡可能增加其新聞價值,這樣才可以增強新聞產品的可讀性和可傳播性。當然在當今這個媒體融合的時代,若想將其長尾效應做到最好,那么就需要做萬全的準備,不能只追求受眾的眼球。只有將新聞的選題、內容、策劃都做到位,保證萬無一失,這樣融合后的新媒體才可以做出優質的新聞報道,進而保證其傳播性,最終保證將長尾效應的效益最大化[3]。
新媒體信息傳播就目前而言受到的拘束較少,但是它們也要提升對于自身新聞的分辨力,進而保證自身不會超綱。世界新聞信息千變萬化,虛假信息也充斥著人們的眼球,炒作、惡搞事件也是層出不窮。所以我國的新媒體要積極的應對這一問題,挑選信息傳播,不能一味的討好發布者而不注重自身的信息審查以及篩選功能。雖然長尾效應使它們的影響力、關注度得到了提升,但是有價值且真實的信息才是保障長遠發展的重要前提基礎。因此融合后的新媒體也是要受監督、約束的,這樣才可以避免自己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進而阻礙自身的發展[4]。
新聞是新的事實信息,真實、有效、客觀的新聞,它們所具有的長尾效應才是具有優勢的。這也是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能夠更加權威、更加有影響力的重要原因,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新媒體要注意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不能嘩眾取寵,這樣會造成自身影響力的急劇下滑,并且也很難做到高效利用新聞事件的長尾效應。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惡意低毀、歪曲事實是不可取的。這是因為長尾效應雖然可以推波助瀾地傳播新聞,但它不是影響新聞走向的決定性因素。當今社會網絡發展迅猛,我國融合后的新媒體有著廣泛的傳播基礎。但如何健康發展新媒體?成功地屏蔽掉充斥在網絡中的虛假、低俗、詐騙等信息?也是需要新媒體積極探索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當今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新聞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傳播方式。而對應的新聞長尾效應也在發生著轉變,總的來說,在信息大爆炸的數字化時代,傳統的新聞媒體難以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非主流社會話題被人們逐漸接納,這也造成了新媒體的興盛,進而為受眾開辟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而新媒體想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那就需要借助新聞信息傳播的長尾效應將自己帶入主流,進而促進自身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