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鈺
在移動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各類自媒體呈現井噴式發展,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積累了大批穩定的用戶,形成了互動、分享的閱讀社交模式。然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抄襲剽竊、非許可轉載等版權侵權問題,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2019 年年初,一篇名為《甘柴劣火》的時事評論文章刷屏朋友圈,引發公眾熱議。此文深刻揭露了甘肅武威原“火書記”被雙開一事,文章所用的事實材料,大多來自公開報道,并在文章開篇注明了出處。這篇文章發布的第二天,財新網記者王和巖發朋友圈,聲稱該文章抄襲財新網之前的報道。《甘柴劣火》的作者在被指抄襲洗稿后,發表聲明表示其文章不存在抄襲、不規范引用或者過度引用的問題。此事發生后,引起網絡上媒體以及法律界關于《甘柴劣火》是否“洗稿”并侵犯財新網付費閱讀作品版權問題的激烈討論。
近年來,國家大力整治互聯網侵權現象。2019年4 月,國家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9”專項行動,“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版權專題保護”是整治重點之一,嚴肅查處自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作品未經授權就轉載的行為,取締、關閉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百家號等互聯網公眾賬號,嚴令禁止自媒體通過洗稿的方式抄襲、篡改傳統媒體的新聞作品①。
雖然自媒體抄襲剽竊之風得到了一定遏制,但自媒體洗稿現象依舊存在,并且洗稿手段越來越隱秘。《人民日報》中關于洗稿的定義是:“洗稿”是用篡改、刪減等手段二次創作出一篇看似與原文截然不同的文章,但抄襲了原創最有價值的部分②。知名傳媒法學者魏永征教授在《在“洗稿”名目下的剽竊》這一文章中提出,“洗稿”指的是新聞記者在某個事件發生之后,在沒有親自到現場獲取信息的情況下,通過廣播電視或者網絡的渠道獲取已經報道的事實從而寫成文章發表。魏永征教授認為,目前關于“洗稿”有了新的定義,是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③。因此,洗稿主要是利用篡改、刪減、拼湊等手段二次創作出一篇非原創文章,并且保留原創內容中的主要或重要部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自媒體通過洗稿這一便捷低成本的手段來追蹤熱點問題,維持其賬號關注度。隨著公眾閱讀習慣的改變,需要耗費時間獲取真相的傳統新聞創作方式已經很難達到人們需要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需求,使得洗稿行為在自媒體平臺經常發生,甚至愈演愈烈。另外,微信的閉環生態缺陷,使得微信公眾平臺封閉的生態是抄襲的溫床④。用戶如果不訂閱微信公眾號,就無法查看到其發布的內容,同時,用戶很少對信息來源進行核實,洗稿被曝光的風險很低。因此,互聯網本身的特點,再加之自媒體受到利益的誘惑導致自媒體洗稿現象頻發。
《甘柴劣火》的作者黃志杰發表了一篇名為《社會在崩塌——關于財新網記者攻擊呦呦鹿鳴一事的說明》的文章回應說,《甘柴劣火》中大量原創的觀點和思想才是文章的價值所在,并不存在不規范引用或者過度引用、剽竊的問題。自媒體洗稿行為在著作權法中定義的依據在于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作必須是具有獨創性的作品,并且只有“洗了”原作品有獨創性的表達才可能構成著作權侵權。黃志杰認為,《甘柴劣火》這篇文章中他原創的對于這件事件的評論以及這篇文章的內涵思想才是文章的核心,并沒有洗稿的嫌疑。《甘柴劣火》文章中的見解和獨創性的表達完全區別于財新發表的文章。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時,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但其規定并不適用于時事新聞,時事新聞在法律中屬于可合理引用的范圍,但財新網的文章屬于深度調查類新聞作品,不屬于時事新聞。時事新聞是關于事實的客觀報道,而深度調查類新聞作品需要調查記者耗費較高的創作成本,克服各種困難,甚至受到人身威脅的情況下完成的,這并不屬于合理引用范圍。因此,財新網的文章應該受到版權保護,然而目前著作權法并未給出區分時事新聞和深度調查類新聞作品的明確定義,使得合理使用的范圍過于寬泛,導致自媒體對深度調查類新聞作品存在轉載引用過度、不規范的問題。
目前很少有自媒體原封不動的照抄別人的文字,但其運用調換句子順序、雜糅文字等手段寫成一篇新的“文章”,是更具隱秘性和技術性的“抄襲”。抄襲在法律上較容易判定,是侵犯他人著作權的違法行為,而洗稿這種“高科技含量”的抄襲法律很難給出界定,很可能涉及不到法律監管的范圍⑤。針對洗稿的侵權問題,國內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在解決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件時主要用“接觸+實質性相似”這一司法裁判標準,此標準同樣適用于“洗稿”行為的侵權判定。
在著作權侵權糾紛的司法判定中,“接觸”的司法認定是當該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已經發表,任何公民均可接觸時,便認定行為人已經實際接觸該作品。著作權侵權判定的難點在于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關于實質性相似的判定,常見的方法有3 種:一是整體觀察法;二是抽象測試法;三是抽象測試與整體觀察法相結合。整體觀察法適用于抄襲明顯的情況,鑒定整體抄襲或者明顯抄襲時直接簡便;抽象測試法是在一些作品是否抄襲很難判斷的情況下,對文章的原創性內容進行劃分,并作出細致的對比分析;第三種方法在國外又稱為內外部測試法,會在抽象測試法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實質性相似做出對比和說明,再加之整體觀察法來幫助判斷。整體觀察法的概念來源于美國,強調的是普通公眾對文章的整體感受,而不做技術上的判斷,這種方法適用于較明顯的抄襲情況,但很難解決于目前自媒體“洗稿”的問題。抽象觀察法是將思想和表達進行分離,將作品中不屬于著作權保護部分(思想等)過濾掉,然后將剩余的部分也就是表達部分進行比較。因此,在著作權中主要是對表達的保護,對作品的思想部分在司法鑒定時直接過濾掉。這種方法雖然具備一定科學性,但卻過于重視細節而忽略了整體。因為洗稿是在原有作品基礎上的再創作,如果對文章進行思想和表達的分離,就會破壞文章的整體構架,不利于進行準確的侵權判斷。上述判斷實質性相似的三種方式實際上是借鑒美國司法中對剽竊的基本認定思路,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有待完善,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具體的著作權侵權糾紛。
目前,微信平臺建立了“三板斧”的防范優化措施。微信通過探索“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服務,建立了公眾賬號原創聲明功能,全電子化知識產權侵權投訴系統,公眾帳號微信品牌維權平臺三大知識產權保護策略⑥。雖然微信平臺積極采取措施維護知識產權,但是要想更好地解決著作權侵權糾紛問題,還需要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入手。
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適用于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按照《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自媒體被禁止未經許可或超越許可范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因此,很多自媒體上的爆款文章信息來源大多來自于傳統媒體,是對傳統媒體的新聞作品進行的二次創作。比如《甘柴劣火》中的信息來源,都是財新網記者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創作的深度調查類新聞作品,需要受到版權保護,自媒體在沒有新聞采編權的情況下只能夠去轉載引用傳統媒體的新聞作品。如果傳統媒體長期遭遇如此低成本的“被引用”,不僅打擊了新聞記者的創作積極性,也不利于版權市場的健康運行。因此,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既能夠對傳統媒體新聞記者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另一方面,也能夠約束和遏制洗稿現象的頻繁出現。
自媒體作品不同于其他知識產權成果,著作權人想要維權應提供電子證據,但電子證據易被篡改甚至銷毀,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國內外有多個基于區塊鏈的版權平臺,比如Binded、紙貴科技、百度圖騰、原本區塊鏈等。比如,紙貴科技是全類型版權保護平臺,提供“區塊鏈+版權保護”一站式服務,可以進行區塊鏈侵權取證、版權存證和作品登記證書。目前,該平臺已登記版權數已超過83 萬⑦。區塊鏈技術辦理手續簡便、取證方便低廉的優勢讓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在處理版權糾紛時用區塊鏈版權方案。隨著區塊鏈技術發展逐漸成熟,其憑借保存數據完整、真實的優點被逐漸廣泛應用于需要保存電子證據的領域。2018 年6 月,國內出現了首例采納區塊鏈存證證據的判例。杭州互聯網法院在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中,首次確認了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隨著區塊鏈技術被廣泛應用,區塊鏈版權保護方案也將會更多地應用到版權糾紛的司法判決中。
我國著作權法中針對自媒體洗稿侵權糾紛的法律保護還不夠完善,自媒體維權較為困難。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微信平臺在積極采取措施保護自媒體版權,但是要想維護自媒體良好的創作環境和版權市場的健康運行,還需要法律、制度和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努力。
注釋
①中國政府網 http://www.mps.gov.cn。
②王志鋒.向“洗稿式原創”說不[N].人民日報,2017-06-16(5)。
③魏永征,在“洗稿”名目下的剽竊[DB/OL].https://36kr.com/p/5116331。
④許亞健,自媒體運營現狀及未來走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6。
⑤守護原創 | 微信公眾平臺“洗稿”投訴合議規則,“微信法務”公眾號,2018.12.14。
⑥騰訊科技,騰訊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D B/O L].https://info.3g.qq.com/g/s?sid=&aid=news_ss&id=tech_20170417030101&rt=2。
⑦數據來源:紙貴科技官網.https://ziggurat.cn/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