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偉
近年來,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全媒體時代加速到來。2018 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20 959.5億元,并持續穩定增長。行業的急劇變革與市場的繁榮,使得培養適應需求的“媒體融合”人才成為重中之重。但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陣地,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形勢卻不容樂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連續幾年出現在較低就業率專業榜單中。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總體上難以滿足媒介融合發展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當下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認清問題,加緊探索如何轉型發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的廣播電視編導應用型人才。
融媒體背景下,如果編導專業依然僅僅面向廣播電視行業培養人才,其視野就非常狹窄,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會越來越低,因此必須重新考慮專業定位,才能適應新的媒介生態。
全媒體時代,融合內容生產是一次采集、多種信息整合、多媒體故事多終端發布[1]。傳統的編導專業教育,注重單一崗位能力培養,不太勝任當下的媒體人才需求。新時代媒體從業者應該是既會策劃,又能采訪寫作,既掌握攝影攝像、圖片處理、后期剪輯技術、還懂產品營銷與經營管理的一專多能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可以調整為“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政治水平、理論修養、藝術鑒賞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精神,熟練掌握影視制作藝術與技術,能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網絡媒體以及其它宣傳部門或文化傳播領域從事視聽內容策劃、編輯制作、編劇、媒介運營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目前,很多高校人才培養過分細化。比如有的高校編導專業分為文藝編導與電視編輯兩個專業方向,有的分為影視策劃、后期編輯、媒介運營3 個方向。這種方式,在傳媒行業發展早期,比較適合崗位細分的人才需求。全媒體時代,不應再過度細分專業方向,而是幫助學生在掌握視聽內容生產和傳播核心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與未來從業方向,從類別豐富的專業選修課中進行選修,培養自己的一專多能。
課程體系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2]。
整體上,可以圍繞作品創作前期、中期、后期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即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引領學生進行視聽作品創作的過程。打造以專業素養和技能技巧培養為主線的個性化、職業化課程體系: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理論+技能)必修課—職業選修課—綜合提升選修課。
具體課程設置上,通識課的設計應具有跨學科視野。編導專業屬于人文藝術學科,所以應鼓勵學生選修自然科學類及經管類課程,幫助學生未來尤其是在中小企業工作過程中更好適應發展。學科基礎課應包含《新媒體概論》課程,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樹立互聯網思維。職業選修課與綜合提升課屬于個性化課程體系,重視學生學習興趣與個性的發揮,努力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形成專業深度上的多角度延展,給學生更多選擇空間。
同時,注意以學科競賽為導向設置課程,培養學生創業創新與團隊協作精神。例如,武漢晴川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圍繞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專門設置了《廣告創意與策劃》《新媒體短片創作》等課程。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以往屆大廣賽獲獎作品和命題為教學案例和練習題,以新一屆大廣賽命題為期末考查命題。
核心主干課程應強調專業實踐技能及創作實踐能力,因此理論課程還應包含一定的實踐環節。同時,還應有單獨設置的實踐環節課程,通過大量實踐,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非能力因素方面,就業市場對應屆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表達與表現能力”較為重視。因此,也應開設如《社交禮儀》《語言表達技巧》等課程。
完備的實驗室條件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依賴強大的實驗教學設備支持,這也意味著高投入,因此需要學校拓展經費來源。比如符合條件的學校可以申請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項目資金建設,還可以通過校友捐款、與業界合作共建實驗室等途徑完備實驗室建設。例如,2015 年9月,浙江傳媒學院與SOBEY 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發傳媒教學軟件虛擬仿真實驗室項目,通過虛擬云媒體工具,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新聞采集、新聞制播、視頻剪輯、舞臺布光、后期制作與包裝的虛擬媒體工作環境,這將給廣電傳媒教育帶來質的飛躍[3]。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課外實踐,比如以賽促學、課后作業、校內外實訓基地、專業實習等。
首先重視校內實習平臺的建設。傳統的校內實習平臺有:學校與學院網站、新媒體中心;學校、學院、班級公眾號;廣播臺、校報、院報;校內各種賽事活動等。另外還可以探索校內工作室制、融媒體實驗室等多種實踐機制。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組成創作團隊,承接市場上的真實項目,或者是參加學科競賽的項目等,分工協作,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創新創業精神。
校外實習平臺主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業界與高校協同育人。很多媒體也有意愿與高校合作從源頭上培養所需全媒體人才。例如,2014 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陸續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簽訂協議,共建新聞學院[4]。對于編導專業,比如可以同網絡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等共建專業。
2019 年10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自2019 年起,除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外,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 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自2020 年起,除“雙師型”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畢業生外,基本不再從未具備3 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
因此引進教師時應打破唯學歷論、唯職稱論,適當降低學歷、職稱門檻。還可以通過外出培訓或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現有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同時,還需注重業內人士兼職教師隊伍的儲備。比如可以邀請業內人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發展規劃等的制定,或通過開設講座等方式,讓學生及時了解業內最新動態。
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也必須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滲透并及時補充新技術、新觀念、新成果;積極倡導采用啟發式、情景式、任務導向式等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多想、多說、多練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其題中之義。高校應從目前存在的問題出發,適應媒介融合的新形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的規定為基礎,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的歷史、特色和優勢,結合生源特點等,探索出一條廣播電視編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