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王 芳,李朝暉,岳榮強,何 婧,麥吾蘭江·麥麥提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黃金發展期的到來,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國內科研評價體系的不斷變革,尤其是我國中文科技期刊所顯現出的集聚發展和技術創新態勢,以及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出版平臺顯現數字化、網絡化和國際化,出版物趨于專業化。作為科技期刊重要一員,省級科技期刊是刊登區域科學技術動態,公布和展示科技領域的新發現、創新成果和新技術等重要平臺,其反映了科研發展的動態與水平,是外界觀察和了解科技動態與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因此,積極探索研究與實踐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技術途徑,對科技期刊在促進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進步等科技創新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用。科技期刊所發論文應具有創新性、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其中審稿是重要的一環。
審稿包括初審、復審和終審三道程序,本文重點研究審稿環節中復審,即編輯部初審通過的稿件經過中國知網機器檢索與專家復審相結合,探討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與學術不端等問題。《新疆農業科學》創刊于1958 年,是展示我國新疆干旱區農業科技成果、反映農業科技水平、傳播農業科技信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橋梁和載體平臺?!缎陆r業科學》編輯部在初是環節上,嚴格把好導向關、知識關和文字關等,初審后的稿件全部進入中國知網“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測系統”進行機檢。自2002 年起本刊在該系統已檢測累計論文3 876篇,除個別論文復制比超過40%以外,絕大部分在0~39%之間,通過檢測率的文章達到98.858%,也說明多年來《新疆農業科學》堅持同行評議制和中國知網系統檢測相結合,論文未出現學術不端情況,個別的屬于在方法上應用復制比較高。
《新疆農業科學》自2006 年起實行專家審稿制,迄今獲得各類審稿數據1 萬余個,積累了大量數據,嚴格的“三審三校制”和中國知網刊前、刊后學術不端論文檢測系統檢測,保證了雜志學術質量大幅度的提升,據中國知網“《新疆農業科學》評價指標變化分析執行附件”顯示,2015—2018 年《新疆農業科學》刊登的1 215 篇論文中嚴重疑似學術不端文獻(ALMC)對被引頻次的影響,排重后合計僅1 次,較三年前的11 次,減少了10 次。更好地展示了我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獨特的農業生產動態和科研成果。
不端文獻,是指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違背科學共同體行為規范、弄虛作假、抄襲剽竊或其他違背公共行為準則的行為。學術不端行為大致分為以下4 類:抄襲、偽造、篡改及其他[1]。以2019年為例,《新疆農業科學》對初審通過的630 篇稿件上網進入ALMC 聯機檢測,按照《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注釋,綠色:0%表示無問題,黃色:重合比例0%~40%或者重合文字大于1 000,橘紅色:重合比例40%~50%或者重合文字大于5 000,紅色:重合比例50%以上或者重合文字大于10 000。《新疆農業科學》編輯部規定初審通過的論文檢測復制比20%以下視為初審合格,方能專家復審。經數據統計顯示,2019 年送審的630篇論文中僅有7 篇重合比例在40%以上,623 篇均在39%以下,此外《新疆農業科學》編輯部對檢測復制比低于20%的稿件進入專家審稿程序,對復制比在20%~39%之間的進行全文對比分析根據具體情況退修作者修改,退修符合要求的再送審專家,紅色者查證后分類別按要求處理。
《新疆農業科學》主要刊登大農業的學術論文,在審稿時要求從引言到結論都準確而細致,尤其是論據要充分,所以類似于雖有結果但論據不充分者,即使復制比符合要求,也以刊登。本刊2019 年收到一稿,主要內容是了解某地區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種類、分布及藥物敏感特性方面的論文,該文復制比僅7.3%,送審專家回復認為,該文雖不屬于抄襲等,但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文章新穎性不強,結論不夠科學。二是題目太大,內容只是研究了某一地區,某一時期的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種類。三是方法步驟描述過于簡單,論據不充分,無法證明結果的科學性。四是“細菌的生化鑒定”這部分內容只有方法,沒有結果分析。五是討論太泛。稿件的處理意見為:論據不夠充分,不予發表。可見僅憑論文復制比來判定文章是否能刊登為唯一標準是不可取的,要采取科學的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性的做出刊登與否的科學判斷。
2019 年本刊收到一稿,有關棉長管蚜種群動態及空間分布方面的稿件,經專家審稿,屬于方法和思路上存在缺陷,研究價值和意義不足。一是很多觀察非常表象,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二是文章多處表述不規范、不準確、不科學。三是結論不夠明確,處理意見為:不予刊登。由此看出論點論據論證缺一不可。
根據劉德全主編的《農業試驗設計與分析》中講道了農業科學試驗設計與分析的重要性,本刊2019 年收到一稿,關于駿棗養分運轉分配方面的文章,作者比較了駿棗不同密度下兩種整形方式的光合特性,并分析比較了駿棗不同生理時期間凈光合速率及養分運轉分配規律,有一定創新。專家審稿后提出意見:1)在駿棗兩種密度下,作者各選取了一種樹形結構,對其進行了的光合特性和葉綠素含量測定和詳細分析,這些對于支撐結論一“處于生殖生長階段的7 月末花期葉片的光合效能與處于營養生長階段的5 月初花期相比更強”還是可信的;2)但是,本文研究的試驗設計過于簡單。本試驗缺少了同一密度下不同樹形結構的光合特性的比較或同一樹形結構不同密度的光合特性比較。3)建議作者僅保留通過本試驗能得出的結論,或者補充試驗。稿件的處理意見為:退回修改后再審。類似這樣深層次的學術問題,僅靠系統復制比檢測是無法做到的,必須將機器與人工有機結合,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新疆農業科學》的摘要和引言部分是實行結構式撰寫格式,其中“本研究切入點”必須清楚表述出,有關本研究是否未見文獻報道或文獻較少等,而寫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不能脫離本研究的內容。本刊2019 年收到一稿關于新疆綠洲棉田土壤理化性質及產量方面的文章,該文復制比僅6%,經專家復審,專家意見認為:文章的切入點與所綜述內容有矛盾,需要凝練切入的科學問題和意義。此外方法和材料部分敘述欠缺科學性和詳細表述。結論是常識性的,沒有新穎性。稿件的處理意見:建議不發表。
《新疆農業科學》編輯部的來稿均為電子版本,為論文的檢測和專家復審提供了便利的平臺。本刊嚴格執行“三審三?!敝贫龋瑘猿终_的辦刊方向,嚴格遵守國家有關出版的法規、規章,認真執行《出版管理條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形式規范》《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要求》《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評估標準》的規定和標準,2019 年出版的255篇論文中全部是機檢和人工審稿過關的論文。
2019 年度審稿專家過千人次,初審通過機檢630 篇,經專家復審刊登文章255 篇,通過嚴格的把關,充分將機檢與人工相結合,使得《新疆農業科學》刊登的論文更具科學性、創新性,沒有出現學術不端論文,從整個《新疆農業科學》編輯加工到出版發行全套流程中保證了高質量的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