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強
伴隨我國科普事業的整體發展,我國的科普圖書出版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的科普圖書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還同我國的科技事業發展不匹配、不協調,還無法滿足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優秀科普圖書的需求。
我們要積極思考改變這種不平衡的方式,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引導、激勵更多科學家參與到科普圖書的創作中。科學家直接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最準確的把握。因此,如果有更多的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科普圖書不僅會有量的增長,還會有質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科普圖書編輯積極作為,與科學家充分溝通協作,同樣會發揮關鍵的作用。
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創作在歐美等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成熟的模式。我國科學家中的創作群體曾經較小,除個別知名科學家外,影響力也很有限。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科學家參與到科普圖書創作中,情況已經有所改觀。國內外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科學家創作是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的直接形式。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科學家都曾經創作過優秀的科普圖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創作的《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書都是膾炙人口的科普作品。201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熱心科普工作,除了擔任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外,早年曾創作過《黑洞與時間彎曲》。除此之外,理查德·道金斯、康拉德·洛倫茨等生物學家的科普作品也廣為人知。科學家直接進行科普創作的優勢在于能夠把握內容的科學性,同時介紹學科前沿進展,避免內容陳舊。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到的“獨立”與下文的“合作”對應,指的是作者均為科學家或科研工作者,因此諸如霍金同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合作完成《大設計》這類情形在本文中也屬于“獨立創作”的范疇。
很多科學家有創作科普圖書的熱情和想法,但受制于時間、精力等因素無法獨立完成創作。同時,科普創作除要求科學性外,對于可讀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有些科普圖書是科學家與科學作家或科學記者共同合作完成,這在歐美的科普圖書出版領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曾經出版過《大宇之形》《從長城到超級對撞機》等作品,均是同科學作家史蒂夫·納迪斯共同完成。霍金也曾經和自己的女兒露西·霍金合作過一套名為“喬治的宇宙”的童書。這種合作方式的優點在于,科學作家有豐富的科學寫作經驗,熟悉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能夠把專業的科學內容轉化成更適于公眾閱讀的內容。
除了直接參與創作外,科學家還能以內容顧問或審稿專家的身份參與到科普圖書的創作中,為科普圖書提供科學支持。一些專職科普作家本身不具備太強的自然科學背景,因此在他們的創作前期,科學家可以就某些不易把握的科學內容進行指導,或者在完成創作后審讀稿件,把關內容。在少兒特別是低幼科普圖書中,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模式。創作出超級科普暢銷書《萬物簡史》的比爾·布萊森本身沒有任何科學背景,甚至沒有讀過大學,他能夠完成一系列科普作品,除了自身努力鉆研外,也離不開他在致謝中提到的科學家的幫助。
科學家既可直接進行科普圖書的創作,也可通過多種方式間接參與。但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都還有一個不可忽缺的重要角色,這個角色就是編輯。圖書出版作為一項長流程的工作,圖書編輯要發揮連接作者和讀者的橋梁作用,同時還是協調設計、印制等多個環節的樞紐。科學家和編輯明確各自的優勢和分工,才能為高效的協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科學家直接參與科學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既推動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也是科普圖書內容的來源。科學家作為科研成果的生產者,對科研成果的內容和價值有最深入的了解。在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的多種形式中,要么是提供“科學性的內容”,要么是保障“內容的科學性”,核心要素就是科學。雖然不乏有文筆出眾、人文修養深厚的科學家,但是就分工而言,科學家更擅長寫作的是科研論文和學術專著,而不是面向公眾的普及讀物。
目前,很多科普圖書編輯都有科學背景,這為打造優秀的科普圖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編輯的定位始終是“雜家”。圖書編輯的優勢在于了解讀者的需求和閱讀習慣,熟悉圖書市場上的熱點話題和銷售規律。在打造科普圖書的過程中,編輯應該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同時,編輯應該更多地從可讀性、趣味性等角度為科學家提出建議并對圖書內容進行打磨。
圖書出版有很多流程,包括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宣傳銷售等環節。在這些流程中,科學家和編輯都可以進行合作。
對科普圖書來說,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找到適合讀者閱讀的科普圖書選題。無論科普圖書編輯是否具有科學背景以及花多少時間來關注科技動態,所能掌握的領域廣度和內容深度仍然有限。因此,在科普圖書編輯確定圖書選題時,科學家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就非常重要。
科普圖書編輯希望有更多同科學家進行交流的機會,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評估哪些內容可以被制作成科普圖書。當然,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適合以圖書的形式呈現給讀者,這就需要科普圖書編輯根據專業素養和傳播規律加以判斷和篩選。
選題確定后就要組織稿件,其中既包括原創內容的創作,也包括引進內容的翻譯。這是圖書生產流程中的核心環節。雖然在科普圖書出版發達的國家,已經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學作家,我國科學作家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但是科學家直接參與科普創作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在這個環節中,編輯可以和科學家共同討論,協助科學家制定科普圖書的大綱和框架,這樣既能保證科普圖書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又能為科學家的創作明確方向,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引進科普圖書如果由科學家參與翻譯,譯稿的科學性就可以更好地得到保證。
圖書的編輯加工主要由編輯來完成,但是對科普圖書來說,一些科學性的內容編輯不易把握。即便是由科學家創作的圖書,也可能由于種種原因存在疏漏,因此需要科學家幫助審閱和校正,這類似于科研界的期刊審稿或者同行評議。對于引進科普圖書,有些譯者不具備學科背景,可能對一些科學內容把握不準確,這時科學家在科學性方面進行把關就非常重要。
科普圖書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同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形式相比,科普圖書還有一個終端環節,科學家的參與也很重要,就是圖書的宣傳和銷售。曾經有些科學家不愿意宣傳自己的圖書,感覺有自賣自夸的嫌疑,或者不愿和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情況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很多科學家都積極參加讀者見面會、簽售會或者分享會等活動。科學家參與宣傳營銷活動的優勢在于他們是最了解科普圖書內容的人,能夠把最精彩的閃光點分享給讀者。
目前,科普工作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科學家參與科普圖書的熱情也不斷提高,成為科普圖書創作中的重要力量,奉獻出一批優秀的原創科普圖書。但是,科普圖書的發展和繁榮仍面臨很多挑戰。在對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獎勵和激勵機制仍顯不足的情況下,更要充分引導和服務科學家,為他們創作科普圖書提供便利。科學家與科普圖書編輯開展充分協作,發揮各自的專長,將會顯著提升科普圖書的水準,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優質作品,為我國的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事業注入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