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
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科普出版工作無疑是一種典型的大眾傳播。按照拉斯韋爾傳播學五大核心概念“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和傳播效果”,科普出版就是通過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和編輯的共同努力,以形式多樣的作品,通過多渠道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以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本文以電力科普類出版物的創作、出版及傳播為例,思考如何在全媒體的今天做好科技出版的大眾傳播。
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內容。2002 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法律的形式將科學普及工作納入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規定:“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在2016 年“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從科普作品的獎項設置也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于科普的重視程度。2005 年,科普作品類被納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社會公益類項目的獎勵范圍;2012 年開始,科技部每年開展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的評選;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獎項還有中國科協舉辦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等。科普出版已經被提升到了相當的高度,加強主題出版、內容建設,出版反映各領域各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精品,對于科技出版界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要實現膾炙人口的科普傳播效果,首先必須要有優質的內容資源。科普的編輯出版工作要有工匠精神,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筆者所在的中國電力出版社,在普及電力科學知識方面也做了多年的探索,筆者負責的兩部音像出版物作品《走進特高壓》《新能源利用的未來——風光儲輸》分別獲得了第二屆、第三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金獎”,其中,《新能源利用的未來——風光儲輸》還獲得了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音像電子游戲出版物)獎。在創作出版過程中有幾點體會。
在科普作品主題的選擇上,把握好專業與大眾關注的契合度,既是黨和政府強調的重點工作,又是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2019 年6 月,中國科協、中科院聯合發布了《2019 年科普創作選題指南》,報告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科學技術前沿”“關注社會生活熱點”三篇對科普創作可關注的選題方向進行了分解,在能源方面,提及了“電力儲能”“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未來先進核裂變能”等,為全社會的科普出版從業人員提供了一份“風向標”。
以《走進特高壓》這部作品為例,特高壓輸電技術,代表了世界電網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同是也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走進特高壓》這部作品創作的初衷就是普及特高壓知識,讓公眾認識特高壓的重要作用,了解特高壓工程建設的必要性,消除對于電磁干擾、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擔憂,理解特高壓對于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美麗中國”的重大意義。
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離不開通俗性。在科普作品的創作中,為了兼顧專業性和可讀性,由行業權威專家、文筆較佳的技術人員與編輯人員組成的創作團隊往往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路徑。在《走進特高壓》的創作過程中,在整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筆者嘗試了撰稿的角色并最終順利完成。既是編輯又是作者,這種模式有它的合理性。編輯比較了解讀者的需求,而作為一名專業出版社的編輯,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創作過程中有專家把關準確性也可以得到保證。
在最終呈現的作品中,比喻、擬人等通俗化的方式隨處可見。比如“電流的輸送需要動力,就好比人體的血液流動需要血壓一樣,電的流動也需要電壓。”“如果說500kV 輸電線路相當于快速道路,那么特高壓線路就相當于高速公路。”正是這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使得特高壓這一看似高深莫測的科學技術變得平易近人。
《走進特高壓》在表現形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力求以科學性的選題,藝術性的表達方式達到科學普及的目的和功能。特高壓的輸送距離長,從空中鳥瞰的角度更能直觀展現,大量的航拍鏡頭既直觀又震撼;用三維動畫將枯燥的數字和晦澀的術語簡單化;在比較特高壓和超高壓輸電能力時,采用了圖表的方式,有助于觀眾理解感受。多種表現形式的有機結合,將特高壓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娓娓道來。
科普作品創作是一方面,如何實現大眾傳播,有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傳播方式、平臺才能實現好的效果。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微信、微博等媒體作用,與科普活動中心等機構形成合力,積極參評各類獎項,多渠道實現科普作品的大眾傳播,提升科普作品的影響力。
通過參與各類獎項的評選,可以重新審視作品、學習先進經驗,提升科普作品的影響力,《走進特高壓》《新能源利用的未來——風光儲輸》均入選了北京市出版工程,參與并獲得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金獎”,同時與電力行業協會積極合作,在其網站科普頻道宣傳推廣,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即使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電視媒體的科普節目在科技傳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能源利用的未來——風光儲輸》出版后,第二集被中央電視臺選中,改編為科普電視專題片《杜老漢的發電夢》,2014年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在央視科教頻道《走進科學》欄目播出,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
隨著新技術在科技傳播領域的應用,互聯網、新媒體已成為了科學技術傳播的新渠道、新平臺,《農網人身傷亡事故典型案例3D 圖冊》在圖冊中嵌入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以立刻看到相應的3D 視頻,進入一個全景式三維仿真室,讀者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出版后,該作品通過中國電力出版社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知識服務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宣傳,提升了傳播力。
與線下科普機構的合作,可以增加內容的趣味性,滿足傳播受眾的好奇心。2019 年的暑假,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與中國科技館聯合主辦“恐龍在中國”科普展覽,以《恐龍在中國》系列圖書中的大幅恐龍復原圖為主線,展板上配有二維碼,掃描可以獲取相關知識,展覽設置闖關活動和閱讀專區,達到了很好的立體傳播效果。
大眾傳播已經由傳統媒體時代步入了新媒體時代,隨著出版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科普作品以數字產品的形式呈現,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化。二維碼、增強現實、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大范圍應用,將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提高內容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在各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和傳播效果內涵與外延也將發生深刻變化。科普傳播將從單向傳遞,逐漸轉換為以受眾為中心的自主選擇模式。從內容生產者的角色轉化為內容整合者,針對不同用戶個性化定制內容,通過新興渠道、平臺實現科普傳播,在這個“互聯網+”全媒體時代科普出版工作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