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傲,丁晨曦
“5G 通常是5G 網絡的簡稱,指在移動通信網絡發展中的第五代網絡?!盵1]5G 網絡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以達到每8 秒1GB,比4G 網絡的傳輸速度快10倍以上。其具有低延時、高速度、大容量及連接大量設備的先天優勢。一方面,5G 讓邊緣計算、云計算成為可能,真正推動人類進入AI 時代,并且賦予數據以無窮的價值。另一方面,5G 將推動物聯網真正落地,基于如區塊鏈等輔助技術支撐,人類社會將逐漸實現“萬物互聯”的美好愿景。
2019 年,世界5G 大會在北京亦莊順利開展,這充分反映出中國在5G 技術領域的引領地位,同時也是5G 技術不斷地鉆研技術深度、拓寬應用廣度,被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所矚目和認可的表現。但是,在肯定其卓越成果和優勢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其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問題。360 集團董事長周鴻祎曾說:“5G 作為一種通信協議,本身的漏洞相對其他系統是非常少的。但‘5G+’帶來的整個數字化建立在軟件基礎之上,接入軟件本身復雜度增加,例如代碼行數更多、邏輯結構更加復雜,未知的漏洞也會越來越多?!盵2]“因此,法律作為在調整社會關系、定紛止爭的方面最為有效的工具”[3],也應當緊隨5G 時代的到來而作出相應的改變。筆者將通過分析5G 時代背景之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邊緣計算技術延伸、智慧司法等方面產生的影響,發掘其背后產生的法律問題并探討相對應的法律規制方法。
5G 的性能目標是高數據速率、減少延遲、節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設備連接,這些目標無一例外都指向了一個結果,也即其承載的信息數據量會較4G 時代更大。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信息無處不在,在5G 的時代背景之下,信息又會無處不被收集。收集個人與社會信息,可以在大數據的加持之下幫助收集數據者了解收集對象的特征、行為模式、喜好等因素,而這些信息也可以反向推動數據收集者進一步優化產品,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在這看起來“良性”的循環過程當中,信息的安全性在多數情況下因為技術的原因而得不到保護,完全是依據“良性”的參與者而進行移轉,但是,一旦出現了“惡意”的參與者進入到信息的移轉過程,其后果不堪設想。
2019 年11 月16 日,柏林工業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SINTEF Digital Norway 公司在報告中談到5G 技術存在一個漏洞。認證和密鑰協商機制(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可以起到保護作用,讓手機與蜂窩網絡安全通信。而該漏洞會影響AKA,騙過身份協議,進而導致機密信息的泄露。如果這一漏洞被“惡意”的參與者發現或捕捉并且加以利用的話,必然會讓5G 成為其違法犯罪最有力的工具,這一標簽背離了5G 被創造的初衷。那么,如何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根據現行5G 技術的應用領域情況,筆者主要從“數字出版這一角度進行闡釋”[4]。
1.2.1 數字出版背后的信息泄露
“數字出版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基礎上”[5],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目前,我國的數字出版形式主要有電子圖書、數字期刊、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游戲等。之所以數字出版會和5G 技術的初步應用息息相關,是因為基于5G 技術的數據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等特點,本就一直在數字媒介的不斷發展中謀求轉型的傳統出版行業終于有了技術的突破口,可以進入到數字化形式。以此為前提,5G 的優勢又進一步幫助數字出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傳播形式,如電子書、動漫、短視頻、VR 等。內容知識體系伴隨傳播形式的拓展而可以被用戶自主選擇,結合大數據隨時調整、隨時分享、隨時更新,為用戶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閱讀體驗。
不過,傳播形式的拓展也需要搭載一定的媒介,比方說,電子書搭載于亞馬遜出品的Kindle 或普通手機等、短視頻搭載于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移動端、VR 搭載于VR 眼鏡。但是,在這些智能設備數量的不斷增加、聯網的頻率和范圍不斷上升和擴大的同時,其有意或者無意收集我們生活當中的海量信息成為了一種常態。
從5G 的技術上來分析,5G 的高速度不光體現在下載速度上,同時也是上傳速度的表現,在用戶感嘆于下載一部電影、打開一個視頻的速度快、無延遲時,其選擇這部電影和這個視頻的行為特征和軌跡也會在用戶感嘆的同時上傳至出版者的服務器,進而進入大數據分析平臺。針對性的推送能夠降低出版者的出版成本,也可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但是,這種降低成本和提高體驗的前提卻是出版者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行為和喜好的大數據分析。這個行為對于出版者來說是價值衍生的過程,但是對于用戶來說是侵犯隱私的表現。即便有一些用戶在乎體驗感的提升多于隱私權被侵犯,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用戶不愿意公開自己的閱讀行為和偏好。這一結果不僅僅會使用戶因為隱私權被侵犯而流失,也會導致社會對出版者產生信任危機,而采取一定措施盡可能避免信息留在互聯網上,使得出版者無法收集信息,甚至是基礎的用戶信息也無法獲取。信任危機也不光會導致出版者無處收集信息,更會使得用戶不愿意成為數據提供者,導致版權流失。
1.2.2 可應用于數字出版的法律規制手段
首先,應當加強有關于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在這一手段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對數字出版商收集用戶信息、與用戶進行信息交互的規制;第二個部分是對于強制數字出版商建立相應的信息防護措施,筆者將就其前提逐一闡述。
對數字出版商收集用戶信息這一法律規制手段的實質意義在于保護公民隱私,打消公民隱私泄露的前提之一,盡可能地減少信息泄露這一意外發生的概率。而其另一層意義在于扭轉學界和大眾對于“用戶信息”如何防止被濫用的原有解決辦法。自從由科技進步而衍生出個人信息保護這一法律問題進入到學界視野中來時,作為研究者和呼吁者的法律人士和其延伸主體便一直在“告誡”公民應當自行保管好自己的信息、謹慎將個人信息透露給未確認身份的人或單位等等。這一“告誡”產生的現實原因在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之下,擁有搭載個人信息的服務器的主體大多都是政府、企業、銀行、證券交易所等,因此個人信息的控制權還是由公民來牢牢掌握的,其通過自身注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個人信息不被非法收集。但是在5G 時代的技術條件之下,個人對于信息的把握不比從前,能夠擁有技術基礎,也即能夠搭載大量個人信息的服務器的擁有者也越來越多,時時刻刻的數據收集工作使得無數的個人信息在公民“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
學界中有學者認為“應當構建出版界的數據信息平臺,數據搜集的途徑和壁壘不應該被壟斷,整合相關數據產業鏈,根據不同的環節需求提供相應的數據,建立有序的但不是無邊界的信息流?!钡牵@一方案不具有實際操作性。5G 時代,信息求快、求新,各數字出版商為了一個“頭條”都不惜大打出手,信息對于這些數字出版商來說就是商業秘密,是絕對保護的對象。如果構建信息流,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信息是由非市場主體進行保護,暫且不論及是否能得到妥善保護,只是會引發數字出版界的“大地震”。因此,這一方案最終的結果不是信息流形同虛設,并無體現其設計初衷,就是極大的限制數字出版商的“彈性”,不利于出版行業的發展。
根據傳播學理論,如果信息的傳播成本越小,那么控制信息不讓其傳播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在5G 技術的“加持”之下,無論是正向的信息數據牽引,還是反向的信息數據非法收集和泄漏,其成本都是很低的,甚至幾乎為零。這同時也意味著采取相應的信息安全防護措施的成本就越大。很多數字出版商不具備足夠高的社會責任感,在利潤面前只會選擇降低成本,進而不使用或使用低級的安全防護措施。這就是法律規制的前提。
筆者認為,一方面應當加強數字出版背后的數據信息安全防護立法工作的開展,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來倒逼沒有完善機制的同時掌握著許多用戶信息的數字出版商主動改變現狀,改進用戶協議等與用戶的交互基礎。我國目前有《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等法律法規,但是其問題在于結構分散、不夠集中,不能與現行5G 時代背景之下的互聯網、數字出版等進行協調配合、相互促進;另一方面,不應當將目光只局限于如何解決5G 技術帶來的信息“不安全”問題,而是可以通過借助5G 技術所帶來的媒體革新、載體更新、交互創新等優勢加強公民對自我信息的主動保護。傳統的“注意”提醒大多數情況下僅僅是針對線下信息,如勿隨意將真實個人信息填在陌生人的表單之上等。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條文中對于隱私權保護都有相關規定,結合5G技術,強化專業、專題、專型普法工作,提高公民對于個人隱私權的重視,從而促進其對于個人信息數據的自我保護,從源頭端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數字孿生即借助于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統計數據,集成多學科專業、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或人)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在5G 的時代下,數據流動力突破化結合邊緣計算能力,數字孿生會通過收集信息和實施結構化的計算回傳,實現城市物理空間的全區域感知和同步更新,實現“全息虛擬城市”。同時,結合個人動態數據收集技術,也即醫療檢測、可穿戴設備、隨處可見的專業掃描儀器等技術成果實現“數字孿生人”,而這兩個技術都以5G 的逐漸普及為依托。筆者將就“全息虛擬城市”和“數字孿生人”闡述其對法治產生的影響。
2.2.1 “全息虛擬城市”對法治產生的影響
首先是預防和打擊犯罪智能化和與之對應的犯罪高級化。預防犯罪智能化在于當全息虛擬城市構建之后,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可以從虛擬城市映像中隨時觀察和監測整個城市的“一舉一動”,結合大數據分析,可以深度研究城市體征,實現城市無死角監控。全息虛擬城市能夠做到在犯罪預備階段對其進行精準打擊,從而降低犯罪成功率,也能夠在犯罪發生之后借助延遲控制在秒內的5G 實時回傳技術,對犯罪人的行為軌跡進行記錄并預測其動向,聯動城市其他物理設施進行抓捕,實現高效辦案。不過,在預防和打擊犯罪的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時,犯罪的技術性也會相應提高。在全息虛擬城市的背景之下,如果犯罪人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入侵城市映像的服務器,進而篡改實時回傳記錄,或者強制停止系統運轉,那么一切習慣建構于虛擬城市技術上的強制手段都會短暫失效,這也給了犯罪人以犯罪時間和空間。
其次是取證和證據電子化。在初級全息虛擬城市階段,城市內的任何物理實體都可以代碼為載體進入到網絡系統當中,成為電子化的產物。現階段我國的證據表現形式主要有: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電子數據、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并不存在電子證據這一種類”[7]。而實務當中的大部分操作都是將電子化、數據化的證據以其內容性質歸于上述八大證據中的一類。例如,電子文章、電子郵件、微信聊天記錄等證據,往往是通過文字形式內容表現的,“在出庭時這些證據也是多以文字表述內容作為證據,因此歸類為書證”[8]。現階段的學術界對于電子證據是否應該算作獨立的證據類型、還是存在爭議的。筆者認為,爭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即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并沒有達到足以支撐電子證據“獨當一面”的程度。電子證據具有高科技性、無形性、復合性和易破壞性,有很多學者認為其在成為電子化的過程當中容易被偽造和篡改。但是,在5G 等核心技術搭建起的虛擬城市背景下,取證的源頭能夠不再是實體證據,因為實時聯動的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錯誤率要比人發揮主動性去進行調查取證(實體證據)的錯誤率要低得多。取證的過程可以是“電子化-電子化”,結合數據保護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加持,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司法對于證據效力的高要求。
再次是司法體系聯動智能化。以公安機關的聯動智能為例,在2018 年之前,江蘇省全省的警情研判數據主要靠抽取,數據分析主要靠人工,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基本的數據統計,對于數據的解析力和分析力較低,無法充分利用和發揮數據的最大效用。2018 年3 月,江蘇省警情大數據平臺正式建立,其基于警務云建設開發,并且在云上運行,在實時、全項匯聚接處警信息的同時,對接了人口、車輛等數據庫進行對比碰撞,實時反哺接處警工作。類似于這一平臺的技術應用不光在江蘇發生,廣東的全面“智慧新警務”建設、貴陽的“網格化出警”和“視頻天網建設管理運用升級版”等都有相應的平臺搭建。但是,在肯定其效用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其存在的3 點問題:第一,平臺數據的整合性較弱,多數平臺所整合的數據莫過于全省或全市的車輛、人口等基礎數據。第二,數據更新機制不完善,其原因在于所有數據來源都需經過基層干警或相關工作人員的手動輸入從而上傳至系統。但是基層警務常年繁忙,并不能夠保證及時更新數據庫數據,導致平臺總數據庫的更新滯后性嚴重。第三,現有的“智慧警務平臺”主要還是以各省或各市獨立搭建為主,不具備全國或區域聯動性,如遇跨省犯罪案件,對于嫌疑人的抓捕,多數的警務平臺只能各自獨立發揮,沒有并行并發的數據基礎,極大地削弱了效用。基于5G 技術和邊緣技術搭建起的全息虛擬城市,雖然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實時回傳的電子顯示系統,實際上是數據的容量特征和交互能力的證明。以此為技術跳板,將全國各省市的現有警務平臺數據深度整合,實現數據共享化、辦案聯動化、服務縱深化的聯動智能司法系統。
2.2.2 “數字孿生人”對法治產生的影響
2018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搜狗公司和新華社共同帶來的全球第一個AI 合成主播亮相,這一技術就是數字孿生初級實踐的產物之一。AI 合成主播以AI 人工智能合成,使用者只需要輸入新聞文本,屏幕上就會出現一位仿真度幾乎是百分之百的虛擬新聞主播。
筆者認為,在2018 年這一技術被正式展示之初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3 點:第一,其本身并不具有智慧,只是捕捉真正主播的聲音和動作,不能夠獨立完成采集和編寫的功能;第二,其產生和運用需要電子產品這一載體的支持,如果沒有符合要求的載體,那么就無法使用這一技術;第三,數據傳播速度較慢,延遲較高,不能“實時”播報。但是,在5G 技術的“落地”效應帶動之下,第三點問題已經得到了顯著的解決。對于第二點,隨著增強現實的技術不斷成熟,數字孿生技術逐漸進入下一個技術平臺,也就是鏡像世界(mirror world)。在鏡像世界當中,每一個現實世界的物理實體都有其對應孿生體,并且不受物理空間限制,擁有能夠提供互動、操縱的前提。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以“分身主播”為代表的數字孿生體會建構出擁有獨立自主行為能力的、能夠對周邊環境作出反應的電子化人。因此就會衍生出數字孿生人的法律主體資格問題,不過這一問題所涉及到的領域廣泛,且屬于人工智能科學家們的遠景夢想,在此不做過多闡述。
5G 將3G、4G 時代的移動互聯網擴展到移動物聯網的領域,服務對象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在5G 的時代背景之下,信息會無處不被收集,信息的安全性在多數情況下因為技術的原因而得不到保護;在邊緣計算領域,“全息虛擬城市”和“數字孿生人”兩大技術成果對犯罪形態、證據、智慧司法等產生了巨大影響。
筆者在前文論述中已經對具體的解決路徑作以闡述,總的來說,就是“立”與“變”。首先,應當盡快完善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出臺與5G 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對5G 技術帶來的各領域問題進行規制;其次,變革我國現有的部分法治體系,讓5G 技術更好地與法治聯動,促進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
5G 技術和網絡勢必在很大程度上把現代法治體制下的公正程序原則轉化為某種程序性算法,形成一套規則嵌入的制度運行系統。現代國家治理從根本上講是要通過利用各種現代化的資源,提高治理國家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路徑,以此提高國家法治化、民主化的水平。而5G 技術及其延伸的全方位開啟,將會在現代國家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