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事人發問權:規則體系、制約因素及優化路徑

2020-11-28 12:53:53韓振文
關鍵詞:規則

國 鵬 韓振文

在英美法系,交叉詢問被奉為“最能發現真實”的庭審方式,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形成了完善的規則體系。大陸法系也重視交叉詢問的作用,德法日等國均嘗試了移植,雖然結果與交叉詢問大相徑庭,但是庭審發問權得到了強化,庭審發問規則更加完善。從超職權主義到職權主義再到協同主義,應當是我國民事訴訟改革的方向,當事人發問權便是改革過程中的產物。《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指出:“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強化控辯對等訴訟理念,禁止對律師進行歧視性安檢,為律師依法履職提供便利。依法保障律師履行辯護代理職責,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當事人發問權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視。當事人享有發問權,即代理律師享有發問權。為了體現律師在庭審中的價值和作用,實務中部分律師開始在庭審中積極發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遭遇到了發問難,不利于庭審和諧運行,急需尋求化解策略。對此,本文首先圍繞當事人發問權進行規則體系上地梳理概覽及規范分析,接下來深入探究當事人發問權行使困境的具體制約性因素,最后針對發問權行使難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優化路徑,以期當事人發問權的行使能夠充分落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當事人發問的規則體系及其評析

我國已在立法和司法解釋層面初步確認了當事人發問規則體系,包括對于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發問以及當事人相互發問五種,并規定了有助于實現庭審發問目的的相關規則,為當事人發問權的確立和行使奠定了規范基礎與法律依據。以下對規則體系進行概覽并作簡要地規范分析。

(一)當事人發問規則

當事人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規則由來已久,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后來歷經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三次修改,繼續保留該條文。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60條規定了對于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的發問方式,不得使用威脅、侮辱及不適當引導證人的言語和方式;2019年修訂后的第78條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證人的詢問與待證事實無關,或者存在威脅、侮辱證人或不適當引導等情形的,審判人員應當及時制止;第73條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或者旁聽人員不得干擾證人就其作證的事項進行連續陳述;第96條規定了對于證人證言認證時的考量要素,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的綜合分析作出判斷;第82條規定了對于鑒定人、勘驗人的發問方式,不得使用威脅、侮辱等不適當的言語和方式。可見,當事人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規則已經初步確立,一是當事人發問需要經過法庭許可,不得隨意發問;二是對于發問方式進行了規范,對于證人不得打斷連續陳述,不得存在威脅、侮辱證人或不適當引導等情形,對于鑒定人、勘驗人發問不得使用威脅、侮辱等不適當的言語和方式;三是對于發問內容進行了規范,不得詢問與待證事實無關問題,從與案件無關的事實到待證事實是理念上的重大改變;四是對于發問時機進行了規范,在證人連續陳述且法官詢問后發問;五是規定了證人證言的考量要素;六是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

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61條規定了有專門知識的人這一新訴訟角色,并規定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現行《民事訴訟法》第79條肯定了有專門知識的人的地位,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2019年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84條規定經法庭準許,當事人可以對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對鑒定意見質證或者就專業問題發表意見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可見,當事人向有專門知識的人發問規則也已經初步確立:一是從可以發問改為需要經過法庭許可;二是對于發問內容沒有規定,根據其地位與出庭目的,應當將其限定為與鑒定有關的問題;三是對于發問方式沒有規定:四是對于拒絕回答或者答非所問等缺乏相應制約。

199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8條規定了當事人可以相互發問,一是發問需要經審判長許可;二是發問時機限定為舉證質證結束以后,該階段決定了只能詢問事實問題,而不可就適用法律等問題發問;三是對于發問內容、方式、拒絕回答以及處罰措施等均未規定。雖然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和2014年修訂的司法解釋未提及該規則,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5年9月16日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第28條規定了經審判長準許,律師可以向當事人、證人、鑒定人和有專門知識的人發問;第31條規定了法官可以對律師的發問、辯論進行引導,除發言過于重復、相關問題已在庭前會議達成一致、與案件無關或者侮辱、誹謗、威脅他人及故意擾亂法庭秩序的情況外,法官不得隨意打斷或者制止律師按程序進行的發言,這是對于包括當事人相互發問規則在內的當事人發問規則的確認與完善。

(二)與當事人發問規則相關的規則

1.誠實信用原則與處分原則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款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將誠信的規范對象擴大到人民法院等各訴訟參與方,并據此構建了訴訟誠信的規則體系,同時第2款規定了處分原則,這成為當事人如實陳述和自認規則的源泉,系當事人發問達到預期目的的基本保障。

2.當事人如實陳述規則

當事人如實陳述規則實質上是真實義務的體現,而真實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一種詮釋或者具體表現,是誠信原則的具體要求。①參見唐力:《論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之確立》,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10條規定:“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愿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拒絕到庭、拒絕接受詢問或者拒絕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這是我國司法解釋第一次直接規定當事人如實陳述義務,有利于當事人發問達到目的。現行《民事訴訟法》第63條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證據的法定形式之一而且將其放在第一位,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當事人最了解案情,通過陳述來發現案件事實是效率、效益最高的發現手段。

3.證明妨礙規則

真實義務要求訴訟參與人不能積極說謊,即狹義真實義務,是消極的真實不作為;也不得為了阻礙真實發現而故意隱瞞事實真相保持沉默——即完全義務。完全義務并非要求當事人將對其不利的事實全部陳述不得隱瞞,而是禁止明知隱瞞會形成事實“漏洞”卻以沉默造成違反真實,扭曲事件發生之圖像,嚴重干擾法官事實認定裁決的不作為。①參見周艷波:《論民事訴訟的真實義務》,載《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基于完全義務之考量,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5條規定了證明妨礙規則,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12條規定了書證的證明妨礙規則,2019年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45至第48條詳細規定了書證的證明妨礙規則。

4.自認規則

自認規則是指當事人對于不利于己的事實的認可對于自己具有約束力(即禁反言),對于法院具有約束力(即法院應當作為裁判的依據),對于對方當事人有利(即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該規則由來已久,也是各國通例,系當事人處分原則下的具體規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具體規定了訴訟中的自認規則,只要不涉及身份關系、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自認可以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除了明示自認以外還規定了默示自認,即“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并詢問后,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解釋》第92條則對于上述規定進行了調整,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不予確認,雖然有的認為該規定動搖了辯論主義的根基,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恣意擴張,②參見占善剛、徐瑩:《自認的審判排除效——〈民訴法解釋〉第92條第3款之初步檢討》,載《證據科學》2017年第6期。但此系誠實信用原則與處分原則的衡平,也系自認規則與如實陳述規則的衡平,更是對于更加注重客觀真實的國情的關照。2019年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在肯定前述規定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

5.親自出庭規則

(1)證人出庭作證規則

雖然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但同時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導致司法實踐中大量出現只見證言不見證人。自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55條和第56條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以及出庭作證例外的情形以來,證人出庭作證已經成為常態,但對于單位證人則存在質證的難題。《解釋》第115條雖然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向單位及制作證明材料的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要求制作證明材料的人員出庭作證,但畢竟出庭具有或然性,且單位不具有自然人的感知、記憶、表述能力,出庭人員往往并非直接證人,質證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2)鑒定人親自出庭規則

雖然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125條規定了經過法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鑒定人發問,但鑒于沒有規定鑒定人親自出庭規則,導致司法實踐中只見結論而不見鑒定人,進而無法發問。雖然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第59條規定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但同時規定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導致鑒定人出庭具有不確定性,難以確保庭審發問。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了鑒定人出庭條件,即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同時規定了不利后果,這有助于提高鑒定人出庭率。2019年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定》進一步細化了民事訴訟法的規定。

(3)當事人親自出庭規則

當事人可以自己出庭,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雖然可以向代理人發問,但代理人對于案情的了解遠不及當事人本人,一句需要庭后核實就使發問效果大打折扣。自《解釋》第110條規定當事人親自到庭規則以來,在某些條件下,當事人親自出庭得到保障,可以對于當事人本人進行發問了,但是否必要由人民法院確定,也未規定當事人可以發問。

6.庭審新規則

(1)按照爭議焦點審理案件。《解釋》第226條規定了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答辯意見以及證據交換的情況,歸納爭議焦點,并就歸納的爭議焦點征求當事人的意見;第228條進一步規定法庭審理應當圍繞當事人爭議的事實、證據和法律適用等焦點問題進行。這是根據多年司法改革的經驗,將案件的全面審理轉向爭點審理,而當事人發問有助于爭點的確定與審理。

(2)打破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壁壘。為了配合爭點式庭審,《解釋》第230條規定人民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并征得當事人同意,可以將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合并進行。這就打破了傳統的先法庭調查再法庭辯論的界限與順序。先調查后辯論并不符合司法認知規律,法律發現與事實發現是一個交互匹配的過程,人們總是在感知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法律發現,在感知法律的基礎上進行事實發現,該規定打破了兩者之間的壁壘,有助于爭點式庭審的開展,有助于當事人發問的開展。

二、當事人發問權的制約因素

雖然我國已經確立了當事人發問規則,但律師在庭審中卻屢屢遭遇困難,突出表現為法官不讓問、法官隨意打斷發問與對方拒絕回答,特別是在向對方當事人發問時情況更糟。這就需要深入探討實踐中造成發問難的成因,撥開發問權行使困境的制約因素。

(一)直接原因:當事人發問規則自身的缺陷

1.當事人發問需要經過法庭許可,容易引發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當事人發問均需經過法庭許可,但許可與不許可的條件是什么并未規定。實踐中律師要求發問,經常以本庭認為沒有必要加以回絕,更有甚者認為當事人沒有發問權。欠缺發問具體規則,發問也經常被法官打斷。當事人動輒拒絕回答,法官不予干預。法官主持庭審是兩大法系的共性,但對于庭審的把控應當適度,否則自由裁量可能演變為濫用裁量。

2.當事人相互發問規則闕如

首先,當事人相互發問僅僅限于舉證質證完畢后一個環節,在其他環節并未規定可以發問;其次,僅僅局限于事實問題,法庭調查階段的屬性決定了不可詢問法律適用問題,但當事人之間的發問有利于案件事實發現、法律發現以及爭點確定,可以直指對方的缺陷,僅僅局限于一個環節、僅僅局限于事實方面,顯然是不合理的;再次,當事人可以相互發問的內容沒有規定,不利于提高庭審效率;又次,相對方什么情況下可以拒絕回答沒有規定,不利于發問目的實現,也不利于相對人的利益保障;又次,當事人出庭具有或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問的適用,雖然可以向代理人發問,但一句需要核實就將發問目的擱置了;最后,違反發問規則的法律后果沒有規定。

3.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發問存在問題

首先,是向單位證人難以發問。是否出庭帶有具有或然性,即使出庭,調查者往往并非親歷者,難以達到發問效果;發問方式的限制太多,“等”字的外延是非常寬泛的,容易動輒被打斷;發問順序不夠合理,對于證人的發問應當先主詢問,后反詢問,再法官詢問;發問內容雖然規定了不得發問與待證事實無關的問題,但仍然不明晰,譬如可否發問證人相關品行方面的問題,可否詢問人格缺陷等;沒有規定發問對象的拒絕回答權以及拒絕回答的后果是什么。其次,對于鑒定人的發問內容沒有規定,容易導致亂發問或者動輒打斷發問;對于鑒定人的拒絕回答與不正面回答缺乏制約。再次,出庭人員的書面答復將導致發問效果大大折扣。最后,向勘驗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發問,兩者均存在發問內容、發問方式不明確以及拒絕回答缺乏制約的問題。

(二)根本原因:庭審方式相對滯后

1.現行庭審方式存在的問題

庭審方式是一個國家訴訟模式的核心體現,而訴訟模式背后起決定作用的是訴訟目的與訴訟價值觀,但現行的庭審方式已經落后于新時代的要求,突出表現在:

(1)當事人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不能滿足當事人日益增長的訴訟參與需要。法官超職權主義模式是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形勢相適應的,當時人們的法律意識與能力均處于起步階段,律師人數非常少,主要依靠當事人自身來實現訴訟目的是不可能的,訴訟目的實現主要依賴人民法院與法官。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增強以及律師隊伍的發展以及案件數量增加,實行了證據制度改革,由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嚴格限定人民法院的取證,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當事人動動嘴法官跑斷腿”的窘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訴訟參與性。但發展到今天,當事人的法律意識以及律師隊伍又提升到一個新階段,當事人已經不滿足于證據方面的參與,要求全方位參與審判。

(2)沒有將爭點確定作為庭審重要階段,不利于審判效率提升。在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下,法官對于案件事實與適用法律等全方位負責,這就要求法官在全面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否則審判結果就難以獲得認同,審判效率無從談起,法官的居中裁斷角色已經嚴重異化。

(3)兩階段劃分不利于案件事實發現與法律發現。《我國民事庭審階段化構造再認識》一文認為,現行先法庭調查再法庭辯論的庭審構造存在如下問題:庭審階段順位設置純屬“審判邏輯”倒置;前后分置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兩階段庭審構造實屬功能錯置;在法庭調查階段首開當事人陳述,其程序標識不清造成證據調查順位亂置;最終陳述有名無實,功能閑置。①參見段文波:《我國民事庭審階段化構造再認識》,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案件事實與適用法律并非可以割裂開來,應當根據法律規范來發現案件事實,根據案件事實來發現法律規范,將兩者割裂開來的后果是在法庭辯論階段又發現了需要查清的案件事實,不得不再恢復到法庭調查,在辯論階段才發現有些事實根本無需調查。

2.現行庭審方式在目的與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

(1)多元訴訟目的導致重點不突出。關于訴訟目的的學說眾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條確立了多元訴訟目的或者任務,但糾紛解決應當是最基本的目的,從全案審理到爭點審理無疑更貼近這一目的,糾紛解決也非僅僅是將案件正確判決了事,也要充分尊重并盡量滿足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各項正當需求。

(2)過分追求審判效率導致嚴格限制當事人的參與。公正與高效一直是人民法院庭審改革的價值追求,但兩者的衡平需要在審判中調適。訴訟參與是程序公正的五大價值參數之一,為了縮短庭審時間,粗暴地限制當事人的辯論、發問、陳述等參與權利,不僅極易引發當事人不滿,也增加了上訴、再審、上訪率,嚴重者會導致公正與效率價值盡失。

3.現行訴訟模式并未滿足當事人日益增長的訴訟參與權

(1)我國現行訴訟模式具有強烈的法官職權主義色彩。我國現行訴訟模式是從法官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下逐步改進而來,法官職權主義的色彩還是非常強烈,這就導致具備一定訴訟能力的當事人以及一些能力強的律師并不滿足法官主導過多的現有模式。從我國國情出發,鑒于當事人的法律意識與能力千差萬別,并不一定能夠聘請律師,律師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實行當事人主義極易導致實質上的不公平,而法官職權主義可以彌補當事人、代理人能力的不足,故當事人主義并非適應我國國情的訴訟模式。協同主義通常被認為是比較合理的模式,雖然如何協同并不明晰,但是賦予當事人更多的參與權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2)法官職權主義并不排斥當事人的參與權。我國的辯論原則僅僅是當事人享有辯論權,但是對于審判不具有約束力,系非約束性辯論原則,①參見張衛平:《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這一原則恰與法官職權主義相合。擴大包含發問權在內的當事人的辯論權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著快步走向約束性辯論原則,我們在強調約束性辯論原則有助于提升當事人主體地位和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要注意到其嚴重制約了法官在個案正義中的主動性,不利于實質正義之實現。即使奉行約束性辯論原則的德國,也已經對于該原則進行了改進,以期實現當事人與法院的協同。

(三)客觀原因:案多人少、法官思維定勢與律師不善于發問

1.“案多人少”的現實難題

其一,“訴訟爆炸”導致庭審需要提高效率。“訴訟爆炸”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案多人少,導致法官需要庭審提速,在自己已經發問的前提下,法官一般不愿再允許增加當事人發問環節。律師群體缺乏發問習慣與訓練,不知道該問什么?該如何發問?這就導致發問效果不佳,法官缺乏耐心傾聽。另有少數律師熱衷于發問,為發問而發問,更會增加庭審時間。

其二,ADR短期內難以化解訴訟壓力。雖然我們大力倡導并推行ADR,每年調解、仲裁的案件數量都在大幅增長,但無法抵銷訴訟案件的逐年遞增。究其原因,一是調解建立在自愿基礎上,糾紛發生后,往往很難達成調解的共識;二是發生糾紛以后,很難達成仲裁協議,而仲裁的救濟非常艱難;三是我國訴訟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立案登記制解決了起訴難問題,審限制度足以保障訴訟的效率,訴訟費用并不高,二審、再審等制度提供了更多的救濟途徑;四是糾紛數量增速太快,訴訟外渠道化解的案件數量有限。

2.法官思維定勢的掣肘

首先,法官習慣于唱主角,而不滿足于僅僅是居中裁斷。長期以來,法官習慣于我來查案,我來判案,當事人僅僅是處于從屬的配合的地位。其次,法官習慣于自己發問。長期以來,法官已經習慣于自己發問,而不習慣將發問權讓位于當事人。最后,法官不放心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發問。對于當事人發問的正當性與能力,往往抱有抵觸之心,一是擔心其片面性;二是擔心其發問技能與發問效果。

3.律師不擅長發問

實務中作為當事人發問的重要主體,律師并不擅長發問,其理念轉變與技藝訓練都值得深入反思。其一,律師發問需要養成習慣。長期以來,我國律師已經形成如下習慣,一是習慣用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而不習慣用發問來彌補自身證據的不足或者揭露對方證據、證明的缺陷;二是習慣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我只要將自己的道理向法官講出來即可,而不習慣用發問等更直接的進攻手段來揭露對方的弊端;三是不為法官怎樣判決著想,只為把自己道理講出來即可,留下混沌狀態讓法官去收拾。其二,律師發問能力亟待提高。亞伯拉罕·林肯通過交叉詢問戳穿目擊證人謊言的精彩表演,至今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題材,如果法官、律師、檢察官具備如此發問技能,謊言將無處遁形。但具備亞伯拉罕·林肯那樣的技能,需要天賦加勤奮。法蘭西斯·威爾曼在《交叉詢問的藝術》一書中指出:“法庭盤問需要出眾的天賦、邏輯思考的習慣、清晰的常識認知、無窮的耐心和自制力、透視人心的直覺能力、從表情判斷他人的個性、察覺他們的動機、強而精準的行動力、和主題有關的豐富知識和一絲不茍的細心謹慎,還有最重要的、經由盤問發現證詞弱點的本能。律師必須面對無數不同狀況下作證的各式各樣證詞,涵蓋人類道德、情感、智能的一切層面與情勢,與證人展開智力抗爭。”①[美]法蘭西斯·威爾曼:《交叉詢問的藝術》,周華、陳意文譯,紅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8頁。2020年2月28日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宣布,孫楊被禁賽8年,敗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首席律師理查德·楊高超的發問技藝是值得關注的。我們雖然不實行交叉詢問,但庭審發問同樣需要天賦加訓練。

三、當事人發問權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當事人發問規則,規范當事人發問權

1.明確規定當事人發問系當事人辯論權的內容之一

基于庭審控制權與當事人辯論權的衡平,建議對于現行的規定進行修正,兩種模式選擇其一。一是當事人發問須經法庭許可。法庭認為發問時機不合法的,應當另行安排發問的機會;法庭拒絕當事人發問的,應當說明理由并記入庭審筆錄,法庭無合法理由拒絕當事人發問,應當認定為剝奪當事人辯論權的情形。二是取消當事人發問須經法庭許可,將當事人發問明確為辯論權的范圍,明確規定發問的時機、內容、方式,對于違反規則的發問,法庭有權制止并可以采取強制措施。

2.制定規范發問的具體規則

(1)規定庭審發問的主體與對象。主體包括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法官,在當事人發問以后,法官再補充發問。發問的對象包括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和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翻譯人員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范圍。相對人有權拒絕回答的情形,則包括超范圍發問內容、重復發問內容、方式違法以及法律或者司法解釋禁止的其他情形。

(2)完善庭審發問的時機。對于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和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的發問限于庭前質證以及庭審質證時;向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發問可以在爭點確定階段,也可以在每一爭點審理過程中,但不得妨礙法官以及對方當事人、代理人的言辭表達。

(3)完善庭審發問的內容與禁止發問的方式。對于證人發問限于與爭點有關的事實以及涉及證言可信性的相關事實;對于鑒定人、勘驗人的發問限于與鑒定、勘驗相關的問題;對于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的發問限于與鑒定爭議有關的事實;對于當事人、代理人的發問,擴大與案件有關的法律與事實問題。對于禁止發問的方式,限定為不得使用威脅、侮辱方式,至于誘導性發問等其他不恰當方式沒必要禁止,我們實行的并非陪審團制,有法官的補充發問、釋明等方式完全可以救濟。

(4)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當事人發問應當遵守規則,否則法庭可以采取訓誡、罰款等強制措施;相對人應當回答而拒不回答的,法庭可以采取訓誡、罰款等強制措施,對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回答而拒絕回答的,按照自認的規則處理;法官不當阻止當事人發問,可以作為發回重審或者再審的理由。

(二)改革庭審方式,為當事人的發問提供契合的新平臺

1.“爭點中心型”庭審方式盡快從試點走向定型

近幾年“爭點中心型”庭審方式已經成為大家共識,司法系統以“爭點為中心”的新一輪民事庭審方式改革已經密集推進。《“爭點中心型”庭審方式的路徑選擇與制度建構》一文認為“爭點中心”是指以事實、證據、法律爭點的解決作為案件審理主線的一種審判理念和方式。如果說“庭審中心”是突出庭審在案件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那么“爭點中心”就是通過審理對象的聚焦使庭審發揮解決案件爭議的實質作用。該文總結了三種類型:J法院“庭審精細化改革”方案規定:復雜案件的庭前證據交換,應當通過引導被告答辯,開展證據交換,歸納無爭議事實,明確爭議焦點。H法院“新型庭審方式改革”要求法官在庭前組織歸納案件爭議焦點和無爭議事實,庭審中要求當事人緊緊圍繞爭議焦點結合相關證據闡述辯論意見。C中院推行“庭審優質化”改革,將爭點式審理方式貫穿于庭前程序、訴辯過程、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官判詞和裁判結果全過程。①參見席建林、張能:《“爭點中心型”庭審方式的路徑選擇與制度建構》,載《中國應用法學》2018年第6期。結合上述改革試點,建議盡快完善相應做法并上升為規則或者庭審規程,《2020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要點》也提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對已經成熟的司法改革經驗做法將繼續鞏固深化,并推動上升為制度”。

2.按照請求權基礎思維來確定爭點、審理爭點

《2019年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提出了“注意樹立請求權基礎思維”。王澤鑒先生認為請求權基礎又稱請求權規范基礎,指得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范。②參見王澤鑒:《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頁。按照請求權基礎來界定案件適用的法律要件,只有搞清楚了法律要件,才能精準適用法律,只有按照法律要件來界定案件事實,才能實現從自然事實到案件事實再到待證事實的精準化。離開了請求權基礎,在全面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再來適用法律,將使案件的審理陷入大水漫灌而失卻精準性、效率性。

3.對于庭審階段進行再造

鑒于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已經確立了按照爭議焦點審理案件,也允許突破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壁壘,加之司法實踐中已經進行了大量試點,建議在此基礎上進行庭審階段再造。

(1)構建爭點確定、爭點審理、最后陳述三個核心階段,將當事人發問作為辯論的方式之一,貫徹庭審整個過程。(2)對于爭點確定進行改革。在人民法院的引導下,充分發揮當事人在爭點確定中的主體地位,在起訴狀、答辯狀之外,通過當事人之間相互發問、辯論,將事實爭點、法律爭點以及程序爭點予以確定。(3)對于焦點審理方式進行改革。不要僅僅依靠當事人之間的各自陳述、闡述,還要依靠當事人之間更加積極的互動來審理。(4)對于最后當事人陳述,將其改造為當事人對于訴訟主張的整體闡述,而不是現行的最終意見。

(三)法官應當轉變理念,保障當事人發問權

1.從訴權保障與辯論原則角度來看待當事人發問權

發問權是當事人訴權的體現,訴權與審判權的對立統一,是民事訴訟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審判權的行使是為了保障訴權,也是司法為民的客觀要求。從法官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絞盡腦汁,到讓位于當事人自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將使法官更加超脫與中立。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對抗,對抗的手段就是辯論,而非權力、暴力或者金錢,辯論原則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辯論原則實際上成為一種非約束性或非實質性原則,因此,可將這種形式上的辯論原則稱之為“非約束性辯論原則”,但當事人享有辯論權是無爭的事實。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辯論、發問、陳述是三個并列的概念,但除了辯論原則中的用語以外,辯論專指在法庭辯論階段對于適用法律問題展開的對抗,陳述與發問一般是法庭調查階段展開的對抗。辯論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基本對抗方式,三者均屬于一般意義上的辯論,保障當事人辯論權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責。

2.從訴訟價值衡平與社會效果角度看待當事人發問權

許可當事人發問看似增加了時間,但離開了充分的陳述、發問與辯論,法官將無法精準把握爭議焦點,爭點變來變去將導致嚴重喪失效率。審判的最終目的是在事實發現和法律適用的基礎上裁判,離開了充分的辯論、陳述與發問,也會嚴重影響審判的質量。讓每一個當事人在案件中感受到司法公正,而程序公正是看得見的公正,給與當事人充分的參與權,即陳述、發問和辯論的程序權利,將增加當事人的獲得感,有助于消除當事人的不滿情緒,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還應看到,當事人發問的負面效應是可控的:當事人發問可能造成實質上的不公平,也可能會降低庭審效率,但法官通過恰當的釋明、補充發問和制裁等方式完全可以把控庭審,實現兜底性的公正,允許當事人發問的負面效應完全可以通過庭審控制權予以把控。

(四)律師應當加強發問訓練與實戰,適應庭審發問的客觀需要

首先,庭審發問需要律師吃透案情,缺乏對于案件的事實、法律與程序的精準把握,發問將流于形式,不利于庭審的實質化。其次,庭審發問需要精心設計,預想發問的場景與時機,庭前的發問提綱是必要的,庭前模擬也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可能庭審用不上,但時機不會偏愛無準備的人。再次,庭審發問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針對不同的案件、不同的法官、不同的發問對象,需要采用不同的發問語言、語氣,并做好相應的鋪墊。同時,發問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不合程序要求、不合時宜的發問,將會被制止或者被拒絕回答。最后,發問內容的必要性是發問效果的決定性要素。發問只有切中案件要害,才會引起法官的關注,進而對于案件裁判產生影響,切忌為發問而發問。總之,發問技能只能在司法實踐中才能被證實,也只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提升。

猜你喜歡
規則
拼寫規則歌
撐竿跳規則的制定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依據規則的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16
善用首次銷售規則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2
規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2
顛覆傳統規則
環球飛行(2018年7期)2018-06-27 07:26:14
讓規則不規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則對我國的啟示
啦啦操2010—2013版與2013—2016版規則的對比分析
運動(2016年6期)2016-12-01 06:33: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三级|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人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久草热视频在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伦理一区| 精品国产自|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尤物视频一区|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香蕉网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在线啪|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播放|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a视频| 成人亚洲天堂|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日韩av资源在线| 伊人AV天堂|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激情第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 av色爱 天堂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大香伊人久久|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日本欧美精品| 伊人无码视屏|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a级毛片免费网站|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