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坤,張紅磊,謝鳳瑞,蔡雁冰
(1.臨滄市林業科技教育管理站,云南 臨滄 677000;2.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臨滄 677000;3.臨滄市國有林場管理站,云南 臨滄 677000)
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99年,該保護區不僅重點保護以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還保護以黑長臂猿(滇西亞種)、印支虎、綠孔雀、長蕊木蘭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整個保護區總面積89504 hm2,森林覆蓋率高達89.0%。
保護區內地質構造復雜,運動影響也比較獨特,氣候上具有“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四季如春”的特點,年均溫差小,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屬于南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存在多種山地垂直帶類型。保護區全年太陽輻射量約為5200~5700 MJ/m2,年日照時數1631~2486.5 h,年平均氣溫在16.5~20.0 ℃,無霜期平均為290 d,平均年降水量為900~1350 mm。保護區內河流分布眾多,水資源豐富,對于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意義重大。
保護區內已采集和記錄到的哺乳動物111種、鳥類396種、兩棲爬行類92種。列入國內外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76種。保護區內有野生種子植物1051種,隸屬于428屬及136個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屬,4種;被子植物134科,425屬,1047種。植被類型包括山頂苔蘚矮林、季風常綠闊葉林、高山草甸、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
第一,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檢測,能夠及時了解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及其保護效果。第二,為自然保護核心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技術支撐,據此作出科學保護決策,促進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夠使保護、教育、生態旅游以及社區發展等功能實現協調發展。第四,通過生物多樣性監測的開展,能夠實現參與式保護區管理,獲取監測對象的實時數據,進行匯總與處理后,再通過圖件與圖表的形式直接展現給社會及公眾,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自然保護中去,更加貼近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此外監測取得的成果能夠指導政府作出科學決策[1]。
生物多樣性檢測屬于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重要內容,但其僅是積累情報信息的過程,并無管理屬性。通過監測工作的開展,能夠定期掌握監測對象的動態資料,據此制定相應的自然資源保護方法,并采取保護管理行動。同時,提高對環境因素的重視程度,所獲取的環境因素能夠為各地環境變化提供實時信息。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過程中,應當把握如下原則:第一,認真分析保護與發展需要,對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科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解決;第二,不僅要加強對保護區建設、管理及發展等綜合性課題的研究,還要針對保護區內珍稀物種、社區以及棲息地等開展專題監測研究。第三,不僅要著眼于保護工作實際問題的解決,還要在相關技術與理論上尋求突破。第四,立足于保護區實際,進行長期監測計劃的制定,并嚴格按照計劃分階段地進行實施[5]。
實施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目標是掌握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狀況,發現關鍵物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規律和生態過程變化的內在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變化的原因分析,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生物多樣性變動狀況作出有效預測,為實現自然保護區對自然資源和人類活動的規范化管理,避免受到外來干擾威脅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相關發展決策的做出提供數據支持。促進保護區人員監測水平的提升,構建科研監測體系,使保護區內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得到有效推進,進而實現科學化管理[4]。
自然的演變過程既緩慢,又漫長,所以,僅靠短期調查與監測工作根本無法掌握其內部的復雜關系,唯有通過長期定位跟蹤監測,才能將他們的內部及其復雜變化關系進行揭示。自然保護區監測工作必須長期堅持,并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實施。第一,做好長期堅持準備,只有加強監測對象現在與過去信息的對比,才能使監測的意義得到充分體現。第二,在選擇監測對象時,要做到全面考慮。規程中羅列的監測項目主要包括6類,但不是所有類別都需要做,保護區應立足于自身特點與實際情況作出合理選擇,確保地區特點突出,全面掌握保護區內的各種資源、種植被類型、野生動物、外來植物、監測樣地以及監測樣帶等。在項目剛剛投入執行時,應當留有余地,在獲得經驗之后再不斷進行擴大。第三,保證監測數據滿足可比性的要求,嚴格按規程要求加強監測指標與方法的執行,不輕易做出更改,使之保持一致。相關單位也不需要制定記錄表格,嚴格按照規程要求確定樣地、樣點、樣帶的面積與長度。在首次進行樣地、樣線的調查時,還要邀請生態學、動植物分類學專家參與進去,使本底資產調查更加準確完整,監測時間一旦確定,就要每年如期開展,要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不定期地為其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要保證監測人員的穩定性,加強對人員偏差與調查偏差的控制,監測工作要與巡護相互結合,但要組織巡護人員參加監測技術培訓。第四,加強監測成果展示。依托GIS技術,完成生態本底圖的制作與更新,進而實現對保護地的科學管理。要及時更新生態本底圖的監測與巡護數據,吸引公眾踴躍參與進去,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社會影響。此外,在分布圖上,要確保各個監測樣方、樣帶以及樣地位置標明清楚,還要運用相關圖例對檢測對象的變化進行充分反應[2]。
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不容樂觀,應不斷加強相關立法工作,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有效完善,貫徹執行好立法監督工作,認真分析保護區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不斷完善森林自然保護區防火工作,逐漸增強林火管理意識,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提供安全性保障。規范旅游與科學考察,將對保護區資源造成的破壞降至最低。做好濕地和水域的保護與管理規劃,確保相關責任得以明確,并進行統一規劃,避免對水質、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等造成嚴重污染。全面貫徹法治教育理念,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動植物多樣性提供有效保護措施。對國內外自然保護區管理以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過程中經驗進行有效借鑒,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使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管理更加高效,并制定相關建設與發展規劃[3]。
一是涵養水源。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區保護,林下枯枝落葉與活地被物,能夠起到阻擋和吸收降水的作用,茂密的叢林以及植物根系能夠起到固定雨水的作用,讓整個山體形成天然水庫。土壤內水分的滲透作用能夠對水體污染物進行過濾與凈化,能夠發揮蓄水、減洪、涵養水土的作用。二是制氧與氣候調節功能。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其遠遠超出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這表明保護區是一個天然的氧氣加工廠,使得保護區周邊環境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同時,森林中的樹木及花草能夠有效吸附煙塵,降低噪音,促使樹葉分泌出一些揮發性物質,如醚、乙醇、醛酮等,能夠起到殺菌或抵擋紫外線的能力,對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三是維持生物多樣性。這是由于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就會減少,當森林植被得以恢復時,生物多樣性就會隨之增加。所以,要提高生物多樣性,就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就是說,對本自然保護區進行有效建設與管理,就是對生物物種和群落進行有效保護,能使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促進生態演替。
一方面,推動周邊社區經濟增長。在臨滄瀾江省級保護區周圍,主要有5個縣(區),經濟結構過于單一,周邊居民對保護區具有多大的依賴性。當地政府也要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建設,并與相關部門進行有效協調,確保保護區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保護區建設,實現保護區和社區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能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為人類生活提供寶貴的生物資源。強化森林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使公眾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吸引游人與科考者前來參觀和考察,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很大的潛在經濟價值,通過建立保護區,為區內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提供了有效保護,讓其種群數量盡快獲得恢復與發展,使得資源儲備更加充足。不斷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所產生的效益將體現于森林的涵養水源、碳氧平衡、防病抗災等能力。落實保護區建設工作,能夠使保護區周圍農業擁有持續穩定的灌溉水源,還能調節小氣候環境,經濟效益顯著[6]。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場所,管理工作十分復雜,管理工作好壞與水平高低,都必須通過數據來體現,而這些數據都需要依靠長期監測,因此,就需要加快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獲取足夠的監測數據,為保護區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使保護區管理更加有效,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