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揚州市江都環境監測站,江蘇 揚州 225200)
環境監測是指運用物理、化學、生物、遙感等手段,間斷或連續地監控、測定、分析反映環境質量狀況的污染因子的性質濃度特征及其變化趨勢,并依據相關標準規范對環境質量作出綜合評價和確定環境污染狀況的過程。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監督提供技術支撐,是環境保護必不可缺的基礎工作。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經歷了環境監測站點和監測網絡橫縱向多要素體系化、標準化快速發展的過程,逐步建立了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方法標準,如《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等,同時也更新了環境監測方法、手段和設備,提升了環境監測工作能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機構的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重發展輕環境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環境污染日益突出的問題依然存在,環境監測工作仍然有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縣區基層監測站,環境監測工作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亟須解決。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是環境保護部門開展環境監察、治理的重要保障,是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實效性、規范性、真實性的基礎,是保障環境監測工作科學性、嚴謹性的前提[1]。對于環境監測而言,質量管理是其發展和生存的基本依據和條件,環境監測的效果要通過監測質量來保障[2]。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涉及監測機構及人員素質、儀器設備管理、實驗室監測全過程和質量控制管理等方面。以江都區為例,我國縣區基層環境監測站普遍存在諸如監測質量體系不健全、監測人員管理不規范、監測全過程不完全到位、監測質量管理與控制覆蓋面不全等方面不足,這就致使環境監測結果不能完全真實反映現場環境質量狀況。另外,我國目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的現行標準依據,依然是2006年頒發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已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環境監測的質量要求。
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起步較晚,近年來經過快速發展,監測技術雖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但還不完善。特別是在基層環境監測中,監測手段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缺乏科學性。以江都區為例,現場采樣主要以單純的點式采樣為主,缺乏線上和面上的采樣分析;實驗室分析以單一的手動分析為主,沒有很好地結合現場分析、連續自動分析;樣品以×10-6級的常量監測為主,缺乏微量或痕量樣品監測。
環境監測的結果最終要通過現場采樣和實驗室分析來實現。采樣硬件和實驗室儀器設備是支撐整個環境監測工作和監測技術進行創新提高的重要保障。基層監測站由于理念、資金、信息來源等原因在環境監測的硬件配備上更新較慢,儀器設備的型號、性能、數量均因現有條件限制而等不到更新換代,也因人員缺失而缺乏及時的維護和保養,從而難以滿足日常繁重的監測任務要求。如江都區環境監測站,日常監測設備更新緩慢,有的儀器用的還是15年前,甚至20年前的設備,還有的設備是環保系統統一購置,并不能適應具體基層監測站的要求。
我國基層的環境監測工作主要依托各縣區環境監測站。監測站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由于編制有限,很難根據工作需要增加在編人員數量。以江都區環境監測站為例,環境監測日常工作繁雜,涉及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信訪糾紛監測、事故應急監測等方面,涉及水、氣、聲、土壤、固廢、輻射、生物等多要素。既需要一定的現場采樣人員,又需要固定的實驗室分析人員。但由于人員編制限制,只能依靠聘用的方式來擴充監測站的人員數量,但由此也導致站內人員流動性大、穩定性小的問題。另外,由于監測時間緊,任務重,更需要技術多面且全面的監測人員,而監測崗位不被重視,不能吸引、留住人才,監測人員待遇低,晉升難,導致有技術、有經驗的一線監測人員紛紛轉崗,造成環境監測人才缺失嚴重,已經不能適應監測站的發展要求。
此外,監測站人員因工作理念滯后、監測任務繁重、監測人手緊張等導致體系內部交流學習不夠、外出培訓學習機會不多,面對監測分析方法規范的更新淘汰無法及時掌握,對最新的技術標準更是不熟悉,如此很難適應監測站日益增強的環境監測要求。
環境應急監測屬于特種監測,一般的環境監測技術要求規范無法滿足現場的應急監測要求[3]。環境監測系統所配置的應急儀器、設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而且應急儀器方法多為非標方法,許多監測數據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4]。雖然我國制定有應急監測規范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但現行規范側重于監測環境質量和工業污染源,不適用于所有環境應急監測,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環境應急監測需求[5]。
在基層環境監測站,由于經費問題,應急監測設備缺乏,應急技術人才缺失,應急監測方案針對性不強,日常應急演練缺少或演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造成應急協調性不足,污染事故的實戰應急監測能力比較差,不能快速反應,從而錯失最佳應急監測時間,也導致決策者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不能正確、及時地做好監測。以江都區為例,在最近兩次的企業火災應急監測中,由于沒有應急監測設備,采集的樣品只能送回實驗室分析,而項目的分析周期(相對應急監測中的定性監測而言)較長,這使得為管理者提供決策判斷的監測數據輸出傳送較慢,未起到應急應有的作用。同時,應急監測現場人員也缺乏相應的防護設備,在各種突發狀況中,不能很好地做好自我防護。
加強基層監測站的建設就要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健全的環境監測技術管理體系,從環境監測法律法規政策、技術標準方法、實驗室管理體系建設、軟硬件設備配備、資金投入、人才引進及待遇提升、業務培訓交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基層監測站的建設要開拓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措施,實施全過程的質量保證,加大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力度,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立起來,使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的整體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
根據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需求,合理擴充監測站人員編制,增加專業技術人員職數,儲備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提升監測站專業人員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基層監測站綜合技術實力。
針對基層監測工作任務重、待遇低、人員流動大等問題,制定獎勵和崗位補貼機制,建立一支人員穩定、專業素養高、愛崗敬業的人才隊伍。完善一線監測人員的晉升渠道,提高基層監測人員的積極性。對監測人員定期組織技術培訓,注重能力和素質水平的提升,加強經驗技術的交流和總結,提高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適時補充一批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新鮮血液,充實到一線監測隊伍。
國家應制定和完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規范。基層監測站應根據突發環境事件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應急監測預案,并在現場執行或演練過程中,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修改,充實和完善,提高應急監測預案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大應急監測資金投入力度。在應急監測設備的配備上,要根據基層實際情況,增加非常規項目快速監測設備的配備,如針對具體應急污染事故的特征污染因子監測設備,而籠統地常規污染指標監測并不能代表反應特征污染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配備應急監測車,解決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只能采樣送回實驗室進行檢測的弊端,克服了處置時間延誤和處理工作被動的問題。
當前,我國基層環境監測基本上采用傳統的人工監測,需布設大量監測點位,來提高監測精度,監測的成本較高。無人機及衛星遙感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環境監測手段,不但可以動態、連續地監測大尺度的環境污染,還可以及時發現并跟蹤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便于迅速采取應對措施[6],極大豐富了環境監測手段。
另外,根據現場環境情況,充分運用生物傳感技術、藻類生物監測技術和微波監測技術等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連續、快速、實時監測環境問題,具有穩定 性高、成本低、靈敏度高的特點,能夠在復雜的環境體系中進行連續監測,是環 境監測新技術的代表。
環境監測不僅對環境保護起到促進作用,還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近年來雖然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我國的基層環境監測站,決定著我國環境監測的整體水平,需要從體系制度建設、技術優化、隊伍培養等方面加以改善,從而推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