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全
紀錄片的創作本質是對客觀生活和自然現實進行真實描寫和準確記錄,或者對現實世界的種種自然現象進行深刻剖析,對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進行深度反應,強調自然、真實和精準。新媒體時代紀錄片仍然強調尊重客觀事實,但是結合時代的變化以及觀眾審美需求的改變,紀錄片應當從形式、內容上進行創新,拓展紀錄片表達資源,豐富表達方式,以吸引更多觀眾,實現質的飛躍和提升。
大眾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都呈現出散射式特點,即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分散討論,傳播內容強調專業、精細,而非囊括所有層面的泛泛而談。受眾的閱讀特征也呈現出碎片化閱讀,信息傳播由此呈現出小眾化傾向,不同的傳播媒介所面對的受眾更加精細、小眾和專業[1]。
傳統媒體中由于技術的限制,文字、音響、視頻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應用促使文字、音視頻以及其他多種信息傳播手段融合為一體,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多元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促使任何一種信息都可以以適合的方式無限制地傳播,信息傳播更加生動、形象和準確。可以說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促使新媒體容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人們可以借助檢索功能準確找到任何所需的信息[2]。
紀錄片和普遍意義上的電影創作存在一定差異,紀錄片的角度、情感和內容都存在獨到之處,強調對客觀現實的真實刻畫、深度討論,也強調通過紀錄片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同時在畫面、語言、音樂等方面注重觀賞性、審美性。新媒體時代下的紀錄片要遵循新媒體的碎片式、快速化、平民化特征,改變原有的創作理念、創作方式,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拓展創作渠道,豐富創作內容,優化紀錄片創作環境,做到會講故事和講好故事。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發布的隨時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促使人們在信息傳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選擇信息,甚至在信息創作、傳播的過程中都能發揮作用。因此新媒體背景下的紀錄片從創作上而言要打破傳統的宏大故事主題、宏大社會背景以及官方語言,而是以一種平等、自由和交互對話的方式縮短和受眾的距離,反應普通群體的生存特征,并體現現代社會生活背景下的人文關懷,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在鏡頭、美觀、視角上尋求“微小”“細膩”和“真實”,借助多種拍攝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將悠久文明、社會現實和自然景象微觀化處理,真正做到內容為王。
紀錄片要做到平民化和微觀化更要借助信息技術挖掘多元創作內容,當前智能手機、手持DV和各種攝像技術在我國民眾中已經得到普及,視頻的制作不再局限于少數專業人事,普通民眾的微觀視角、個性化視角、復雜感情乃至生活中隨意拍攝的內容都可以呈現在紀錄片中,因此紀錄片創作人員要多聽、多想和多看,要學會利用各種新型的拍攝技術,注重從網絡、現實中尋找真實視頻資料[3]。
紀錄片美學是影響紀錄片發展的重要因素,新媒體時代強調平民化和微觀化的創作理念,更要從技術上提供足夠的支撐。紀錄片的美學特征要綜合利用多種拍攝手段、信息處理技術以提高紀錄片的故事性、美學特性和藝術性,這就要求創作者從敘事藝術和攝錄技術入手進行綜合創新和改進。
紀錄片的敘事藝術強調敘事的方式、結構以及空間上的把控性,借助攝錄技術將敘事結構有層次地推進、演變和串聯,或通過攝錄技術和網絡軟件實現板塊式描述。紀錄片創作也要拓展影片特征,選擇合適的敘事手法,結合觀眾信息需求和觀賞需求,通過文字、音響、視頻、三維動畫等技術增強畫面感染力和滲透力,在攝錄過程中提高對鏡頭的運用能力,綜合采用空鏡、特寫、長鏡頭等攝錄技巧,塑造貼合影片主題,反應影片思想的微觀畫面,并適當地輔助音樂、旁白等,以起到烘托氣氛、升華情感的作用,提高紀錄片畫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過聲音提高畫面的感染作用,更多的特寫鏡頭、聲像處理技術的運用能讓細節刻畫更細致真實。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創作理念創新要通過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以及多種視頻制作軟件的更新升級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創作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攝像鏡頭,而是可以借助新技術的手段,將前所未有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而且新媒體也促使紀錄片創作不再是專業工作者的專利,目前我國網絡上出現了新生代的拍客群體,他們將草根化、個性化的視角融入到紀錄片拍攝中,也將該群體的創意性、活躍意識和敏捷思維注入到紀錄片主題和畫面中,以此形成了我國紀錄片創作中雙向傳播理念。除了創作內容的多元化和自由化之外,新媒體背景下的紀錄片創作要綜合運用多種視覺包裝技術,將計算機、存儲、數據壓縮、畫面處理和數字化技術綜合應用其中,展現傳統技術呈現的視聽覺效果,如,深海畫面、沙漠風沙湖面、森林腹地畫面乃至太空畫面,先進的技術和精湛的剪輯技術為以上多種畫面的實現提供了各種技術支持。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從儀式化、宏觀化向草根化、個性化進行演變,因此也就推動了多種信息技術的應用,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轉型升級,紀錄片創作的內容、畫面將會更加真實、自然和細致,為了呈現更加微觀的客觀現實,5G、AI、AR等諸多具備新生命力的技術將會融入紀錄片創作中,也會推動紀錄片創作呈現出多個發展趨勢:其一是數據+人工智能,紀錄片市場將會更加細致,突破電影工廠、電視臺等專業制作限制,在內容上將會進一步和受眾需求相匹配,并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呈現出精英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4]。其二是年輕取向,將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或者非紀錄片專業年輕群體加入,年輕人的獨特視角和靈敏思維將會引導紀錄片形式和內容上的巨大變化,從受眾上來分析,未來年輕人也會是紀錄片的主要目標受眾,掌控年輕人的審美特點和觀影需求將會成為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命脈。其三是微觀和美觀,紀錄片內容將會更加細致,注重于描述某個領域、行業或者具體個體的生活狀態。拍照手機、小型攝像機等將會更加普遍地應用到紀錄片拍攝中。
同時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將會進一步拓展,依靠影院和電視臺播放模式將會一去不復返,微平臺、網絡平臺和視頻平臺等促使紀錄片有了新的傳遞和分享方式,互聯網平臺諸如當前的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等的發行方式將會影響紀錄片創作和傳播路徑,同時微博、微信等的興起也會促使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發生巨大變化,紀錄片進入最終觀眾視野的時間將會被進一步縮短,制作者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將紀錄片創作的過程、制作環節等所有信息傳遞給受眾,而觀眾也可以通過微平臺中的網絡鏈接直接進入到觀看頁面上,同時微平臺也會進一步推動紀錄片的細化分類,災難片、自然片、歷史片等能在前期制作階段吸引目標受眾。
總之,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將會朝向草根化、個性化和微觀化的方向發展,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應用促使紀錄片的創作主體、創作內容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精尖的視聽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和聲像處理技術促使紀錄片畫面更加真實、細致和美觀,媒介融合也促使紀錄片創作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并逐漸實現產業化發展,更加注重互動性,形成全民記錄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