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龍,蘇少青,鄧 婷
(1.廣東省土地開發整治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耕地肥料總站,廣東 廣州 510500)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認識不足,過度追求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樹成行的農田標準化建設,輕視了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共生屬性,致使農田道路和溝渠過度硬化、河道拉直、池塘填埋等現象,嚴重破壞了農田生態系統各生態要素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最終導致田園景觀均質化、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抵御環境風險的能力降低、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和功能退化[1]。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生態文明思想的普及和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生態型土地整治日益受到廣泛關注。生態型土地整治是指在項目選址、設計、實施、監管、后期管護全過程貫穿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理念,采取生態環保的工程措施,有效尋找土地整治工程建設與生態低碳之間的平衡點,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保護和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土地整治新模式[2]。
近年來,人們對生態型土地整治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疑惑。本研究針對土地整治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線性工程對生態系統的碎片化切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農田管理之間的矛盾、生態基礎設施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廢舊材料資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生態型土地整治、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生態型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標之一。土地整治是對土地資源的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優化提升的過程。通常會開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生態防護工程、魚塘清理復墾、溝渠疏浚貫通、構建隔離帶、緩沖區、凈化塘、恢復濕地、植花草、撒蟲卵、禁止漁獵等生態修復措施,但施工過程可能對項目區生態環境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3],如施工器械及人為的擾動易導致蚯蚓等諸多土壤動物的遷徙和逃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如在土地整治工程竣工后緊接著對項目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環境進行系統評估,可能會出現整治后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現象。目前生態型土地整治是基于實施主體的知識認知進行生態設計,不一定能滿足生態系統的真實需求,亟需將傳統的土地整治認識轉變到客觀尊重生態系統演變的自然規律上。
與自然生態系統類似,農田生態系統也是由農田環境因素、綠色植物、各種動物和各種微生物4大基本要素構成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系統,具備生產力、穩定性和持續性三大特性,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土地整治中道路、溝渠及高速公路、鐵路等線性工程設施不可避免的對農田生態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網格化切割,直接導致了生物生境破碎化、孤立斑塊棲息地數量增加和生物多樣性降低,阻隔了農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和價值流,致使其生產力、穩定性和持續性降低乃至喪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是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復雜性。一般來說,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及景觀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抵抗干擾的能力、恢復力、生產力、抗侵入性、養分循環和水源涵養等緊密相關[4]。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物質載體,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一環,但“田”的生態性和生產性功能的關系尚不明確,實際上當前對田的生產性要求要明顯高于生態性要求,即農田更注重的是“高產、優質和安全”[5],而為達到這一目標,通常要通過施用農藥和除草劑降低有害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物防治相矛盾的現象。
隔離帶、緩沖區、凈化池、蓄水池、過濾帶、植物籬、防護林等生態基礎設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雜草控制,為授粉昆蟲、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護圍、固堤、減少面源污染、防塵、防風等生態功能,對保障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至關重要。生態基礎設施的設置無可避免會占用一部分耕地,對耕地指標緊缺地區的耕地保護工作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也必將對土地整治后耕地調整和優化布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土地綜合整治,特別是對老舊房屋的拆除、保留地塊的改造翻新、堤壩拆除、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等活動,會產生大量廢舊建材,包括石塊、磚塊、混凝土塊、建筑渣體、木材、金屬、玻璃等,數量龐大。若不能及時對廢舊建材再利用,既浪費資源,也造成環境承載負荷。一方面,由于廢舊建材循環利用的整個流程包括拆遷、施工、運輸、處理、再利用等環節,涉及不同部門或企業,需要多個相關單位協同配合,而目前廢舊建材循環利用的相關政策法規尚未出臺。另一方面,目前廢舊建材循環利用技術相對落后,相關技術標準不夠完善,缺乏新技術、新工藝,全憑施工人員的個人經驗,資源化水平較低[6]。
工程建設結束后,土壤性質、生產能力和環境修復需要一定的恢復期,有研究認為這一過程一般需要3~5年[7],甚至出現在項目竣工5年后,該項目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水平仍低于整治前[8],可見,土地整治對項目區生態環境的擾動具有持續性,區域生態環境恢復與改善存在滯后期。在經歷一定階段的恢復后,項目區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一般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9]。應在尊重和順應生態系統自然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內在機理,根據不同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關鍵因素,進一步探究核算方法,優化監測評估模型。
生物通道(Biological channel)又叫生物廊道,是指連接破碎化生境并適宜生物生活、移動或遷移的通道。線性工程切割作用主要是切斷了農田自身、農田與林地、農田與水系等生態系統之間的生物通道。一方面,應積極探索相關工作機制,最大限度的避免農田的占用和分割,提高占用農田、破壞農田生態系統的賠償成本;另一方面,應抓緊生物通道建設相關技術標準的研制,提倡構建各種類型、各種形式的生物通道,如生態廊道,泥結石、石塊路面、土溝渠、灌草護坡等,加強相關材料的研發和推廣,保障生物通道建設的規范性。此外,考慮到我國南方地區水熱條件充足,生態溝渠內的植物生長旺盛,生物量大,如不定期清理,嚴重時會阻礙渠道的輸排水工程,應加強相關生態設施的后期管護工作。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緊缺,維持農田的高產優質仍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農田農作物及邊緣生物品種的高度一致性對病蟲害的爆發和其他災害的發生缺乏抵御能力,因此,保護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實際上應是保護農田生境和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多樣性,如在農田中適當保留樹籬、片林、灌叢、防護林、小濕地、小坑塘等,營造一套結構和功能多樣化、景觀優美的生態系統,推廣農作物的間、混、套等種植模式。因此,今后將生物多樣性理論用于農業生態系統中時,應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合理限制和明確其應用范圍。
生態型土地整治中生態基礎設施的添置,在擠占了農用地空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農田空間的優化調整和布局。除開發補充耕地和土地復墾外,應充分借鑒已有成功經驗,通過農用地權屬調整,實現“小田并大田”,借助機械化生產,節省了大量的勞作時間,減少了往返地塊間的“無形損耗”,不僅能有效解決農用地細碎化問題,實現農用地的連片規模經營,還能增加耕地面積,用于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廢舊材料的資源化利用,離不開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梢猿闪⑴R時指揮部或管理辦公室的形式,根據廢舊材料的可利用程度、用途、材質等,對其進行分類,并進行妥善存儲。此外,還應加快制定廢舊材料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技術標準的研制。可考慮通過大數據和信息化空間載體,搭建區域資源信息流動的動態平臺,最終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化、市場化、規范化、精細化運作,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