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毅
(貴州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當前,為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將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機統一起來。
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再次指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適應內外發展環境變化中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3],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自然也是其重要環節。
從發展實踐看,我國民營經濟不斷壯大,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對外貿易中,2019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達到40.6萬家,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1.4%。事實表明,民營經濟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擴大開放等方面不僅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地位。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民營經濟的創新優勢是我國科技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力量。通過民營經濟在科技、業態、模式上的一系列創新,有助于補足國民經濟體系的“弱點”、疏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化解經濟發展的“難點”,為完善我國產業鏈條和暢通流通體系做出貢獻。民營經濟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是穩定居民就業和增加收入的基礎,為擴大內需提供了重要條件。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并嶄露頭角,為我國擴大高水對外開放注入了更多活力。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必然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力量。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立足長遠發展之基,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4],為民營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巨大推動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5],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市場潛能。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為民營經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結合點。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民營經濟參與國際市場和“走出去”提供了更堅實的制度支撐。
把握新機遇,民營經濟要主動適應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一是觀念要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必須用新觀念適應新變化,既要摒除地方保護、本位主義等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暢通經濟循環的觀念,又要清醒地認識到片面依賴“以外促外、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民營企業要從深度融入國內產業鏈高水平建設和市場新需求滿足的角度考慮自身發展戰略,要在“以內促外、內外聯動”的大背景下考慮內外發展布局。二是定位要準。民營企業要根據其比較優勢找到自身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準確定位。一方面,聚焦于科技創新、個性化需求、物流體系、數字經濟等新興重要領域;另一方面,著力提升傳統產業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上的供給能力。發揮好民營企業在實現精準供給、提供精細服務、達成精致要求、應對多變市場方面的獨特優勢。三是內力要強。民營企業要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支撐和管理效能提升。練好企業發展內功,塑造學習型企業,建立創新投入和人才激勵的長效機制,完善企業內部治理體系。四是模式要新。民營企業面對新的市場需求和市場條件要主動探索新業態、新模式。充分利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拓展“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和“線上+線下”的多樣化經營模式。五是服務要好。面對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民營企業要在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上下足功夫,以“特”吸引人,以“精”贏得人,以“好”留住人。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使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急需需求、產業鏈和流通體系弱環等方面,加大對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便利化服務程度。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民營企業要素獲取成本,激勵更多企業家投資;暢通要素合理流動,保障民營企業順利參與市場化資源配置。建立清親政商關系,杜絕尋租行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和金融優惠政策,幫助其解決創新投入資金不足的難題;通過建立規范化、便利化、常態化支持民營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體系,鼓勵民營企業主動整合創新資源加快技術升級[6];另一方面,引導民營企業加快管理創新,不斷優化企業內部治理機制,提升企業管理效能,適應條件更為多變、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環境。
深入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和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差距,著力消除導致機會不平等的制度性因素,激發廣大一線勞動者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引導民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與居民的改善性、個性化需求相適配。通過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以新型投資需求引領新型消費需求。
推動我國對外開放質量更加優化,扭轉部分民營企業“兩頭在外”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局面。以內外聯動為立足點,引導民營企業利用國際資源、參與國際市場。為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為便利的政府服務。鼓勵民營企業發揮專、精、特優勢,瞄準國際產業鏈中某些細分領域的薄弱環節,形成引領性競爭優勢。更加重視開放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提升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時的開放監管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影響,在出臺一系列幫扶政策的同時,要更加優化政策執行方式,提升幫扶措施的精準性。建立精準幫扶民營企業的長效機制,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動態分析民營企業出現困難的原因,對癥出招。增強在財政支持、稅費減免、信貸優惠、要素流動、市場對接等方面具體難點、堵點的調研掌握,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精準的幫扶臺賬,實現因地、因業、因企精準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