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王瑩盼,金 輝
(1.陜西省鳳翔縣中心苗圃,陜西 鳳翔 721400;2.陜西省鳳翔縣林業技術推廣站,陜西 鳳翔 721400)
鳳翔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雙擁模范縣等多項國家級榮譽。近年來,鳳翔縣通過大力開展“生態型、民生型、科技型、安全型、法治型”五型林業建設,2017年縣財政投入1000萬元,創新林業發展新常態,把“一路一帶”“一村一品”“一山一景”做為全縣綠化的重點,全縣生態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建成百萬畝森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萬hm2,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綠色已成為鳳翔縣主色調,為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鳳翔縣委、縣政府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建設“綠色鳳翔”,打造“關中最美縣”,明確提出了建設“活力鳳翔、美麗鳳翔、幸福鳳翔”的三大建設目標,在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的過程中,以生態保護、生態恢復及生態建設并重為原則,依托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區域綠化、美麗鄉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干雜果經濟林建設等工程,按照“道路景觀化、荒山生態化、城鎮園林化、企業公園化”的生態建設目標,構建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骨架,以城鎮、鄉村重點綠化為依托,以公路、河渠、堤壩等沿線綠化為主體,帶、網、片、點相結合,喬、灌、草、花合理配置,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并在全縣啟動退化防護林改造,全面提升生態防護林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水平,使鳳翔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近年來,鳳翔縣堅持把建設綠色生態林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生態條件、優化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任務,至2017年底,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600 hm2、飛播造林2945 hm2、封山育林1266 hm2,森林管護122000 hm2;退耕還林600 hm2;營造三北防護林1000 hm2,封山育林2066 hm2,治理水土流失342 km2。在全縣境內基本形成了點、片、網、帶相互交織的林業生態屏障,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村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格局。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執行“國造國有,社造社有,隊造隊有,合造共有和房前屋后及生產隊指定的地方造林歸個人所有”的政策,采取大會戰和零星植樹結合,喬木和灌木結合,造林和管護結合等辦法,使林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1~3]。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林業政策落實,各種經濟責任制實行,進一步調動了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1998年開始,隨著國家林業投入的加大,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重點區域綠化等項目,掀起了建設山川秀美新鳳翔的高潮,鳳翔縣林業生態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城區、山區的現有森林植被加強管護和封山育林,對荒山荒地進行人工造林;對25°以上的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在臺塬區重點發展生態經濟兼具的干雜果經濟林;在全縣開展以道路、河流兩岸綠化為主的景觀生態林營造;對鎮街、村莊進行綠化美化?!笆濉逼陂g,鳳翔縣始終堅持建設“綠色鳳翔”,打造“關中最美縣”的目標不動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五年來林業投資1.27億元。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為森林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5年以前,鳳翔縣城區總面積不到2 km2,人口不足2.2萬人。鳳翔縣城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2017年城區面積約6.9 km2,城鎮人口7.2萬人(不包括暫住人口)。
植被是衡量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最好指標,一般采用植被的覆蓋狀況為最主要的探測手段。鳳翔縣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力度,采取“借地生綠、租地造綠、擴地增綠、庭院植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垂直綠化”等措施,在縣區營造“四水并流繞雍城,兩山圍合鳳翔美”的意境,謀劃了“一城、北帶、三園、多廊、多點”的布局,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手段,形成了“花草遍地,城在林中,碧綠圍城”,獨具特色的“顯山、露水、見城、透綠、賞花、品桃”的縣城綠化風貌。2017年全年生活垃圾清運量為5.02萬t,無害化處理率95.1%,污水排放量403.6萬t,污水集中處理率95.1%。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271.47萬m2,覆蓋率43.8%,城區公園綠地面積114.09萬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07 m2。鳳翔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綠化、高效率建設、高水平管理、全力實施縣城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改善縣城環境,提升縣城品位。
鳳翔縣在“十三五”期間,依托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全縣經濟林建設采取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的工作舉措,先后建設干雜果經濟示范基地、蘋果經濟林建設基地等工程。北部千山余脈主要以森林文化、林下養殖、蜂蜜產業為主;中南部土層深厚、塬面開闊,晝夜溫差大,區內蘋果、花椒、核桃、桃、杏為主體的林業產業體系已趨于完善。2017年鳳翔縣財政投入資金1000萬元,積極推動“五型”林業建設,實施“千村萬戶”綠化工程,繼續推動經濟林基地建設,全縣涉林產業實力不斷提升。
鳳翔縣有高品質的旅游資源,具備發展旅游的良好基礎,但是旅游產品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基礎薄弱。近年來,鳳翔縣委、縣政府將發展旅游業當作是鳳翔經濟轉型出路之一,為了開發當地旅游業,多次派人到外地旅游景區考察學習,積極完善鳳翔文化旅游各項基礎設施,并對鳳翔東湖、靈山景區、寶玉山、雍城湖國家濕地公園、先秦陵園博物館、笙簫園等優勢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全面開發,力求提升鳳翔文化旅游產業實力,逐步將鳳翔縣打造成為西北地區知名并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旅游目的地。
2017年全縣接待游客358.1萬人次,同比增長20.7%,旅游綜合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14.2%,旅游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啟動實施以來,鳳翔縣認真貫徹執行《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現有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成立鳳翔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積極開展森林管理以及濕地公園等管理工作,加強森林及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野生動植物數量和質量穩中有升。
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和社區共管活動,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群眾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有效地保護了縣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鳳翔縣林業部門狠抓森林資源管理,嚴格林地林木管理,征占用林地實施定額管理,林木采伐實行限額采伐制度,森林管護劃分責任區、層層落實管護責任,森林防火成立專業化撲火隊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成立專業化防治隊伍,森林資源管護體系日益健全,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笆濉逼陂g,森林火災受害率被控制在0.2‰以內;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85%以上;古樹名木保護率達到100%。
目前,雖然鳳翔縣森林覆蓋率為39.02%,但是林地結構不合理,有林地殘次、稀疏林分居多,林分總體質量不高,森林建設中對城市飲用水源涵養林建設重視不夠,影響了森林生態功能特別是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的充分發揮。
當前有林地面積為48020.8 hm2、灌木林地6845.6 hm2,宜林地8086.3 hm2。全縣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41.3 m3/hm2(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86.0 m3/hm2)的48.00%。因此,從林相和單位蓄積量看,鳳翔的森林資源質量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鳳翔縣是水土流失重點縣,自然條件差,氣候干旱,降雨量少,據統計全縣還有8086.3 hm2宜林地需要進行綠化治理,未綠化的荒山荒地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造林綠化難度加大。城鎮綠地也多以灌木和草皮為主的單層結構,喬木層構建不充分,鎮政府駐地人口居住密集,綠化樹冠覆蓋率不高,未能形成喬灌草分布合理、層次分明的綠地結構,尚不能夠滿足市民對休閑綠地的需求,也與省級森林城市建設指標有一定的差距,有待進一步建設提高。
根據“點、線、面”相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系統理論,在一給定區域內,只有建立起了合理的森林生態網絡,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該區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鳳翔全縣“面”狀林地進行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在鎮“點”上,大型公共綠地建設不足,連接“線”的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雖然主要河流、道路已進行了較大力度的廊道綠化建設,但尚存在道路綠化樹種相對單一、植物空間配置層次不夠豐富、綠地植被結構與近自然結構有一定距離等問題,且局部地段行道樹長勢不良,與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要結合河道整治和道路修建加強改造、綠化建設,提升道路綠化景觀質量,打通綠地之間聯結,是城市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
鳳翔鄉村人居林建設缺乏科學的引導和統一的規劃,鄉村綠化滯后,綠化樹種主要以國槐、楊、柳、紅葉李、櫻花、柿子、核桃等為主,樹種雜亂,沒有突出鄉村地方特色;同時,鄉村休閑公共綠地長期被忽視,居民缺少公共休憩綠地,但與廣大農村的需求與廣闊空間來比,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鳳翔縣應本著“生態優先、安全宜居”的原則,結合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搬遷、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加強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的引導,加大鄉村綠化投入力度,進行科學規劃,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鳳翔縣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水果、干雜果、種苗產業等產業有一定的發展,但水果經濟林帶動農民致富的能力有待提高,林業產業富民能力與其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主要是林業產業鏈不夠長,產品加工水平還較低,企業規模小,裝備水平不高,研究開發能力不強,沒有創新的林產品品牌,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以增加林業產業的富民能力。旅游資源開發緩慢、利用率不高,森林旅游產業尚未形成,鄉村觀光旅游、農家樂等生態旅游產業基礎差,體現生態旅游內涵的民俗旅游在發展規模、旅游創意及產品開發等多方面尚存空白。鳳翔縣涉林產業的富民能力具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生態文化包括自然遺產文化、歷史人文文化、現代農業文化、現代林業文化等方面,森林城市文化也是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4,5]。生態文化有形載體主要有古樹名木和各類紀念林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各類游園、農業園區、林業生態村等形式[6]。并通過舉辦生態文化節及旅游文化節等生態文化傳播無形載體,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豐富濕地文化、推廣生態文化和豐富林業生態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促進產業與文化共同繁榮。
鳳翔縣旅游資源豐富,擁有東湖景區、靈山景區、先秦陵園博物館、雍城湖國家濕地公園,并且每年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旅游活動,旅游業出現了穩中有升的良好局面。同時,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旅游資源包括:寶玉山道教文化旅游,以泥塑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旅游;以果品采摘、農家樂為主的農業觀光旅游。但是,從目前生態文化載體建設看,一方面是生態旅游區科普文化的要素與設施亟需加強,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生態旅游是傳承生態文化的有效載體,目前的森林、濕地旅游的文化要素注入不夠,有待進一步加強建設,提升對游客吸引力;另一方面,生態文化載體建設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目前,生態文化載體建設主要體現在全民義務植樹、紀念林、古樹名木管護等方面,而對生態文化與歷史文化相結合的信息挖掘和利用還有一定的潛力,尚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建設。
根據目前國內生態用地的研究現狀,結合鳳翔縣的實際,鳳翔生態用地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森林綠化面積的增加、森林資源質量提升、濕地保護與恢復、產業富民。其中森林綠化面積增加包括森林生態資源增加(含宜林荒山、工礦企業造林、25°以上的坡耕地)、“三網”建設、城鎮綠化、村組綠化4個方面。
4.1.1 森林生態資源增加潛力
(1)宜林荒山造林。根據鳳翔縣最新林地變更調查統計數據,鳳翔縣還有8086.3 hm2宜林荒山可以用于造林綠化,增加森林覆蓋率;另外還有255.2 hm2的疏林地,調整林分結構來提高整體森林質量。
若將8086.3 hm2的宜林地全部造林綠化,全部成林后可使鳳翔縣森林覆蓋率提高6.56%。
(2)工礦企業綠化。鳳翔縣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和“開發一塊、綠化一片”的要求,根據工礦企業年計劃用地規模,估算今后可完成造林綠化200 hm2,可增加林木覆蓋率0.16%。
(3)25°以上的坡耕地。鳳翔縣25°以上的坡耕地面積220 hm2,若全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可增加林木覆蓋率0.17%。
4.1.2 三網優化潛力
以“水網”“路網”和“農田林網”為主體的“三網綠化”,是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重要理念之一。鳳翔縣的農田林網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目前,農田林網有斷帶的現象,只需要進行補植、補造。
水網:根據《鳳翔縣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鳳翔“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相關內容,鳳翔縣未來還有約400 hm2左右河道景觀坡面需要綠化美化,主要為橫水河、雍水河、七里河河道兩側以及東風水庫和白荻溝水庫直觀坡面綠化。
路網:鳳翔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中段,縣城距西安159 km,距寶雞市44 km。210省道橫穿鳳翔縣南北,在陳倉區與連霍高速相接;104省道橫貫縣城東西,連接岐山與千陽縣;寶漢高速從鳳翔縣西南部穿過,向西北連接千陽縣、隴縣,南部在陳倉區千河鎮與連霍高速連接;同時隴海鐵路線從區域周邊經過??h境內12條支線連接各鄉鎮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寶中鐵路穿境而過,寶雞機場位于縣城東5 km處,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通往各鄉鎮的交通網絡。據《鳳翔交通十三五規劃》至“十三五”末建設合鳳高速35 km、高速引線13 km、國省道改造49.8 km、完成鳳翔大道建設11.8 km,還需綠化美化的道路至少為109.6 km,道路可綠化面積1096.00 hm2。
根據以上分析,河、路兩側綠色通道建設若全部用于綠化建設,可增加生態用地1096.00 hm2,如將其全部用于生態建設,則可使鳳翔縣林木覆蓋率提高0.88%。
4.1.3 主城區與村鎮綠化潛力
鳳翔縣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8%,但城市建成區道路有2條需要補植補造,其它道路和城市綠地要進行提升改造;城郊周圍遵循見縫插綠、添色增彩的原則,完成綠化面積40.00 hm2。
在村鎮綠化方面,雖然鄉鎮、村莊綠化率分別達到37.4%和39.0%,滿足了省級森林城市指標要求。但鳳翔縣提出繼續提升村鎮綠化美化水平,按照“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標準要求,尚有111個村莊要進一步進行綠化,約有造林綠化潛力74.00 hm2。
若將上述潛力土地全部完成綠化,則共可增加新的綠地面積114.00 hm2,由于其不是林業權屬用地,故僅可增加林木覆蓋率0.092%。
4.1.4 靈山景區綠化提升
靈山景區陲秦川西端,山中名景梅子嶺、舍身崖、看柏樹、牛犢泉與寺內鐵佛、大鍋、臥佛像、老母亭共稱八景。凈慧寺從1992年批準開放以來,常住僧俗20多人,并新修上山油路15 km,在梅子嶺前后打上水泥臺,各院鋪上地磚,山門前打造水泥停車場3000 m2,寺廟內外綠化植樹植草300多畝,對寺內所有圣像進行了重新彩繪,使凈慧寺重放異彩,面貌煥然一新,吸引得八方游客前來參觀。景區仍需繼續提升綠化檔次,并在周邊山體上進行立地造林。形成喬、灌、草三者相結合,使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綠化建設面積約200 hm2,可使鳳翔縣林木綠化率增加0.16%。
森林資源調查數據顯示,鳳翔縣單位面積森林固碳能力較強,森林碳匯能力高,生態效能尚未充分發揮。根據《陜西省2011~2020年森林撫育補貼實施方案》,今后10年,通過大力開展天然林區森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在提高單位林分蓄積量等長期性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
據鳳翔濕地的調查統計資料,鳳翔縣現有濕地總面積1597.00 hm2,占鳳翔縣土地總面積的1.29%。根據《陜西鳳翔雍城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布局,鳳翔將在未來10年恢復濕地生態環境及其資源,重點放在濕地公園及重要支流,濕地保護小區和濕地保護點,河流濕地主要保護河道、河灘、泛洪區及河道兩岸1km范圍內的人工濕地。經調查、測算,可通過實施生態防護林60.00 hm2,水生植物恢復10.00 hm2,還濕(灘、草)措施恢復濕地32.00 hm2。
“十三五”期間政府還將加大林業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林業富民產業。
4.4.1 經濟林產業
鳳翔縣現有經濟林面積2.10萬hm2(其中蘋果經濟林1.78萬hm2,其他經濟林0.32萬hm2)。“十三五”期間在平原區建設蘋果經濟林示范基地,在北部建設以種植核桃為主干雜果經濟林,實用原料林油用牡丹667.00 hm2,至本次規劃末期(2026年),鳳翔縣經濟林的規模將會達到3.00萬hm2。
4.4.2 森林生態旅游業
森林生態旅游主要包括濕地公園旅游以及依托北部千山余脈開展森林休閑文化業、森林康養、森林小鎮和“林家樂”等。
對現有宜林地、荒山荒坡進行造林,對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以“水網”“路網”和“農田林網”為主體的“三網綠化”,需要進行補植、補造;對城市、村鎮各條道路、公園增加生態停車場等,加大靈山景區綠化提升。
大力開展森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在提高單位林分蓄積量等長期性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
對現有濕地進行保護和恢復,不僅提高濕地中生物多樣性,同時對濕地的生態系統和環境進行全面的維護,健全生態系統。
加大經濟林建設,對低產低效經濟林進行改造,擴大核桃、油用牡丹、花椒等經濟林規模,完善產業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