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全錄
(濮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河南 濮陽 457000)
黨中央高度重視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建設,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2],明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一些基層地區管理者,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貫徹不夠,缺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綠色發展觀樹立不牢,仍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重應付檢查、輕問題整改,重工作安排、輕檢查落實”等現象,生態文明各項改革任務落地不夠,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落實不到位,沒有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對環保工作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
目前,排污許可核發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是部分企業尚未認識到排污許可證的重要性,在排污許可證申請時填報的信息資料不完整,排污許可證申請后未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執行報告的上報、信息公開等工作。一些企業依法治理環境污染、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不夠,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運行水平總體不高,企業治污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
生態環境治理更多依賴行政手段,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尚未得到有效激發,市場化機制還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投入不足、渠道單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力度不足。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和差別化電價政策需進一步完善。
在大氣、水、土壤三大攻堅戰全面推進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機構印發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應對的政策文件更是層出不窮。在落實“依法治國”的前提下,地方配套的法規、標準體系等仍需完善。
隨著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實,地方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工作收歸到省級層面,導致地方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嚴重不足。目前,各縣級監測站存在不同程度的監測人員短缺、監測能力不足、監測業務用房緊張、監測儀器設備數量不足功能落后、經費保障不充分、缺少應急監測設備等問題。環境應急建設不完善,部分縣級城市未建立環境應急機構、人員不足,環境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建設不完善。環境信息化建設能力不足,缺乏大數據分析支撐,科研技術支撐能力薄弱。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督政”“查企”并重,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和“管行業必須管環保”制度,夯實部門責任,加強與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力度,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全面落實“網格化”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將生態環境質量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到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政績考核中,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以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1)落實企業排污許可責任,加強排污許可證后監管,建立排污許可證后監管體系。對已發放排污許可證的行業督促排污單位開展自查,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現場核查,督促排污單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通過檢查環境管理臺賬、核查年度執行報告、檢查自行監測情況等,加強排污許可證實施管理力度,推動排污許可證有效執行。
(2)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明確各行業的淘汰要求。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繼續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不斷提高清潔生產審核質量水平,鼓勵引導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
(3)重點排污企業應不斷提高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水平,提高治污能力,加強重點排污企業污染物自動監控能力建設,推進總磷自動監控設施、VOCs自動監控設施的建設和運維。
(4)強化企業環境治理信息公開力度,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要求和相關政策要求進行信息公開,并不斷創新信息公開方式,接受社會監督。
(1)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信訪系統、市長信箱等作用,暢通環保監督渠道,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不斷擴展公眾參與范圍,逐步從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和訴訟等末端參與向環境法律法規制定、環境規劃制定、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許可管理和環境執法監督等活動中延伸。
(2)持續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加強培訓管理,確保培訓效果。廣泛利用各種平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
(3)引導公民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逐步轉變落后的生活風俗習慣,全面推進開展城鎮垃圾分類工作,積極引導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審批制度改革,規范環境治理市場環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培育節能環保裝備及服務龍頭企業。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選擇典型城鎮試點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
健全差別化電價、污水垃圾處理收費等價格機制,完善清潔取暖價格政策,穩定居民“煤改氣”價格。
不斷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完善誠信建設考核評價制度,考評結果作為對公務員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
根據企業事業單位上傳的環保信用行為信息,及時審核補錄相關信息,及時將企業環境信用行為信息錄入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服務機構環境信用評價管理工作,完成生態環境服務機構環境信用初評工作,并及時審核補錄信用行為信息,及時將企業環境信用行為信息錄入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加強環保信用結果的應用,做好“雙公示”工作、信用信息修復、宣傳教育等工作。
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標準體系。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實施,引導涉重金屬企業和高環境風險企業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積極推行開展排污權交易,并不斷完善排污權交易的相關政策,推進排污權交易抵質押融資。
(1)推進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提高縣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檢測能力建設;更新并補充完善監測設備,增設VOC監測設備及常規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隊伍建設,補充監測人員,完善人員結構,不斷提高監測人員的監測水平。完善縣級環境應急工作機構建設,明確應急人員和相關職責,加強應急制度建設,嚴格落實應急責任。
(2)提升生態監控能力。加強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完善各類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試點開展河流水生態例行監測,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和管理能力,加強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監督。完善監測點空間布局,豐富監測點信息采集數據種類和數量。完善各類污染源與環境質量數據,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數據連通,實現各類生態環境管理數據的匯總統計、關聯分析、事件溯源、風險研判、影響評估、輔助決策等功能,提升數據分析研判效率,實現管理的精準化、系統化、即時化[3]。
(3)實施生態常態化和規范化監控。運用監管平臺,對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常態化監控。重點監控土地資源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等活動,監控流域內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4)強化生態空間的保護與管理。實施流域統一規劃和區域差異化管理,明確相關各方的責任,加快推進生態帶建設,繼續開展生態移民。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巡查作用,將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巡查重要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