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梓,張國峰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帶來了城市空間屬性的變化,諸多城市都遺留了需要改造外遷的舊工業建筑。它們有的是工業企業轉型所遺留下來的閑置廠房;有的是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后的舊工業區遺存;有的是對環境帶來污染的工業建筑治理后遺存下來的工業企業建筑等[1]。這些舊工業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而被閑置[2],是城市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現狀。
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相應的改造體系[3]。但就城市現有的舊工業建筑改造來說,存在改造模式單一、缺少綠化效果、使用舒適率不佳等問題[4],不能適應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本文從舊工業建筑出發,根據舊工業建筑的空間特點,研究城市綠地改造模式和再利用方式,以期望能為城市規劃中相關舊工業建筑改造提供改造模式的參考。
《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1998)中對城市綠地的基本概念解釋為:“城市中專門用以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景觀的綠化用地”[5]。
城市規劃學科上在廣義上對“城市綠地”的普遍定義是指:“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種綠地。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及其他綠地”[6]。
現如今,我國越來越注重城市綠地建設。城市綠地模式向著生態可持續發展。不斷追求高層次、高效率、高理念的綠色建設目標,從基礎的園林綠化、生產綠地轉變為綠色建筑、循環經濟[5]。以下主要介紹4種城市綠地模式。
2.2.1 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中最為首要的類別,主要包括綜合類公園、社區公園、主題公園、帶狀公園等[7]。公園綠地是為市民提供游憩鍛煉的場所,更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城市綠地規劃中具有關鍵性作用。
2.2.2 居住綠地
居住綠地是指居民居住范圍內的綠地,包括宅間綠地、居住區公共綠地、居住區道路綠地等。居住綠地與人們日常生活接觸最為廣泛,居住綠地的規劃可以提升居住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8]。
2.2.3 工業綠地
工業綠地是指工業用地內的綠地,例如城市企業生產車間、廠房以及其附屬用地[5]。由于城市工業化,不可避免的會排放廢氣、廢料,造成環境污染。工業綠地在這一過程中就起到了過濾、美化、降低防治成本等作用[9]。因此工業綠地成為減低污染指標,提升城市生態質量的重要手段方法。
2.2.4 其他綠地
其他綠地一般是指能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居民休閑娛樂的綠地,它包括各個風景名勝、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5]。遠離城區鬧市,生態環境優越,起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作用。
舊工業建筑作為城市的工業遺存品,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價值。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改造,勢必為城市管理帶來負擔,阻礙城市發展[10]。將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模式與城市綠地相結合,融入生態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加舊工業建筑的綠地面積,使其功能置換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產業[11]。打破舊工業建筑改造固化思維模式,使舊工業建筑避免推土重來的命運,從而綠色重生,為城市舊工業建筑改造模式提供新參考。雖然從宏觀概念角度來看,這種綠色環保的結合模式擁有諸多益處,但在實際城市綠地改造模式的選擇上,應結合舊工業建筑空間形態加以嚴謹的思考。
3.2.1 城市生態公園
城市生態公園是城市公園中較高標準的公園類別[12],其形式多樣,對公園選址要求較高,應選擇平坦開闊且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大型舊工業建筑廠區,如廢舊船舶廠、廢舊瓦斯廠等。還要考慮地域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對其進行綠色改造,將工業建筑周邊進行景觀更新,擴充綠地占地面積,增加綠化率。還可相應增設生態養殖、生態教育等項目,增強文化屬性,提升經濟價值,打造城市化自然生態公共綠地。
3.2.2 工業遺址公園
工業遺址公園改造模式,能充分保留工業文化的底蘊,在工業遺址利用的同時,促使工業文化成功轉型為新的城市活力[13]。選擇煤礦廠、煉鋼廠等具有大型設備的舊工業廠區進行改造,例如將煉鋼廠的主體設施(如高爐、工業設備等)保留,與綠植結合,形成一個主題裝置藝術,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廢舊工業建筑的獨特韻味與公園的郁郁蔥蔥形成對比,自然與工業的融合,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工業與生態的和諧共處,呼吁群眾保護環境。
3.2.3 生態創意產業園
在舊工業建筑改造中創意產業園模式應用較多,其改造跨度大,經濟效益良好。多改造為藝術類、創意類產業園。在舊工業建筑類別上應選擇跨度大,空間感強,占地面積大的舊工業建筑予以改造。生態創意產業園將產業園融入地域動植物等地域優勢產業,以生態為切入點,打造生態產業,構建綠地,優化城市形象。在我國,比較優秀的創意產業園改造案例為中關村768創意產業園[14]。
3.2.4 休養度假中心
休養度假中心是滿足居民修養身心的場所,在這里經過短暫的調整休息后恢復精力回歸工作生活,是城市快速發展下的產物。其需具有休息和醫療保健的作用。在選址上要選擇區域環境良好,空氣清新的場地,風景區邊沿更佳[1]。應選擇內部空間寬敞、層高高、面積大的舊工業建筑予以合理化改造,以期為休養度假區綠地提供更好的改造條件。
3.2.5 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是城市內部的農業活動,將傳統農業模式與現代都市化相結合,為城市綠地帶來了多樣性。都市農業的功能豐富,不僅為城市提供農作物,還能起到農業觀光的作用,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采摘等,是具有生態效益的城市景觀[15]。
舊工業建筑改造都市農業應用模式,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舊工業建筑生態改造模式,同樣也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需結合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對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在舊工業建筑選擇上應選擇占地面積大,建筑內部空間寬敞,結構堅固的建筑。對于單層建筑可改造為開敞空間,打造地面型都市農業景觀。對于多層體量大的建筑可根據原有建筑形態加以改造,打造非地面型的垂直都市農業景觀[6,17]。
都市農業應用模式從生態綠地視角出發,有效地實現建筑的節能,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推動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6]。力求打造以現代高新科技農業種植為基礎,有機農產品深加工為依托,現代都市體驗農業為引導,實現農業產融合,農業休閑養生,打造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通過綠色環保的方式,引導城市的農業活動并形成新的城市綠地模式,將生態融入城市發展,提升舊工業建筑的價值。
舊工業建筑改造向著城市綠地應用模式發展,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改造發展過程。改造再利用的模式上應謹慎選擇,基于城市綠地的應用模式,使其在城市發展中滿足人與自然親近,生態與文化并存的要求,為城市市民提供親近自然的健康大環境[18~20]。
舊工業建筑是城市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產物,其最終所追尋的愿景,是打造使用高效、功能持久、和諧共生的城市綠地,以期賦予舊工業建筑新價值。力求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平衡,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