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康
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軍的獨特優勢。從朝鮮戰場上“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到防疫戰斗中“人民子弟兵誓死不退”的最美逆行,我軍一次又一次震撼對手、感動人民,這無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鮮明寫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于“真”,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任務如何變換,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的基本規律不會變,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原則要求不會變。一個“真”字,叩問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能力素質和作風態度。如何橫掃教育中無感無力的陰霾,擠出教育中表演作秀的水分,斬除教育中浮夸做作的積弊,值得每一名政治干部深思探索。
真理是閃耀著思想光輝的武器,但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理論認同是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基石,真懂的問題不解決,真信的要求就經不起考驗。現實中,層次虛高、遠離官兵的“講大話”式教育,空洞無物、亢奮做作的“喊口號”式教育,晦澀生硬、死板灌輸的“背要點”式教育,往往引發官兵反感抵觸,削弱了教育的威力威信。如何既能保持教育宣講的系統性、理論性,又能保持教育宣講的吸引力、感染力,始終是教育者面臨的難題,對教育者理論素養、宣講能力和教育形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在理論的威力和“真懂”之間架起“橋梁”至關重要,而借助歷史宣講闡釋理論是一條便利途徑。
(一)發揮“天然”的優勢。黨的創新理論始終伴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讓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產生了巨大威力,計劃經濟時代讓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五年規劃”中迅速成長,改革開放的號角又讓世界見證了經濟發展的“中國速度”,新時代應對種種風險挑戰的“中國方案”大放異彩……螺旋上升的歷史發展軌跡,恰恰是黨的創新理論發展完善在實踐層面的體現。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就是一部鮮活的發展史,凝聚了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實踐,非常適合以歷史發展的視角來學習和理解。
(二)搭建“入門”的橋梁。要做到對原著、原文、原理的有效消化吸收,對官兵文化基礎、認知能力都是考驗。現實中,不少官兵特別是基層戰士之所以對理論性較強的教育不感興趣,往往源于對生硬的教育形式反感排斥、對系統的理論體系望而卻步。如果從政治理論的萌芽、發展歷史來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官兵學習“入門”難的問題。例如,要講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就可以講“小崗之夜”,講“深圳速度”,講一講“真理標準大討論”“三個有利于”的誕生。從歷史維度講解,更加直觀感性,再配合生動的教育形式,可以更加有效激發官兵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官兵親近理論、觸摸理論,邁過認知理論、學習理論、理解理論的門檻,逐步培塑起官兵學用理論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培塑“立體”的視角。黨的創新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實踐性,要在教育中全面、立體地宣講和解讀真理的力量,就必須從歷史發展的脈絡出發,講清什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什么是時代和人民的選擇。例如,如果不講近現代不同救亡路線的探索,官兵就很難深刻理解“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不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官兵就很難全面理解“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可以發展中國”。在學習歷史中,真理力量將得到充分和立體的展示,能夠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改變認知、改造思想,強化官兵內在認同。
解放戰爭時期,伴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我軍廣泛開展“訴苦運動”,引導廣大官兵控訴舊社會和反動派帶給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使部隊認清敵人、仇恨敵人,團結凝聚了一大批脫下國民黨軍裝、投入人民陣營的“解放戰士”,為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留下了寶貴經驗財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做人的工作,面對的是官兵鮮活豐富的內心世界,要真正讓官兵有代入感而不是距離感,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角色的換位、情感的交互。
(一)改造人首先要了解人。要關注受教育對象的成長經歷、思維特點、情感情緒,據此審視和改進教育的時機、手段、內容、方式,堅決避免我講我的、你想你的。當前,我們常講“官兵成分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就是對教育受眾的一個基本研判。基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模式,我們很難做到所有的教育都一對一、點對點,這就要求對受教育群體整體特點的把握必須準確深入。正如紅軍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宣傳口號深深抓住了當時以農民為主體的官兵最關心的問題,無須長篇大論卻字字動人。
(二)換角度首先要有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讓受教育者有代入感,不僅僅是宣講的方法技巧問題,更體現對待教育者的根本態度。官兵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理解并不像海綿吸水一樣不加選擇、照單全收,高高在上的說教很難敲開官兵的心扉。作為教育者,應當真正尊重官兵主體地位,發揮官兵主體作用。因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功利主義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忌,那些過分追求形式、留痕的教育,令基層官兵深惡痛絕,更談不上什么教育效果。只有端正教育者的政績觀,才能真正掌握教育的方法論。只有尊重官兵,才能贏得官兵信任,打開交流互動之門。
(三)能共情首先要動真情。角色代入的核心目的是共情,從而讓受眾在情感上受觸動、行動上受鼓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把握恰當的情感定位,具有適合受眾特點的溫度,做到熱烈而不濫情、質樸而不生硬。要做到這一點,應當真正關心關愛受教育者,感知其內心冷暖,以兄長、戰友的身份建立情感聯系,春風化雨、水到渠成。教育中蘊含的感情熱度要以彼此之間的情感基礎為鋪墊,比如面對陌生的教育對象,教員過于熱烈濃情的授課往往讓人覺得浮夸。飽含深情地做思想教育,要注重在課前、課外培塑官兵共同的感情基礎,這樣才能達到“以真心換真情”的目的。
當前,輿論環境紛繁復雜,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激烈尖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一些熱點事件極易被炒作放大,聳人聽聞、觸及底線的標題比比皆是,以假亂真、實錘反轉的消息屢見不鮮。軍隊不是真空,思想政治教育“所教”與官兵課外“所見”的關系處理不好,就容易丟失引導的主動權。因此,提高官兵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的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當輿情焦點熱點出現時,撥開迷霧、揭示真相的任務就更加緊迫。
(一)立場觀念上不能做“蘆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是第一位的,立場飄搖、態度不明是大忌。立場的堅定并非僅僅體現在喊口號、提要求上,更在于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當前不少熱點輿情事件,在炒作評論上往往具有欺騙性、煽動性。如美國一面聲稱“新聞自由”,一面野蠻限制中國記者采訪報道活動;一面借多邊場合大肆攻擊中國應對疫情的“透明度”,一面又拒絕對國內病毒的源頭進行調查,意識形態的傲慢與偏見暴露無遺。對此類熱點事件,必須立場鮮明趁熱打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官兵認清表象背后的真相,在“中國方案”的對比優勢中強化“四個自信”。
(二)迎戰態度上不能做“鴕鳥”。有人說,網絡信息是洪水猛獸,若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洪水猛獸依然會肆虐。對網絡熱點事件,不評論、不轉發是剛性紀律,但僅僅管住戰士評論的手指,卻不一定能清除戰士的疑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尤其是各級政治工作機關,在對輿情熱點的應對上如果僅僅做“堵”的工作,不敢、不愿、不會發聲,將會給猜疑、謠言、負能量讓路,會丟失陣地、自毀長城、失職瀆職。
(三)應對速度上不能做“烏龜”。信息傳播規律表明,“首因效應”的力量十分強大,初始信息出現萌芽之時,是應對和引導的“黃金期”“窗口期”;等到三人成虎、木已成舟再去逆風翻盤,難度巨大、成效難定。我們定下“不做鴕鳥”的決心,還需要有“不做烏龜”的速度。現實中,一些社會輿情熱點并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及時回應,往往負面影響倒逼政治教育“不得不說”的時候,才會姍姍來遲一份“教育提綱”。奪控官兵思想引導主動權的寶貴戰機很容易流逝,“沉默”與“等待”的背后是政治工作功能作用的弱化,這與一線教育者擔當精神不夠、上級政治工作機關指導不及時關系密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應機制建設上,應當專業能力、層級責任并重,讓上級指導意見快速到位,讓一線教育者勇敢發聲,真正在守好主陣地、掌握主導權、打好主動仗過程中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