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芬,吳志剛,余麗萍
(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面對面“講授式”教學,教師可實時監管學生的學習狀態,且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是目前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但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普遍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些學生容易出現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精力不集中的現象,學生的消極學習態度還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線上教學包括語音、直播、錄播短視頻等,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更便捷、更快速、不受時空限制地學習和掌握所需知識,學生可根據習慣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充分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但目前單純的線上教學過度依賴學生的自覺性,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面對面課堂和線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網絡在線課堂進行有機融合,可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進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通過這兩種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和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1,2]。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可分為線上學習為輔線下教學為主和線上學習為主線下教學為輔兩種模式。混合式教學過程通常為,首先讓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愛課程、雨課堂、學習通等網絡平臺進行線上學習,按照學習計劃,要求學生按時完成課程視頻、資料等的學習,掌握基礎知識點,完成章節測試和討論等。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組織面對面的線下實體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關鍵知識點講解、重難點解析、主題探討、輔導答疑和實例講解等教學環節,從而鞏固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最后要求學生通過課后線下學習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串聯和記憶強化。
林學專業主要研究對象是森林,森林資源主要包括木材、以木材為原料加工成的各種板材、家具等主產品,以及天然樹脂、樹木提取物、樹木寄生昆蟲等副產品。新中國成立前,森林學專業一直開設森林利用學課程,主要研究木材及林副產品等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即木材、竹材、林副產品等的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論和生產工藝,主要目的是使森林培育、經營管理與森林產品的科學利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樹立森林產品定向培育和高效利用的基本理念。20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農業院校將森林利用學分為木材學和林產品加工利用兩門課程[3]。目前,林產品加工是貴州大學林學院林學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掌握這門課程對于學生搞好林業規劃、科學選擇造林樹種和經營模式、提高森林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林產品的界定還不統一,根據國家林業局出版的《中國林業發展報告》,林產品可分為木質林產品和非木質林產品兩大類。其中,木質林產品大致可劃分為8類:原木,鋸材,人造板(主要包括木單板、膠合板、刨花板、纖維板等),木制品,紙及紙制品(包括木漿、廢紙及廢紙漿、紙及紙板、印刷品等),家具,木片和其他(薪材、木炭等)[4]。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非木質林產品(或稱非木材林產品)是從以森林資源為核心的生物群落中獲得的能滿足人類生存或生產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植物類產品(如香料、藥材、木本糧油),動物類產品(蜂蜜和紫膠等昆蟲產品),服務類產品(如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5]。
傳統的林產品加工授課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課堂講授,教師利用PPT演示文稿等方式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課程學習內容主要包括木材機械加工、木材化學加工和林副特產品加工3個模塊。在課堂講授部分,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內容較充實,能夠切近生產生活實際,但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太廣,知識點不易掌握。第二部分為參觀實習,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前往林場、人造板和家具制造企業、刺梨加工企業等進行參觀實習,完成實習報告,但受實習時間、人數等的限制,帶隊教師無法向每一位同學詳細介紹所有生產環節,限制了學生對課程知識探索的興趣。為促進林學專業學生對林產加工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對策,以期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林產品加工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主要包括線上課程資源建設、線上學習、線下教學和課程考核4個方面。
實施林產品加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之前,首先需要按照教學大綱、課程基本要求以及教學目標,將課程章節細化為多個知識點,以知識點為單元做成微視頻,同時根據知識點整理上傳PPT演示文稿和章節測驗等至教學平臺,供學生觀看、學習和下載,同時明確章節學習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等。
林產品加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很多知識點通過文字很難理解,比如單板旋切、松脂采集等,在線上教學中,通過理論文字與圖片、動畫等結合的形式,可強化學生對概念、處理工藝和設備等的直觀理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人造板生產中的單板旋切、單板組坯等可借助動畫、視頻展示出來,以此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考。此外,還可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教學,如借助網絡平臺介紹“構樹樹皮造紙工藝”“花草古法造紙”等案例視頻,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拓展學生視野。
每次上課前,通過學習平臺發布學習任務,根據平臺及時跟蹤統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根據章節測試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較簡單和個別的問題進行及時在線討論答疑,并及時督促進度落后的學生。
學生在通過線上學習對所需掌握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測試完成情況,組織線下課堂教學,主要目的是鞏固和完善線上所學知識點,對其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對章節重點和難點進行總結和強調等。針對線上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的為學生答疑解惑。
在線下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圍繞設定的主題展開討論。比如在學習完人造板章節內容之后,為學生布置一次主題討論,如日常生活中人造板主要應用在哪些領域,不同種類人造板在利用上的區別及導致這種區別的原因?提出問題后安排學生通過觀察和查詢文獻資料等方式,將問題和解答整理成PPT等形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享和討論,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
在線下課堂中,為烘托林產品加工課程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可適時引入一些課外教學活動,如進行松脂采集等的實踐操作,還可去人造板、家具制造企業等參觀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參加全國林業草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意林業產品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考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合理的課程考核可以檢驗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并及時的反映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以后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提供重要依據。傳統的課程教學中隨堂測試等會耗費很多的課堂時間,因此一般缺少過程性評價,考核成績一般以期末集中考核為主,不利于綜合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利用網絡平臺便捷的統計學生視頻學習時長、學習次數、章節測試、主題討論、課后作業、問卷調查等活動的完成情況,便于教師直觀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因此能夠突出過程性評價,從而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過程性評價的結果還有利于進行后期教學總結和教學組織優化設計,使教學活動更具有針對性。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必然發展趨勢,可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教學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