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養殖模式、不同的養殖階段以及不同的養殖品種在生豬養殖成本的構成上均存在一定的差異。
生豬價格的周期性特征明顯,生豬養殖企業面臨較大的價格波動風險,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是生豬養殖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從歷史走勢來看,一輪豬周期一般持續3~4年。在生豬價格處于上漲周期時,企業對于成本的關注度可能會有所下降,但當生豬價格處于下跌周期時,企業對于成本的敏感度會有所提升。存在成本優勢的生豬養殖企業才能從容地面對豬價的漲跌周期,企業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生豬養殖的完全成本主要包括現金成本和非現金成本,現金成本主要包括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非現金成本主要為仔豬成本。現金成本約占完全成本的78%左右,現金成本包括飼料成本、人工成本、動保成本以及水電費用等,其中,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比最大。非現金成本主要包括仔豬成本、廠房折舊和其他費用,其中,仔豬成本占比最大。從生豬養殖成本的占比來看,飼料成本、仔豬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最大,飼料成本占比約為56%,仔豬成本占比約為20%,人工成本占比約為20%。
飼料成本在生豬養殖成本中占比最大,飼料成本構成中玉米占比約為65%~70%、豆粕占比約為15%~20%,其余為雜粕麩皮等其他飼料。一般來說,影響飼料成本的關鍵因素是配方技術、用料結構、原材料選擇及采購決策、生產工藝和出欄體質量,通常可以通過集中采購、低價囤貨、利用衍生品工具降低采購價格、加工技術創新、精準營養和選擇替代品等途徑來降低飼料成本。
飼料價格影響生豬養殖成本,進而影響生豬養殖利潤,對于養殖戶的補欄、出欄等行為存在一定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飼料價格對生豬價格影響不是特別明顯,生豬價格更多的是受生豬供需基本面的影響。從長周期來看,飼料價格對生豬價格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2020年年初以來,豆粕價格有所上漲,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飼料價格漲幅較大。
從人工成本來看,近幾年生豬養殖行業的工資水平持續上升。2008年以來農林牧漁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持續上漲,生豬養殖企業的人工成本也在持續上升。影響人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素養、生產工藝和操作流程,可以通過建議合理的機制提高從業者素養、制定科學合理的操作流程來提高生產效率以及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來降低人工成本。
從仔豬成本來看,其價格波動較大,對生豬養殖企業的成本影響也較大。2019年之后受母豬產能下降以及養殖利潤豐厚等因素提振,仔豬價格持續上升,全國規模養殖場15 kg 仔豬出欄價最高漲至2 000 元/頭以上,抑制了部分散戶補欄的熱情,也導致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生豬養殖企業育肥完全成本差異較大。隨著母豬產能的逐漸恢復,近期仔豬價格有所回落,但仍處于偏高水平。
生豬養殖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動保成本、水電、廠房折舊以及三費等其他費用。2019 年之后,國內的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生豬養殖密度下降、生豬養殖成本增加,從各家養殖企業了解到,目前在豬場建設、疫病防控方面的支出均有所增加。
我國生豬養殖主要分為散養、“公司+農戶”、自繁自養三種模式。目前規模養殖場主要分為“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兩種模式,其中,“公司+農戶”的代表企業是溫氏集團,自繁自養的代表企業是牧原集團。
牧原集團和溫氏集團的養殖成本存在差異。總體來看,以牧原集團為代表的自繁自養模式養殖成本相對較低,尤其在2019年之后受仔豬成本上升影響,自繁自養模式相較于“公司+農戶”模式的成本優勢更加明顯,但溫氏集團輕資產模式財務費用較低、抵御周期性風險的能力較強,牧原集團重資產模式折舊、財務費用更高。
生豬不同階段的養殖成本存在差異。以飼料成本為例,商品豬場(含種豬及育肥豬,產品為100~120 kg 左右的肉豬)的飼料成本占生豬當期增重成本(當期飼料總成本/當期總增重)的60%左右,育肥階段飼料成本占單位增重成本的75%左右,種豬場(不含保育和育肥階段,產品為6~7 kg 左右的斷奶仔豬)的飼料成本占生豬當期增重成本的45%左右。
不同的生豬養殖品種在成本構成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國內主要飼養的生豬品種包括地方品種、外來品種(美系、丹系、加系、法系)、改良品種等,不同品種在PSY、料肉比、生長速度、種豬使用年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生豬養殖成本也存在差異。
總的來說,生豬價格波動較大,降低生豬養殖成本、提高生豬養殖技術水平是生豬養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才能更好地抵御行業周期變化帶來的經營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