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
摘 要:阿房宮遺址位于今陜西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的古皂河西岸,渭河以南,與秦都咸陽城隔河相望,遺址主要分布于龍原向西南延伸的臺地上。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房宮遺址保護保護區內現存的主要遺跡有阿房宮前殿遺址以及人們俗稱的“上天臺”遺跡、“磁石門”遺跡和“烽火臺”遺跡。由于秦阿房遺志為秦都咸陽上林苑遺址故地,漢代為漢上林苑的一部分,因此,將它們歸結為秦漢皇家建筑遺跡應該可以。
關鍵詞:秦阿房宮;遺址保護
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秦阿房宮遺址為秦都咸陽上林苑遺址故地。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在前殿進行了考古工作,基本搞清了阿房宮前殿遺址范圍和局布局及結構。
一、阿房宮遺址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分析
l.現代城市的不斷擴大化。以四大遺址為例,二十多年前,它們地處經濟尚不發達的農村地區,時至今日,唐大明宮遺址早已被現代城市包圍,隨著現代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城市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秦阿房宮遺址和漢長安城遺址。
2.現代城鎮的不斷現代化。截止目前,我國新增城市230個左右,新增建制鎮5000個左右,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在經濟建設加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好阿房宮遺址,都值得我們積極探索和實踐。
3.鄉鎮和私營企業的不斷發展。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調查,當時西寶疏導線兩側有企事業單位約30家;現保管所工作人員調查,目前西寶疏導線兩側至少有企事業單位120家,其中多數是2000年以后發展起來的。不難看出,在當前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如何發展遺址保護區的經濟,或者說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提高遺址保護區已經迫在眉睫。
4.現代墳墓以及大量垃圾,惡化了遺址及其周邊環境。阿房宮遺址地處西安未央區的三橋鎮和長安區的王寺鎮,距西安市區中心僅十余公里,城市產生的大量垃圾常常被偷偷傾倒在遺址保護區。由于沒有統一的垃圾清理填埋之處,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垃圾也毫無顧及地傾倒在遺址保護區。另外,由于受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影響,落后的殯葬制度在這里仍然時有發生,大多數現代墳墓直接修建在夯土臺基之上,侵蝕破壞著遺址。
二、阿房宮遺址保護對策分析
1.政府的態度至關重要。對大遺址造成破壞的因素很多,如有自然的風吹日曬、雨水侵蝕,但大遺址真正面臨的威脅是人為的。尤其是各種非公益建設用地的不斷蠶食,比如房地產開發企業用地對遺址破壞是巨大的。在大遺址保護過程中,政府扮演著及其重要趵角色,如果地方政府沒有積極性,大遺址保護工作肯定做不好;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持同樣做不好;如果政府是從開發的角度而不是從保護的角度重視大遺址同樣做不好。行政手段非常重要,這在中國是個不爭的現實。因此,在大遺址保護中,政府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政府是大遺址保護的主體,而絕非某個部門。
2.加強考古發掘,為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這里所說的考古發掘包括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和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我們知道大遺址的一個突出重點就是范圍大,要進行科學保護,就必須確立保護范圍,搞清遺址區內各遺跡的布局、結構、范圍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如阿房宮遺址面積達11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有阿房宮前殿遺址及人們俗稱的“上天臺”遺跡、“磁石門”遺跡、“烽火臺”遺跡。除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范圍和局部布局及結構基本搞清以外,其它幾處遺跡的范圍、布局和結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阿房宮前殿遺址之間的關系,都要經過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發掘才能搞清楚。正如李鐵映同志指出“科學的考古發掘對文化遺址來說是一種積極的保護……,通過科學有效的調查鉆探和重點發掘,搞清楚遺址的分布范圍及文化內涵,為實施保護提供了必要的學術支持,也預防了在大規模經濟建設中文物可能造成的破壞。
3.規劃保護。一般來講,大遺址普遍觀賞性較差,阿房宮遺址即如此。對文物工作者來說,它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隨著阿房宮考古工作隊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將被發掘出來。但對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政府官員來說卻顯得沒那么重要,以至于視文物尤其是大遺址為當地經濟建設的“絆腳石”,保護的積極性自然不高,保護工作自然難做。因此,從理論上講用規劃來保護遺址就顯的尤為重要。當然,沒有當地政府積極支持,規劃做不好;有了積極性,不從遺址本身出發,規劃也做不好。因此大遺址保護與其他文保單位的保護規劃不同,它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必須是合理解決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保護規劃,在現實中才具有可操作性,大遺址才能在迅猛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避免遭受毀滅性的破壞。
4.加強遺址保管所建設,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大遺址保管所大多處于偏僻之地,工作生活環境較差、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改善這些保管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提高待遇,是完全有必要的。俗話說的好“安居才能樂業”。遺址保護的主體是人,遺址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加強對遺址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保證必要的外出參觀學習機會,掌握運用文物法規以及與文物保護相關的新知識,成為業務精、能力強的遺址管理者。
三、阿房宮遺址的保護與利用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針。保護遺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展示和利用,大遺址保護和展示的重點是遺址本身與其相關的環境。因此改變大遺址現狀不該從文物本身著手而應從環境生態著手,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保護措施,一刀切解決不了問題。針對阿房宮前殿遺址保護,在局部展示前殿遺址基礎上應該著手從根本上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比如,搬遷部分村民,將前殿遺址進行綠化,在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好去處的同時,也為地處西部的西安增加了一塊綠地。這樣即提高了這一地區的品位和層次,又有利于這一地區的招商引資,從而也有利于阿房宮遺址的保護。
總之,大遺址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這最重要、最燦爛的文化留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