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摘 要: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承擔了社會穩定、社會整合和社會服務等功能,社區治理是加強社會治理的重心,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廣大社區工作者堅守崗位、日夜值守,對基層治理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狀況、心理狀況成為制約社區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社區工作者;心理疏導
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集有效問卷87份;訪談12位參與疫情防控的社區工作人員,旨在了解社區工作者的實際困難,探討突發公共事件中社區工作者的心理問題及疏導。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社區工作者的心理問題及影響
1.社區工作者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調查中,調查對象中僅有29.03%的人表示沒有出現心理問題,70%以上的人表示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主要包括:
(1)擔心。67.74%。廣大社區工作者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擔負著信息摸排、小區消毒等重要工作,對于他們來講最大的心理挑戰就是擔心自己會感染。
(2)焦慮。38.71%。社區工作者的工作除了信息摸排、小區消毒等工作,還要負責小區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購代購、卡口執勤等工作,有的還要負責隔離點安置工作,工作多而沒有頭緒,很多社區工作者表示一時不知如何下手,內心焦慮。
(3)不安。32.26%;害怕25.81%;恐慌25.81%。隨著疫情局勢的加重,以及防疫戰線的拉長,最初的擔心帶來了更嚴重的不安、害怕和恐慌心理。
(4)憤怒。25.81%。這種心理或情緒主要來自于和群眾接觸的工作,比如在信息摸排、電話隨訪等工作中,有群眾表現出不耐煩、抗拒的態度,不僅打擊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增加了他們的情緒波動。
(5)對工作不滿和職業倦怠。在“對目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價”時,問卷對象中有57.47%和32.18%的人表示對目前的工作存在不滿和職業倦怠的心理,有3.45%的人存在辭職的想法。這種心理主要表現為:對群眾辦事態度冷淡,對工作興趣降低,懷疑自己的能力,個體成就感降低,缺少進步的動力等等。
2.社區工作者心理問題帶來的影響
(1)身體素質下降。90.32%的調查對象表示疫情工作期間身體疲勞運轉,表現為:有45.16%的人存在失眠的情況,除此之外,有22.58%的人身體出現了其他的情況,比如體重下降、脫發等等。身體素質下降很大程度是由心理壓力引起的。
(2)工作效率下降。在調查“出現心理和身體問題之后對工作效率是否有影響”時,64.52%的調查對象表示沒有影響,22.58%的人表示有一定影響,12.9%的人表示影響很大。
(3)影響日常生活。一是工作繁忙,疏于照顧家庭;二是把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帶回了家,激化了家庭矛盾,影響了家庭和諧。
二、加重社區工作者心理壓力的來源
1.工作負荷較重
有74.19%的調查對象認為工作負荷重,有25.81%的人認為還可以,無一人認為工作輕松。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造成工作負荷重的原因主要在于:
(1)部門壁壘加大了重復工作量。在此次疫情中,社區除了要做好返萊人員信息摸排外,還要承擔商鋪分類、消防、治安、衛生、企業復工等諸多工作,原本應該職能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最后都落到了社區身上,同時由于部門之間溝通少、聯動少,造成“要一個數據跑一趟”,原本一次可以完成的工作,要重復很多次才能完成。
(2)疲于應付各種檢查。在此次的疫情防控中,社區工作者反映有“填不完的表”“迎不完的檢查”,督導組、檢查組、考核組太多,社區疲于應付。
2.各種保障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工資待遇偏低。萊州市的社區工作人員目前的工資待遇主要包括:社區書記月薪2040元,普通工作人員1700元,再加上年底的績效,而樓長每月補助10元。突發事件中,社區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待遇仍然偏低,“付出和收獲差距太大”是社區工作者對工作待遇的描述。
(2)上級關懷和激勵不足。一方面,上級關懷不夠。在調查“疫情防控期間上級領導對社區工作者的關懷”問題時,有近20%的社區工作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上級很少或沒有對自己進行關懷。另一方面,精神激勵單一。在進行優秀工作單位及個人評選中,對表彰的數量“搞平衡”,真正關注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較少,增加了社區工作者的失落感和無意義感。
(3)法治保障不足。在小區的卡口值守中,出現居民“硬闖”的情況,當遭到社區工作人員的拒絕后,來訪人員大罵、推搡工作人員,而工作人員只能耐心勸說,心理委屈和不安可想而知,但卻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自己的工作,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3.家庭壓力增大
突發事件中,社區工作者的家庭壓力也比以往增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因怕感染家人而充滿內疚感。社區工作人員在擔心自己感染之外,更多的是擔心“傳染給家人”,在永安街道的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因為這種擔心直接住在值班室。二是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在問卷中,有80%的調查對象表示家人能夠給自己的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但仍有很多家人不理解,甚至有老人出于關心而阻止社區工作者的工作。這種情況加劇了社區工作者的情緒波動。
三、構建立體的社區工作者心理疏導體系
在調查問卷中,有51.61%的調查對象表示當出現心理問題時根本找不到調適渠道,而其余的調查對象表示只是單純的依靠自我安慰、同事勸導等途徑,收效甚微。因此,要做好社區工作者的心理疏導必須構建立體的社區工作者心理疏導體系。
1.構建心理疏導服務體系
(1)聯系專業機構或人士。心理疏導有一定的專業性,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應在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
(2)發揮專業志愿者作用。要發掘心理相關專業的人員,引導他們參與到義工、志愿者隊伍當中來,運用其專業優勢,注意識別、發現有心理需求或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個體,及時對其進行評估和干預。
(3)利用互聯網應用技術。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線上心理援助服務受到了很多受助者的歡迎和積極評價,這種形式靈活方便,保密性較好。通過建立互聯網心理咨詢平臺,招募志愿者隊伍和線上心理咨詢師,播放心理輔導講座,建立心理評估專區和一對一心理危機干預專區,不論是社區工作者還是居民,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心理咨詢”的方式,尋找自己需要的心理服務。
2.構建減壓心理支持體系
(1)加強部門的協調聯動。政府、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其權利及資源優勢,下沉到社區,衛生、執法、交通等部門的協同聯動,提高社區工作的工作效率。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智能防控設備或技術,推動實現“人防+技防”相結合,提高社區工作效能,減輕社區工作者工作壓力。
(3)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多渠道、多方式宣傳社區工作,以及先進工作典型,讓群眾了解社區工作和社區工作者,進而增進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理解、寬容及支持,拉近群眾和社區工作者的距離,消除社區工作者內心的失落感、委屈感和倦怠感。
3.構建賦能心理支持體系
(1)加大物資保障。一方面,優化社區的資金使用方式,從整體上考核社區資金的使用,為社區的資金使用“解綁松套”。另一方面,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補助,在落實城鄉社區工作者現有報酬保障政策基礎上,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補助,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2)強化政治激勵。對表現突出的社區工作者除了要要通過完善職務晉升激勵機制,大膽使用、提拔優秀社區工作者,贈與他們榮譽稱號;在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選拔街道(鄉鎮)干部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讓一線社區工作者有盼頭。
(3)培訓心理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應用簡單的心理學技能,不僅能為群眾進行情緒疏導、幫助解決心理困擾,更能為自身家庭和諧或工作團隊凝聚創造條件。政府應定期舉辦社區工作人員心理咨詢培訓班,引進專業師資力量,或是安排社區工作者外出參加專業的心理咨詢培訓,通過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
(4)增加人文關懷。適當的人文關懷能化解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緩解和群眾之間的矛盾,打造社區和諧的團隊氛圍,在實際工作中,領導干部應多了解社區工作者的生活疾苦,關注下屬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羅曉蓉、宮海麗、馬俊娟、李立、楊舜宇.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困境與出路.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4
[2]鎮龍桂.社區工作者激勵機制研究,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