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征
摘?要:本文立足于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從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提高學生課下學習效率;豐富教師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導入激趣效果;提供溝通交流方法,促進親密互動關系構建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習渠道;教學方法;溝通交流
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現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交通到餐飲、從購物到旅游,“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教學方面,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也在逐步推進,其不僅為教師帶來了線上教學這一方法,對線下教學也有著相當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在現代的教學中,無論是何種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都少不了信息技術的參與。語文是小學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相當重要,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也成為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提高學生課下學習效率
俗話說:“九尺高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語文的教學一直都注重日常的積累,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課堂教學相當重要,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也異常重要。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知識獲取渠道有限,嚴重依賴教師,這也就導致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效率始終與課堂的學習有著巨大的差距。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利用線上資源,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故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提高學生課下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太陽》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展開教學。在課前的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發送學案和相應的微課,而相比傳統的課前預習方法,以視頻微課的方法,學生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能有效提高自身預習的效率。而在課下國學經典的閱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視頻輔助學生的學習。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中,由于原作年代較遠,無論是從語言上來說,還是從內容上來說,學生很多地方都難以理解到位,教師即可以向學生推薦《易中天講三國》這一經典系列視頻,以增進學生對三國這一時代的理解。這樣,利用信息技術,教師有效拓寬了學生學習渠道,提高了學生課下學習的效率。
二、豐富教師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導入激趣效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在現代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下,興趣激發占據著更加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這為教師提供了互聯網這一巨大的素材庫和多媒體這一新的教學手段。相比傳統的以文字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提供的教學方法在興趣激發方法占據著巨大的優勢。故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以提高課堂導入環節的激趣效果,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例如在《田忌賽馬》這一課,在課前的導學環節,教師就可以播放“睡前小故事《田忌賽馬》”視頻。這一視頻以動畫為展現形式,較為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色,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在播放完畢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你對《田忌賽馬》這一故事有什么直觀的感受?你知道在幾千年前,古代人是如何表述這一故事的嗎?”以引入正式的閱讀環節。當然,在朗讀環節,教師還可以播放《田忌賽馬》這一課文的朗讀音頻,以幫助學生糾正讀音。這樣,通過信息技術,教師構建了更具吸引力的導入環節,提高了課堂激趣的效果,為之后的高效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提供溝通交流方法,促進親密互動關系構建
在學習活動中,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現代教學中,構建開放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這不僅需要學生更好地構建小組學習活動,還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和指導作用。但在過去,受空間限制,這一方法只限制于課上。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溝通交流工具。相比過去,遠程交流越發便捷,成本也更低,這為教師和學生課下的充分互動提供了條件。故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新型交流方法,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例如在課外閱讀方面,教師就可以采取興趣小組的方法。在過去的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不處于同一個空間,交流不便。而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即可以將學生日常交流的場所轉移到線上,讓每個小組構建自己的QQ群或者微信討論小組,這樣,無論在哪兒,學生都能便利地交流。而學生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詢問其他小組的學生或者教師,以獲得有效的建議。這樣,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為學生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渠道,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性,這對于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利用與中小學的學科教學效率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則需要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各個階段。這樣,教師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渠道拓寬、興趣激發、溝通交流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構建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曹建英.談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有效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12):207.
[2]趙晶晶,鄒霞.淺談基于信息技術的情境創設——以小學語文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