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謙慧 饒龍飛
摘?要:新時代,為了更好地踐行“思想價值導向”“鑄魂教育”“教書育人”的必然要求和責任,高校輔導員應不斷創新紅色文化教育路徑,構建“一平臺、一社區、三課堂”的紅色文化教育機制。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紅色文化;教育創新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是什么別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既符合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進程,又體現出許多與時俱進的新特點,內涵豐富,內涵深刻。高校輔導員教育工作要立足新時期,充分利用“紅色文化”開展教育創新研究。
一、高校輔導員紅色文化教育的歸因分析
“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服務”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必須回答的首要而根本的問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修身養性”的根本任務。這也是他們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高校輔導員努力探索紅色文化的教育機制,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現實的需要和責任。
(一)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必然要求。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塑造靈魂的重任。俗話說得好,“聰明的女人不吃米飯難做飯”,那么,大學輔導員用什么來“塑造靈魂,教育人”呢?這種“思想武器”源于“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培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培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偉大信仰,蘊含著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他認為“革命理想在天上”,他忠于“愛黨、愛國、矢志不渝”,追求“勇于斗爭、追求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為人民服務、獨立、探索、創新”的思想素質,紀律性是高度自覺性;“堅守廉潔自律底線,牢記公務員使命”。
(二)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培養“紅色素養”,是高校輔導員推進“思想價值導向”的現實需要。“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建設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事業。這為我們做好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礎。我們認為,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將使青年大學生在先進紅色文化的滲透、感染和影響下,養成“有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高尚“紅色素質”。
然而,如今的大學校園大多是“95后”和“00后”大學生,他們都沉浸在社會信息的發展和成長中。他們雖然比較主動、開放、獨立、開放,但網絡依賴性和強迫性也比較突出,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能力相對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很容易成為拜金主義者。西方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以及“佛教文化”“草根文化”“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等庸俗文化,被外在誘惑所俘獲,導致思想扭曲和價值誤導。因此,高校輔導員要立足當代大學生“堅持道德建設、自我修養”的新特點,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幫助他們培養高尚的“紅色素養”,增強理想信念,開創新時代,開拓先行者、承擔者和奉獻者。這既是“三觀”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踐行“文化育人”的必要舉措,也是高校輔導員推進“思想價值導向”的現實需要。
(三)弘揚“紅色文化”育人育人,培養“時代新人”,是高校輔導員的職責所在。培養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所謂“時代新人”,就是有靈魂的人,是“理想、能力、責任”的人,是德、智、體、藝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要努力“堅定理想信念,發揚愛國主義,發展品格,提高技能,培養奮斗精神,增強全面敬業精神”,用中國特色社會的新時代。
二、高校輔導員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機制的實現路徑
經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們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技術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資源,創造性地構建了“一個平臺、一個社區、三個課堂”的紅色文化教育機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立“紅色基因文化園”微信平臺,廣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擴大輔導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實現紅色文化在線教育。當前,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高校紅色教育必須“保持一定的渠道,建立良好的責任區”。
(二)成立紅色文化協會,召集志同道合的學生從事紅色文化研究和實踐活動,深化他們的“紅色情感”,實現自我發展。為有效支持“紅色基因文化園”平臺建設,擴大“紅色文化”教育的規模和效果,盡可能消除消極低俗的文化現象。
(三)要充分利用專題課的“第一課堂”,構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育機制,在學習和思維上繼承“紅色基因”。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我們認為,高校輔導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地位是“主題班”。
(四)鞏固校園文化“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紅色文化活動,樹立校園紅色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育人。創建健康、進步、高雅的校園文化是實現“文化教育”的另一條主要途徑,也是“課堂思想政治”的延伸。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重視紅色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紅色文化活動,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品牌,建立文化教育體系。
(五)要抓好社會實踐“第三課堂”,著力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機制,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紅色精神”的力量。“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生產相結合,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途徑”。因此,我們在校內外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趙丹,湯佳偉.高校輔導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創新路徑[J].長江叢刊,2020(05):125+127.
[2]郭世平,劉仰浩.高校輔導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創新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11(05):73-78.
[3]馮剛,梁超鋒.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和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81-86.
[4]孫壯.論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使命擔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140-143.
[5]劉永濤,李悅.新時代推進紅色教育的價值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9(09):184-185.
[6]任露.論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紅色教育的必要性[J].長江叢刊,2019(31):178-179.
[7]蘆文龍,顧靜文.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討——以“紅色文化講堂”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