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軍
摘 ?要: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認清課堂教學互動易存在的誤區(qū),并采取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互動組織策略應用課堂教學中,才能走出課堂教學互動的誤區(qū)。
關鍵詞:走出;教學互動誤區(qū);策略;方法
課堂教學互動簡單地說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既充分發(fā)揮老師的積極性,又充分調動以學生的積極性。其教學行為全員參與性,以學生為主體,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課堂教學互動存在的誤區(qū)
1.誤區(qū)之一:片面強調“動”的互動
有些老師認為,互動教學就是老師和學生都要“動”起來,具體表現(xiàn)為形體與嘴要動起來,不“動”就不是互動教學。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是通過“提問、回答”方式來實現(xiàn)教學互動。他們認為“提問、回答”次數(shù)越多,教學互動效果就越好。有時在設計提問時對提問的啟發(fā)性和技巧關注度上有欠缺。但是如果僅僅追求“提問、回答”的次數(shù),而不關注提問的質量和效果,那么實質上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并無兩樣。因為在這種提問互動中,學生依然處于被動地位。作為一種互動方式的提問,應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2.誤區(qū)之二:沒有真正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要想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老師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老師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主動。若探究提問時,不注意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回答不出或回答錯誤的學生冷言冷語,不僅會造成課堂氣氛緊張,而且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對立的情緒。學生可以大膽質疑,甚至和老師爭論問題,這是激勵學生愿意“動”起來很重要的因素。老師要盡力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參與者、傾聽者和指導者而不是領導者。老師要主動激發(fā)和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讓他們覺得有“話”要說,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狀態(tài),主動地去探索求知。
3.誤區(qū)之三:面向部分學生的缺場的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對象的選擇上,老師會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給予不同學生不等的互動機會,即課堂教學是面向部分學生的。有些老師可能會說: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樣做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因材施教。倘若如此,那么,課堂中的某些學生則被無情地邊緣化了。我們認為教學互動是“一視同仁”“不分差別”地與所有學生的互動,而不是“有選擇”地針對某些學生的互動,不然課堂教學互動就成了面向部分學生的缺場的互動。課堂教學互動應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知識并得到發(fā)展。課堂是屬于集體的課堂,老師是屬于集體的老師。
二、課堂教學互動的組織策略
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互動組織策略是實現(xiàn)走出課堂教學互動誤區(q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1.疑問:有效互動的起源
問題是學生思維互動的發(fā)動機。課堂教學的互動往往就是始于問題、為解決問題而開展的活動。沒有問題的互動就像沒有油的發(fā)動機,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動,沒有思維上的實質互動。問題又何來?通常是由老師來提。對老師提問來說主要是注意兩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有效互動的提問重在引導,要避免大量的一問一答和一問齊答,提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的知識增長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2.對話:有效互動的重要方式
課堂教學是以對話為主要互動渠道的學習過程。所謂對話,是指老師和學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課堂上互動不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問題就出在對話上。這要做到: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fā)表意見,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允許不同的學生發(fā)表意見。
3.非言語溝通:有效互動的重要手段
有效互動不是單一的依賴語言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互動中,除了言語溝通之外,還有大量的非言語溝通。課堂上的體態(tài)語言交流、書面語交流。在互動中加入非言語溝通,就會使枯燥的互動頓生生命活力,其互動效果自然妙不可言。體態(tài)語與有聲語言之間互為補充、相互配合,才能更具體、真切地交流互動。
4.信息化技術:創(chuàng)新互動的手段
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可更好地在共享、開放的狀態(tài)里進行互動。通過網(wǎng)絡的載體(如組建微信群、建立教育博客、論壇等)或多媒體技術。這樣建立的互動是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建議,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總結事實真相等。
三、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的方法
1.預設有效互動支點
要切實搞好課堂教學互動,就必須要有互動預設。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就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教材、學生實際、教法等,預設好“如何互動引入?何時在課堂中互動?怎樣互動?在結尾如何互動?是否要延伸互動?”等問題。預設互動的要點是:“多預精用,彈性設計。”多預精用是指預設時多準備幾種互動方案,在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jù)課堂實際,精挑細選地用。彈性設計是指根據(jù)課堂的多變性、生成性,在設計互動活動時要考慮“不同人的發(fā)展”而因人設計學習目標,考慮“不同人的認知”因人設計互動內容、互動形式。
2.優(yōu)選有效互動節(jié)點
“問題”是教學互動得以開展的條件和基礎。確保互動式教學的實施,老師課前必須依據(jù)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實施計劃,立足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互動問題。一是“動”在教學熱點上。選擇大部分學生熟悉,最好是熱點、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進行互動,有利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二是“動”在教學重點上。老師必須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生成知識,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動”在教學疑點上。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計互動問題。對于疑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圍繞疑點問題開展互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凸顯學生主體性
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和凸顯,既是互動式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教學過程是一個全息的過程,要促使每個學生、老師積極參與其中,而決不能只局限于老師與個別優(yōu)秀學生之間。對于不主動發(fā)言的學生,老師應觸動其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只有保證互動教學的全員性、廣泛性,才能實現(xiàn)教學互動向更深更廣的方向拓展,所有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