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總
一、蘭州市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基礎
1.“一帶一路”點燃了“絲路”文化消費市場。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的“一帶一路”使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得以延續,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界融合開辟了道路。蘭州是隴原文化的薈萃地、黃河文明的發源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以黃河文化、都市文化、絲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蘭州文化產業,在打造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構建蘭州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機遇下,具有文化資源富集、文化商品集散和“座中六聯”的交通優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蘭州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鐵橋踏波、黃河母親、《讀者雜志》、《絲路花雨》、牛肉拉面等文化熱度不斷增加,2016年蘭州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2.蘭州文化產業快速增長。在蘭州經濟進入新常態和強力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蘭州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引領之下,文化旅游產業快速融合,產業增加值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達到了66.4億元。
3.蘭州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總體框架健全。蘭州依靠工業化發展的階段性特質和文化資源稟賦,大力實施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計劃,積極創造“文化+旅游”,“文化+技術”,“文化+金融”,“文化+扶貧”,“文化+創意”等新模式,通過產業整合促進文化產業的高品質發展。蘭州市提出了文化旅游“突圍突破”工程,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蘭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實施意見,實施“蘭州文化金融建設工程”,啟動了“蘭州文化金融扶持計劃”,加大其向文化產業貸款比例的大幅傾斜,并積極探索向中小微文化企業提供穩定信貸的路徑。
二、蘭州市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現狀及難題
1.金融服務供給門檻限制了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文化產業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金融投入,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外資和文化企業捐贈基金等。從蘭州市財政預算情況上看,雖然在絕對值上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逐年升高,但相比其他方面投入,蘭州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還是明顯不足, 2017年蘭州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僅為7.42億元,它占蘭州市公共預算支出的1.73%,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金融機構適用于文化企業的金融工具和產品種類很少,資本市場準入門檻偏高,蘭州文化企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財務管理不僅規范,能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文化企業少之又少。同時,蘭州市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和融資平臺建設也不完善,雖然按照蘭州市委、市政府要求,2015年蘭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但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不大,開展相關資產運營和投融資的項目也很少,沒有起到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創新文化產品的作用。
2.文化產業自身特點阻礙了與金融的融合。文化產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物質文明的創造者,具有經濟屬性,但自身的產業特質又限制了其與金融的融合發展。首先,通過文化體制改革,蘭州的一些文化機構已經轉變為文化企業。雖然強調政企分離,但“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狀無法回避,在政府職能發揮上,行政管理觀念落后、體制僵化、方式粗放的現象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還比較明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現象在蘭州還存在,財政支持力度也有限。其次,蘭州文化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差,文化產品和服務替代品眾多,而文化產品的異質化是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文化企業不斷發掘文化資源,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產品開發和創造,這就增加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壓力,這些情況增加了其融資的難度。最后,對于這些營業收入不足100萬元的文化企業來說,企業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都較大,蘭州獨特的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入這些文創產品中,缺乏值得回味的深層次文化內容,投資風險無疑比一般企業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與金融的融合。
三、蘭州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對策
改善蘭州文化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不足問題,需要文化產業、金融機構、政府三方積極開展對接,尤其是要積極開展金融創新,突破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融合瓶頸,讓資金活水充分融入文化產業發展各個環節,促進蘭州文化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
1.文化產業端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植核心競爭力。蘭州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金融一體化最終必須建立在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之上。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微文化企業應主動調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與銀行、證券、保險、風投等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對接,提高適應市場、引領市場能力。一是發揮服務平臺和園區作用,促進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二是蘭州文化企業要強化自我積累能力,用足用活國家對文化產業的優惠扶持政策,繼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有效配置各類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企業,也可通過戰略性重組等方式發揮規模效應和產業鏈效應,積極上市或“捆綁上市”,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掣肘。三是要按照“建設文化蘭州·加強供給側端建設·發展公共惠民消費”的文化消費試點思路和模式,以“百千萬”文化惠民活動、文化消費信息平臺、系列扶持獎勵政策為推動力,積極引導文化市場需求,增加文化消費動力。四是蘭州文化產業要找到其與金融融合發展的契合點,促進動漫產業、網絡游戲、工藝品創作等業態發展,充分利用蘭州市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提高產品創意附加值,以此來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2.金融系統要加大文化產業“全產業鏈”的政策及信貸支持力度,創新更多的文化金融產品。針對文化產業特點,金融機構通過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積極解決文化產業與金融的供需錯配問題,不斷提高支持文化產業傾斜力度,指導文化企業規范現代經營管理制度,擴大與文化企業的合作空間。一是在貫徹落實多項抵押、質押融資等新型融資信貸模式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應積極創新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創新業務,例如,融資租賃貸款、產業鏈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這些金融產品創新充分考慮到文化企業抵押物少、知識產權難以估價等現象。二是金融機構要確立對文化產業客戶分層營銷方案,重點支持4A級以上文化龍頭企業,對蘭州市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例如,沐文體旅創意產業園、河口古鎮大景區保護開發、河口大型激光水舞秀、蘭州樹屏丹霞等項目,金融機構應大力發展供應鏈融資,支持中小文化旅游企業融資需求。三是針對蘭州文化產業快速增加,金融機構也應適時調整融資團隊,加強文化產業相關知識學習和發展前景預判,為文化產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實施“蘭州文化金融建設工程”。四是貫徹落實“蘭州文化金融扶持計劃”,支持某些有一定規模、信用等級好和發展潛力良好的地方性銀行成為文化產業信貸特色鮮明的金融組織,加大其向文化產業貸款比例的大幅傾斜,并積極探索向中小微文化企業提供穩定信貸的路徑。五是積極構建金融機構風險分擔機制,有效降低單個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六是充分發揮國有文化投融資平臺,加大財政投入,以此帶動其他金融投資,有效銜接財政支持與其他資本進入,重點建設具有吸引力和吸附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項目,打造一批能代表蘭州市文化水準的文化品牌。
3.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和理順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融合環境。深入推進蘭州文化產業與金融的有效融合與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各區縣以及文化旅游各部門的協同作用,共同擔當起“指揮者”“協調者”“推動者”的多重角色。一是要繼續加強文化經營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讓文化管理體制更加靈活高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文化企業與金融的融合發展,同時讓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也更加科學合理,能夠讓文化企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符合金融產品風險性要求。二是在蘭州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中發揮良好作用,整合資源,協調各方職能,突破長期管理造成的業務障礙瓶頸,整合產業和公共政策,明確各項政策實施和監督主體,評估各項政策執行效果,解決政策間重復、矛盾、執行流程繁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讓文化產業政策具備兼容效果,實現各項政策1+1>2的邊際效益。三是釋放“減費降稅”政策紅利,對于文化市場主體研發支出、開拓國內外市場營銷支出等進行加計扣除等扶持,對于重點支持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文化細分行業加大“減費降稅”優惠力度,同時,適度提高對中小微文化產業企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四是目前蘭州還有大量文化資源處于待開發或未開發狀態,應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資金進入,引進外地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讓更多的金融資本流向蘭州文化資源富集地和有發展前景的文化企業。五是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于產權糾紛市場管理者應開通快速處理通道,絕對保護文化企業研發成果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從資金扶持和政策傾斜角度引導文化經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把研發成果迅速運用到生產經營中,同時加強文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能力。六是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用法治思維指引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化商品化轉化,同時金融機構也應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估價定價,納入文化企業融資貸款評價體系中。七是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平臺,蘭州市文旅局也應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建立《蘭州文化企業投融資優質項目數據庫》等服務平臺,合理引導文化企業投資。八是增加并合理高效利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目前,市縣兩級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均沒有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建議將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提高到1億元,各區縣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提高到1千萬元,用于扶持有市場發展前景項目的開發與運營。最后,要提高對文化行業支持力度,理順融合發展相關配套機制,協調相關省直部門加強對蘭州文化金融融合發展支持力度,協助推進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工作,督促讀者集團等省屬文化企業加大自身投資強度,維護自身良好經有態勢。
(作者單位:中共蘭州市委黨校(蘭州市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