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力體制的改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法律風險成為供電企業經營管理中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但是,從當前我國供電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看,不少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較為薄弱,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如何有效規避法律風險,成了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內容。供電企業法律風險的成因較為繁雜多元,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風險防控,警惕事故易發環節,增強針對性和預見性,有效防范避免企業安全生產經營過程中潛在的法律風險。
一、供電企業典型法律風險
1.應行政部門要求配合停電的法律風險。①涉嫌違法的風險?!峨娏Ψā穼νk姷臈l件和程序做了相關規定,而且《行政強制法》第43條明確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對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但當行政部門要求供電企業協助對用戶進行停電時,供電企業對行政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既無審查的權利,也無拒絕的權利,若行政部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一旦違反《電力法》及《行政強制法》等法律規定,則供電企業協助配合行政部門停電的行為也就構成違法。②存在違約的風險。在法律上,供電企業與用戶之間是獨立的供用電合同關系,根據《電力法》的規定和《供用電合同》的約定,在供電企業的電力系統正常安全穩定運行及用電方依法用電的前提下,供電企業應當向用戶連續可靠供電,除法律明確規定情形外,供電企業不得擅自對用戶停電。因此,供電企業持續供電是供用電合同明確的約定義務,但合同卻未約定協助行政部門停電時的免責條款,在用戶沒有任何違約行為的情況下,供電企業若配合行政部門實施停電,行為也極有可能會構成違約。③供電企業工作人員在協助停電時的行為失誤存在違約的風險。供電企業工作人員在配合行政部門停電時工作措施中若存在一定失誤過錯,如未能按照法律規定及《供用電合同》的約定提前履行通知義務,在規定的期限內未提前向用戶發出停電通知就對用戶停電,因此導致用戶就停電造成損失進一步擴大,因而可能要對用戶的擴大損失承擔違約責任。
2.觸電人身損害事故的法律風險。①高壓觸電人身損害的法律風險。高壓觸電人身損害民事案件,在法律關系上屬于民法的侵權關系,屬于特殊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制”,不考慮產權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目的主要是保護弱者,促使供電設施產權人加強安全運行管理,保障受害人受到損害時得到補償,從而實現法律風險的公平合理分擔?!肚謾嘭熑畏ā返?3條規定,“從事高壓、高空、地下挖掘活動或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不可抗力造成,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豆╇姞I業規則》第51條規定:“在供電設施上發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責任,按供電設施產權歸屬確定”。②低壓觸電人身損害的法律風險。低壓觸電在法律上并沒有特別立法,依照“過錯歸責”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睹穹ㄍ▌t》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具體而言,低壓觸電屬于一般侵權,是以觸電當事人在主觀上有無過錯作為其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如果觸電損害是由供電設施產權人管理或維護不到位等引起的,由產權所有人承擔過錯賠償責任;如果觸電損害是由受害人或第三方的主觀過錯引起的,則由受害人或第三方承擔過錯賠償責任;如果觸電損害是由受害人、第三方、產權所有人共同過錯引起的,則由各方在觸電人身損害的行為過程中的過錯程度分別承擔法律賠償責任。
二、供電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應對
1.應行政部門要求協助停電的風險防范措施。①對《供用電合同》進行補充約定。供電企業在《供用電合同》中應當明確約定,對政府部門要求供電企業配合其對用電方進行停電的,在供電企業履行提前通知的義務后,可按政府指令進行停電,不因此向用電方承擔任何責任。但該部分內容須要采用足以引起對方注意的文字、符號、字體等特別標識,在防范該類風險的同時避免格式條款再起糾紛。②請求行政部門出具正式的協助執行文書。供電企業接到配合停電的通知后,首先應充分了解現場情況,了解協助停電的法律依據是否充足,對存在法律依據不足可能導致法律糾紛、存在法律風險的,供電企業應拒絕配合執行并解釋原因,同時應對協助執行文書等全部材料妥善保存。③采取停電措施前必須履行相關規定程序?!峨娏Ψā芳啊豆╇姞I業規則》等規定中明確規定了供電企業在實施停電時應按履行相關停電程序,《供用電合同》也約定了供電企業在停電前應當履行停電通知的義務。供電企業在協助配合有關部門執行停電措施時應當按照規定履行全部程序,并向用戶說明停電理由及依據。并根據《供電營業規則》第六十七條第(二)項的規定書面通知同級電力管理部門。④當行政部門變更協助停電要求時應及時處理。供電企業按照行政部門要求協助配合停電屬于具體行政行為的輔助行為,當行政部門變更其具體行政行為時,若供電企業未及時執行相應的變更,則供電企業可能因此成為造成損失的責任主體,避免因工作拖延導致用戶損失擴大及引發被訴的法律風險。
2.觸電人身損害事故的風險防范措施。①嚴格明確電力設施產權分界點。明確供電設施產權和運行維護責任,確定各產權主體對各自管轄范圍內承擔法律責任。在實務中,供用電合同的簽訂是允許供、電力線路設施的產權分界點進行約定的。因此明確電力產權分界點就是供電企業的首要且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無論在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哪個環節,都應根據《供電營業規則》47條的規定用書面合同的形式明確電力設施的產權人以及各自的權利義務,且越具體、越詳細越好。此外,對于電力設施產權分界明確但產權方委托供電企業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工作的,必須簽訂管理維護協議,明確雙方所承擔的法律責任。若供電企業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屬于其維護管理范圍的,要盡快報告產權方和有關管理部門,同時務必留存告知工作相應的書面或信息證據材料,避免承擔無謂的責任。此時,供電企業要減輕或免除法律責任,就應舉證自身不存在維護不當的情形。相反,若供電企業委托給他方維護電力設施,也應當與受托方簽訂書面的委托維護協議,明確發生事故時的責任主體。對于產權分界不明確的,根據《電力供應和使用條例》 第26條規定:“用電計量裝置,應當安裝在供電設施與受電設施的產權分界處。”依此規定,用電計量裝置( 電表)也可作為判斷輸電線路設施產權分界的界點。②嚴格施工規范,保證電力設施建設合法合規。首先,電力工程建設必須取得政府的規劃管理審批手續,供電企業必須妥善保管好政府的規劃建設行政許可文件,作為依法建設的法律證據。否則,一旦電力設施的設計和施工不符合技術規范,不但會產生安全隱患,而且在發生觸電事故時,將會成為事故取證的重點并直接作為索賠依據。在變電設施、電力線路設施及其有關輔助設施等電力工程建設過程中,供電企業必須嚴格執行《電力法》、《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及相關規定與實施細則,特別是安全距離、安全防護措施、安全警示告知義務、電力設施投用通電通告等規定要求。供電企業對變電設備、線路設施因老化或質量問題造成的安全隱患,必須派人定期排查、維修、改造。同時認真細致做好記錄,做到安全隱患盡早發現、及時排除,及時向產權人發出安全隱患通知書,督促產權人及時整改。若是較偏遠的地方,定期維護有困難的,需要進行委托維護的,須簽訂書面《委托維護協議書》,協議書中應明確寫明因維護的問題導致觸電事故發生造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由受托方承擔。雖然一旦發生事故,供電企業依然會成為被告,但可以據此委托書要求受托方承擔自己的損失,減輕供電企業的法律責任。③社會協調要及時、密切。嚴格執行《電力法》第53、59 條的規定,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發現有建筑物、構建物或植物、堆放的物品等危及電力設施安全的,立即向電力主管部門作書面報告,要求政府責令強制拆除、砍伐或者清除,并保留有關部門的簽收件。對在線路保護區內建房的,一經發現立即書面通知限期整改,做到房主、鎮、村、政府各一份,而且由當事人簽收,把安全責任交回違章建房者。除此以外,供電企業還應向建設部門、林業部門、國土部門、通訊企業等相關單位發函告知在依法劃定的電力設施保護區內,不得批準可能危及電力設施安全的建筑物建設用地和建設申請。情況特殊確需建設的,應征求電力管理部門和電力設施權屬單位的意見。在依法劃定的電力線路保護區內,除有協議規定的依照協議規定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種植危及電力線路安全的樹、竹子或高桿植物。④推行觸電人身傷亡保險辦法,轉移賠償責任風險。供電企業可以通過商業保險的方式轉移、分散風險。對已投保的電力線路設施、變電設施及其有關輔助設施上發生的觸電損害案件,供電企業要在第一時間報保險公司備案,按照保險合同有關條款的要求收集好材料,必要時請保險公司一起參加案件協商、調解和訴訟。供電企業通過投保,利用社會商業保障機制使風險社會化,轉嫁部分風險責任,減輕企業的賠償壓力。⑤免責事由發生的證據留存。目前,法律對于觸電損害事故的免責情形主要包括三種,分別為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者過失行為、第三人過失等。不可抗力情形發生的概率較小,一般免責事由能成立都是第三人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供電企業若要想避免自身的法律責任,就必須要有證據,充分證明故事發生的原因是受害人自身的行為、故意或受害人進行違規犯罪等行為造成引起的,例如觸電自殺等,例如盜竊、破壞電力設施。
三、結語
法律風險并不可怕,只要掌握的基本規則,提前預估規避,法律風險可以被預防被控制的。在當前市場及法律環境下,供電企業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防訴結合”的原則,轉變觀念,強化管理,嚴控程序,堵塞漏洞,合法合規經營。一旦發生涉法涉訴事故糾紛,積極行動,依法收集有利證據,爭取主動局面,及時有力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保障企業安全穩健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延安供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