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2017 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 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政府統籌規劃、企業重要主題、學校人才培養改革、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全面推進產教融合改革的制度架構。產教融合是經濟轉型對人才轉型的要求,是解決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發展路徑。
隨著2015年國家提出“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如今“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而人才是推進新形態發展的關鍵,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重地的高職院校,決定了學校必須融入“互聯網+”。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面臨學生接受教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小以及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這一特色尤為凸顯。那么對于高校,建設一支教師、工程師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需求非常迫切,是學校轉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關鍵路徑。
一、“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問題
1.建設現狀。根據對多個高職院校的調研,“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①校企合作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與校氣合作單位、與行業協會,采取自主籌建、自主管理的方式,結合專業建設情況,開展師資培養、教師職業技能與素養提升、企業實踐等方面開展不定期活動。②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形式。鼓勵教師取得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認定的資格證書;通過行業企業認證或考試,取得行業企業頒發的本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認證資質證書等,提升職業技能與素養,將實踐經驗融入理論教學中,做到理實一體化教學。③到政行企校掛職、頂崗。鼓勵教師加強與政行企校的產學合作關系,深入了解行業企業發展動態,積極加入行業協會組織。鼓勵教師每2年要到對口政、行、企、校進行不低于2個月的實習實踐或掛職鍛煉(可累計計算)。具體組織的形式有政府牽頭的雙千雙師計劃和學校組織的到暑假和寒假期間到企業掛職。
2.存在問題。整體上而言,政府、學校都對建設一支符合社會需求、學校發展需求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是如何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切實提高教師的雙師雙能素養水平,特別是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培養具有“互聯網+”特色的需求角度看,目前“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①認識方面的問題。產教融合方面,對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意識不到位,目前多數僅僅是聘請行業企業專家為兼職教師,校內教師掛職也是走馬觀花,教師專業與掛職崗位的匹配度不夠。“雙師雙能”的認識,存在雙證及雙師雙能的現象,導致雙師雙能型教師比率虛高。“互聯網+”新形勢對教育的影響認識不到位,存在固守傳統教育教學方法,不積極主動適應新形勢,跟進新業態,把握專業發展新需求不到位。②師資隊伍結構問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驗或者實踐經歷的并不多,多數是畢業后直接到校工作,造成與社會一定程度脫節,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進而學生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相對缺失,無法直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從年齡結構看,走訪調研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師比重大,師資存在斷代風險;從職稱結構來看,存在高職稱教師比重低,但是低職稱晉升又很困難。諸如此類結構問題,均已限制師資隊伍的成長。③培養力度問題。多數高職院校制定了“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的標準,也出臺了相關的培養方案,但是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力度嚴重不足的情況。具體表現為,系統性的培養機制缺失且培養的實效性差,認定標準低,缺乏與學校發展相結合的詳細措施,培養工作流于形式。④考核激勵機制問題。如何考核教師教學水平和實踐操作水平,從而促進教師自身發展和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與之相對應的激勵機制設計粗糙,不但沒有明確的傾斜,而且不易落地;在教師最關注的職稱評定上,還是參照以往的評價方法,注重教學改革、科研項目和論文數量上,故而不能從根本上激發教師雙師雙能素養提升的內在需求,那么教師的積極性肯定也就不能調動起來。
二、“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策略
1.基于產教融合開展多方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加強校際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政合作,實現教師培養全面對接社會需求。校際合作,有利于更好了解和學習同行在師資隊伍方面建設的情況,向標桿看齊。可以通過與相關專業進行互訪交流,與國外優秀高校開展合作派遣教師訪學等方式不斷加強教師能力培養;校企合作方,加強與行業產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共同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以企業行業的需求來引導專業辦學理念和定位,提高教師執教水平。具體實施過程,可以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將工作與產業企業需求以及教學需求研究化,不僅為行業企業提供智力輸出,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就不會與企業行業需求脫節。
2.行企校共同組建教師隊伍。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首先,在組建教師隊伍的時候,需要考慮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不僅需要一批既有豐富的理論素養和企業實踐經歷的中青年教師,能夠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全面指導和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同樣不可或缺;其次,需要考慮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需要適當增加博士學歷占比,提高教學研究化水平和能力,職稱結構要合理,不能扁平化,需要梯隊性的結構,以便團隊的構建和搭配。再其次,聘請行業企業專業為兼職教師,負責部分實踐教學工作,同時加強與校內教師的溝通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促進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和能力優化。期望通過共建實訓室、共建實訓基地、共建專業教育委員會,實現師資隊伍由理論轉向實踐,由教師轉為企業“員工”,實現專任教師的實踐資歷獲取。
3.行企校共制人才培養方案。行業、企業參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是保證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積極與行業企業共同評價,創建行業認知—課內實訓—階段性頂崗—綜合實踐—畢業頂崗實習的實踐體系,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職業導師,保證培養的高質量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多方制定、修訂過程中遵循學校及社會雙重要求,通過向行業企業調研、向專業教師校外專家等調研,完成多個階段的修訂。在方案中,要突出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緊缺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在培養方案中,要著重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還要共同評價人才培養的質量。
4.信息化素養的提升。基于“互聯網+”特色的需求,對不同專業的教師提供定制化信息化素養提高的培訓方案,利用好互聯網收集素材、利用好互聯網開展課堂教學、利用好互聯網開展教學評價、利用好互聯網做好教學互動等。
5.強化激勵機制。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打造,離不開有效的激勵措施。可以從內在激勵和外在的激勵。內在激勵可以分為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兩種,根據工作過程模型我們可以從強化工作崗位的技能性、工作任務的同一性、工作任務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工作的反饋性等方面入手,激發教師的內在源動力,讓教師自覺成長為符合雙師雙能型的要求。對于外部性的激勵,主要是有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對于表現出色的教師,要能夠在工作過程中獲得組織的認可,在組織培訓、獎勵等方面給與傾斜,而對于表現不符合要求的,要有退出機制;此外,還可以引入行業企業專家,增加外部的輸入壓力,同時為教師提供走進企業行業的平臺,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基金項目: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優質校建設專項研究“優質校智慧物流專業群產教融合及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項目:YZX103Z;2019年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學研究“基于‘互聯網+特色優質校建設的‘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項目:NDYB2019-23。]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