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商環境建設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有著重要發展意義,是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體現。本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通過對比分析廣州營商環境建設面臨的挑戰,進而探尋廣州營商環境建設的必要性與實施路徑,研究發現,受疫情影響,廣州對外貿易放緩,創建良好營商環境應重點打造商品貿易集散中心與貿易多元化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關鍵詞】營商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 商品貿易
一、營商環境相關理論
營商環境是指影響一個區域的市場主體行為的發展環境的總和,包括硬環境與軟環境。硬環境是指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軟環境可以理解為上層建筑,如為建設營商環境所制定的政策、法律制度等,通過這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我們把這些外部因素總和視為軟環境。可見,軟環境對營商環境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營商環境建設的特殊之處。
營商環境建設當中主要角色是政府,政府需要把控大局,而市場是營商環境建設的裁判官,建設效果如果,由市場來檢驗,因此,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政府和市場合力、協同治理。同時營商環境建設聚集了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資源,具有集聚性,這種集聚性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突出中小企業外溢效應,加速區域整體發展。
二、廣州營商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商貿中心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廣州有著多年對外貿易發展基礎并且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廣州的GDP總額當中,對外對外貿易占據很大一部分,而目前受疫情影響,很多外貿企業定單稀少甚至停工。其次,在復雜的國際形式下廣州對外貿易增速放緩,部分交通物流建設還不夠完善,這些都是廣州建設營商環境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
1、出口市場過于集中。近年,廣州出口商品多以服裝、鞋帽為主,主要集中在十三行、白馬、紅棉等批發場所,主要出口對象為非洲與東南亞國家,而高新技術產品占比較低,與深圳、上海相比,競爭力明顯偏低,對高端營商環境建設存在一定制約。
2、服務貿易總額偏小。廣州服務貿易總額近幾年占全國6%左右,遠低于北京、上海、深圳。一方面原因是廣州科技、金融等產業機構占比小,引進與投資不夠,未能帶動相關服務出口,總體來看,就是“引進來”與“走出去”建設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服務貿易集中在軟件開發、供應鏈服務等傳統領域,整體標準化、集聚化效應弱,并且缺乏大型龍頭企業與產業園,使得總體集聚效應弱化,另外服務外包行業標準化建設不到位,制約了服務貿易的總體發展。
3、與深圳的對比分析。廣州的對外商貿對于建立大灣區商貿中心有著重要意義,而與深圳相比,在進出口總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從相對指標來看,廣州近5年商貿進出口相對GDP增長率較高,增長速度超過深圳。另外,貨運能力是大灣區商貿中心建設的重要參考指標,從廣州市的貨物吞吐量來看,較高的貨件處理能力具備一定優勢,也是國際商貿中心集散地建設的基礎。而深圳在金融、科技創新、環境質量等方面建設明顯高于廣州,從政府效能方面看,深圳更具財政自主權及相應機制建設權,這與深圳的經濟特區地位有關,深圳的財政自主權可定位為省一級,而廣州相當于省市級之間。因此,廣州應著眼于自身優勢,同時突破制約,才是營商環境建設的關鍵所在。
三、廣州營商環境建設建議
、推動廣州市場多元化進程。對于廣州出口市場相對集中的發展態勢,應加快推進廣州外貿市場多元化進程,打造大灣區商貿集散中心,形成“一帶一路”及其他商品貿易集散中心,加強廣州商貿中心的建設,引入國際投資,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新興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以此來提升外貿商品質量,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于低端產品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盡快轉型,對接目標市場需求,構建線上信息平臺,打造各類豐富、層次鮮明的出口商品體系,在原有傳統市場基礎上,開拓新的發展機遇,尤其加大與澳門的貿易合作,提高貿易增速。
2、建設大灣區貿易服務輻射中心。建設大灣區對外貿易服務集散中心,加強展會及項目的國際認證,提高廣州服務貿易質量與商貿運作效率,發揮展會管理服務水平,發展特色經濟優勢。同時,補齊短板,依靠傳統的銀行業帶動科技成果創新,吸收和借鑒國際金融城市成功經驗,提升金融體系與外貿融合度,推廣南沙自貿試驗區粵港貿易金融便利化成果,加大貿易人才資源集聚力度,建立“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四方合作人才培養機制。
3、應對特殊時期促進外貿發展。首先,要及時提供免責援助,特殊時期之下,很多外貿企業無法履行貿易合同,政府應制定相關商事法律服務,允許企業力、理不可抗力相關證明,過程涉及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出具證明的事項,應減少流程、及時出具,幫助企業盡快完成過度、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其次,支持重點企業、重點商品、重點項目和重點基地發展,多渠道開拓國際貿易市場,尤其是開拓新興市場,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線上展銷、鞏固傳統市場、打造國際營銷網絡,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再次,開發相關平臺服務功能,建立統一開放的信息服務平臺,推進境外經濟合作,加大招商引資,為企業提供免費信息查詢服務,開展保稅物流平臺,加大對各類平臺的指導,發勞平臺外貿潛力。在此基礎上,加快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建設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加快與企業間的高效溝通,聽取企業訴求,幫助解決困難,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總體來說,利用“互聯網+”渠道,消除政企信息不對稱障礙,加大信息透明度,建設營商環境所需的良好的政策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維濤,嚴偉濤,莊尚文.進口貿易自由化、企業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J].世界經濟研究,2018(8):62-73,136.
[2]楊亞平,李騰騰.東道國營商環境如何影響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選址[J].產經評論,2018(3):129-147.
[3]楊嬌輝,王偉,譚娜.破解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的“制度風險偏好笑謎[J].世界經濟,2616,39(11):3-27.
作者簡介:于穎,女,碩士,副教授,廣東白云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