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孕育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吸收中外優秀文化養分所創造出的先進文化,而作為時代的產物和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革命博物館在傳承紅色文化、整合紅色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為例,談談如何關于革命博物館整合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博物館;紅色文化資源;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紅色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和凝練表達。紅色文化資源囊括了文化、藝術、政治等方面多重屬性,既包含革命精神、理論綱要、政治思想等非物質文化資源,也包含革命根據地、革命博物館、文物文獻等物質文化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紅色文化資源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踐中注重整合與利用,不僅能夠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實現激勵人民前進、加強民族凝聚力的社會效益。
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而作為博物館的一條分支,革命博物館不僅具有博物館的一般功能,還承載著革命歷史,發揮著整合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黨風廉政教育建設的重要作用。1985年我國文化部頒布《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指出各類革命紀念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紀念館的工作包括了調查征集、保護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個方面,明確表示要對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大別山區擁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就坐落在大別山區的梅山鎮紅軍村,占地8300余平方米,建成于1983年,開放于1984年,依傍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金寨縣紅軍廣場、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博物館具體分為五個部分:序廳、革命歷史陳列館、開國將軍廳、省部級領導展區、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和洪學智將軍紀念館。館內陳列多突出地方特色,以實物為主,不乏精品如序廳劉伯承、鄧小平、洪學智等革命家的親筆題詞、《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大型浮雕,烈士陳列館各個時期犧牲的11000余名革命烈士名錄,洪學智將軍紀念館展示的我軍唯一一位兩次被授上將的開國將軍洪學智的事跡、物品和按原樣復原的革命文物等。但是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皖西邊陲,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進行整合利用,如何將革命博物館的管理與開發結合起來,從而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筆者在做了相關文獻研究和實地考察后,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準確定位自身優劣
對自身進行全方位精準的定位,是任何管理運營得以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只有清楚自身優劣所在,揚長避短、因勢導利,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探討更深層次的發展。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所有的定位因素中,最為明顯的是其在大別山腹地革命老區的處境,老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文化觀念相對于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其“紅色資源”相比于井岡山、上海紅船等也較為匱乏,歷史地位相對而言沒那么高,這是必須承認的歷史條件上的不足。因而樹立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自身的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將“劉鄧大軍挺進的大別山根據地、青山綠水美麗鄉鎮、生態農業基地”作為金寨縣的標簽和形象,再立足于這些形象之上作出一些針對性的發展規劃,館藏陳列以突出自身特點,提升品味。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要以國家的紅色旅游發展綱要為方法論,明確定位、走入群眾。
二、融合區域發展特色
近年來,金寨縣充分利用其良好的生態環境,走上了一條紅色與綠色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包含著紅色文化、鄉土情懷、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旅游基地初見成效,將紅色資源作為重點,結合區域特色的環境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歷,更多企業投資經營,提升金寨縣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從而從整體上帶動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的發展。具體說來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訴說革命故事,激發游客共情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關于“金寨縣”的由來卻鮮有人耳聞,其前身是國民黨設置的立煌縣,1947年秋劉鄧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挺進大別山,于9月解放皖西重鎮金家寨,后經劉伯承、鄧小平審定,將“立煌”改名為“金寨”。而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題材,通過對革命時期歷史文物或其復制品的陳列,可以讓人們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所帶來的厚重感,增強對于燦爛文化的認同感,讓革命文物有史可講、有據可依,樹立精品意識以達到吸引游客、傳播文化的目的。在訴說革命故事的形式上,可配以生動的解說,增強人們的代入感,在當今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亦可以運用新媒體加強宣傳效果,制作電子宣傳卡片等增強陳列館藏的生動性,與此同時,也應撰寫好展品大綱,設計好展品形式、布置好展廳布局,深化研究、結合革命故事和時代精神,推陳出新。
(二)加強游客體驗,歷史融入生活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休閑式的旅游成為了一種流行的消費方式。消費者對于自身“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參與環節是激發興趣的重要手段,金寨縣可以開發如吊鍋伙食烹飪課程,動手制作當地特色美食,金秋時節開發桂花糕制作課程,在增強游客體驗和參與感的同時,感受源自于大別山區的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所帶來的精神感動與心靈啟迪,讓歷史與當地特色結合,融入生活的過程中達到傳播文化,帶動發展的目的。
三、積極開發文創產品
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具有歷史性與時代性,文化根基性與創新性,具有實用價值和生活氣息,可以實現社會效益的產品。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主要有書籍、珍藏冊、紀念幣、水杯、胸章、漫畫,以革命故事情節、偉人形象為藍本設計和呈現,品種較少,知名度不高。關于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有如下建議:
一是要堅定紅色文化大方向,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一原則。紅色文化承載著歷史記憶,代表著革命先烈的光輝歲月,在進行革命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時,要保持對歷史的尊重,不可褻玩紅色文物、紅色事件,在還原歷史的前提下,懷抱敬畏之心對產品進行加工和潤色,不可僅追求經濟效益、嘩眾取寵。
二是要挖掘館藏文化,迎合大眾需求。革命博物館文創產品要還原歷史,也要貼近生活,在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時,要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從館藏文物里挖掘優秀文化,創作出紅色文化專屬的、實用性與美觀性兼具文創產品,并可在產品中附上生動的“說明書”,闡述歷史背景,故事介紹等,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兼顧精神需求。
革命博物館在整合利用紅色資源的過程中,要明確自身優劣,同時結合當地實際,走自己的路,只有與時俱進、牢記使命,才能不斷發展、實現價值。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R].1985-01-09.
[2] 宋愛珍.基于文化自信下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與保護利用——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4):197-199.
[3] 李華偉.論革命歷史類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中發展紅色旅游的策略——以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4):221-222.
[4] 陳琳.紅色文化的文創產品研究——以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中國地名,2020(01):51-52.
作者簡介:鄂天航(1995-),男,漢族,安徽省金寨縣人,碩士,浙江財經大學,專業:藝術品市場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