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素雯 鄧晨霞
【摘 要】舞劇《流浪者之歌》,是云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編創的。該作品使用非常多生活中常用物品作為舞蹈道具,例如稻米、樹枝、樹干、鈴鐺等。道具的運用頗有特點。本文選取了舞劇中“樹祭舞”舞段為研究對象,對舞段中所使用的舞蹈道具進行探討,從道具的原生性、空間性、意象性三個方面,深入分析道具在作品中運用的特點,并思考舞蹈背后的意蘊世界和文化精神。
【關鍵詞】《流浪者之歌》;道具;樹祭舞;林懷民;云門舞集
中圖分類號:J7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105-02
一、《流浪者之歌》“樹祭舞”舞段的概述
舞劇《流浪者之歌》出自臺灣著名舞團云門舞集,是一部現代舞經典之作,被稱之為云門舞集中最安靜的舞蹈。作品刻畫了求道者對自我的救贖和對內心平靜的追求。編創者林懷民也是云門舞集的創辦者。他是著名的舞蹈家、編舞家、作家,其藝術作品包含了人文、宗教、歷史等多方面內容,通過運用肢體語言表現人性、欲望,通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創作了諸多優秀舞蹈作品,例如《行草》、《九歌》、《流浪者之歌》等。
《流浪者之歌》的創作靈感是林懷民在印度旅游途中所獲得的,在旅途中林懷民的內心感到從未有過的安靜與喜悅。懷著這種前所未有的平靜之心,他從印度趕回臺灣,創作了這一“關于求道者對于內心平靜的追尋和苦修”的舞蹈作品。
莊點在《談<流浪者之歌>中的禪意》一文中將整個舞劇共分為十章,分別是“禱告I、圣河、禱告II、跋涉I、樹祭、禱告III、跋涉II、火祭、禱告IV、終結或起始”。本文研究的“樹祭舞”舞段是舞劇的第五章,“樹祭舞”舞段通過舞者無聲的肢體動作和樹枝這類原生性的道具表達出求道者身心合一的忘我境地,也表達了求道者對生命與希望的一種渴望。“樹祭舞”舞段在整個作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樹祭舞”舞段中道具運用的特點
(一)“本真自然”的原生性特點
原生態道具,是指沒有被特殊雕琢過的原生性的道具。舞劇《流浪者之歌》給人帶來的感覺正是這種原生性的“本真自然”,從舞者們的衣著再到道具的選擇,都可以看出來它的原生性。舞者們的穿著非常簡單,像原始人一樣上身赤裸,只遮擋下體,這種著裝雖然有些“單薄”,但絲毫不會限制人體的表達,使觀眾們首先在感觀上就感受到一定的“原生性”。此外,道具的選用也是非常原生態的,例如樹枝、樹干的選擇,這些道具本身就是生態環境中所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原生性,讓人感受到舞蹈帶來的“淳樸”。
“樹祭舞”舞段的原生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對舞蹈藝術形象的準確表達。林懷民先生曾在采訪中談到“樹祭舞”舞段中的道具“樹枝”,他說是表演前專門從云門后山上砍下來的。采用樹枝、樹干等富有生命力的原生性道具,表現了求道者對生命的崇拜與渴望。其次,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魅力,拉近與觀賞者的距離。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當它們被拿上舞臺,會增加親切感,從而拉近作品與觀賞者的距離。所以樹枝、樹干這類貼近生活的道具,使作品在表演效果上更具有張力,容易與觀賞者產生共鳴。
道具在一定程度上受舞者操控,但是也延伸了舞蹈動作的表現力。林懷民選用粗布麻衫、樹干、稻米等最為“淳樸”的道具,在渲染舞劇主題的同時,也表現出求道者們對于求道的虔誠。人出生之初本就是“無”,舞者們使用粗布麻衫遮擋下體,就如同初生的人類單純、美好,這是人類的原生性。而舞劇的主題是求道,何謂“道”,“道”是一切的本源,而“原生”是人的本源。在被世俗影響之后,人們更想要返璞歸真,通過“求道”來達到人們所追求的“原生”。樹的產生已有億年之久,林懷民選擇這種具有古老歷史的原生態的“樹”作為舞劇的主要道具,所要表達的含義就是想讓大家在這個繁華、浮躁的世界中注意到生命的本真,去掉所有復雜的內容,回歸到自然中去感受內心的寧靜。
(二)“虛實結合”的空間性特點
空間的形態有兩種體現方式,一種是真實空間,是觀眾可以直觀看到和直觀感受到的真實存在的空間;另一種是虛擬空間,是通過現場傳達的氛圍與觀眾的情感產生聯系后形成的意識的、虛擬的空間。舞蹈作品中除了真實空間外,虛擬空間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樹祭舞”舞段中,林懷民通過道具空間的虛實結合,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象傳遞給觀賞者,通過觀賞者的內化形成了一個新的意象。
在舞段開始的時候,有一名男舞者拿著曬谷耙子推著稻米,曬谷耙子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勞動道具,突出了道具的真實空間。同時通過舞者堅定踏實的步伐,以及舞者的腳、曬谷耙子與地面三角構圖的穩定性,營造一種虛擬空間,體現出求道路上求道者堅定不移的求道精神。舞段最后一部分,女舞者手拿樹枝握在胸口集中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低空間的小圈,男舞者手托著樹干用沉重的步伐在女舞者之外又圍成一個大圈,把樹干從低空間變化到中空間再變化到高空間。樹干從橫向變化到縱向,像牢籠一樣把拿著象征希望、生命的樹枝的女舞者囚禁在圈內;女求道者掙脫牢籠后,將帶有希望的樹枝從低到高地舉起,讓人感受到希望的升起,表現了求道者對于生命和希望的渴求。
樹干圍成圈,樹枝在圈內,這是一個大家可以直接感受到和看到的真實空間。看到樹干像牢籠一樣,將充滿希望和生命的樹枝囚禁起來,是我們通過將直觀感受到的現場氛圍與自身情感進行聯系后形成的虛擬空間。從此處可以看出,通過道具的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結合,不僅將道具的真實性與虛擬性融合在了一起,更是將編創者與觀眾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舞者和道具作為觀眾和編創者情感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引導觀眾感知編創者的思想情感,體會作品的內涵意義,進行美的欣賞。
三、“緣物傳情”的意象性特點
“意象”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中,其中說到“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不過,此中的“意象”是卦象的意思。此后明朝何景明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中也有提到“乾坤之卦,體天地之撰,意象盡矣”,此時,“意象”一詞開始運用到詩書方面。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到了“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處的“意象”所表現的是審美欣賞的意象。從中可以看出,“意象”一詞原本是記錄萬物規律的卦象,經過不斷補充與發展,演變成如今具體可感受的“物象”。
舞段中,舞者們拿著綠色的樹枝,綠色似乎是“沙漠中的水源”,表示希望。舞者們不停地用綠枝“鞭撻”著自己,表示對自我的反省與思考。到了舞段的后半部分,女舞者們手持樹干,樹干頂端綁上了鈴鐺,干枯的樹干代表了生命的干枯、了無生趣,但是樹干上的鈴鐺,隨著舞者在舞臺上的舞蹈發出清脆的響聲,或許是人們對于希望的渴望,對于神的呼喚。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樹祭舞”舞段之前的舞段中,樹干上的鈴鐺比較少,不是每一截樹枝上都有,到了“樹祭舞”舞段這一部分,每根樹干上都掛著鈴鐺,仿佛代表著求道者對于希望、對于神的呼喚愈加強烈。
舞段運用了“綠色的樹枝”、“干枯的樹干”以及“樹干上的鈴鐺”等道具,讓人感受到求道者對于自我的反思、對于生命的渴望、對于希望的渴求等情感。人們想要在“絕境”中尋找“希望”、尋找“曙光”。若不是選擇這種生活中最樸實的道具,就不能夠如此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人們對于求道的虔誠。此外,樹木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且生命年限較長,是由“天地精華”所供養的,使用樹枝、樹干作為舞段的主要道具,貼合了舞劇“求道”的主題。求道追求的就是原生、古樸,追求心靈上的“洗滌”,得道的人是懷有一顆慈悲之心的,對于世間萬物都有愛,樹正好就是這樣一種“道”。
四、總結
林懷民創作《流浪者之歌》的初心就是想人們能夠追尋內心平靜。道具的原生性,使人們能夠拋開世俗的浮躁,回歸自然的寧靜;道具空間的虛實結合營造豐富多彩的舞蹈意境;道具的意象性引發人們對自己的反思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樹祭舞”舞段中道具的原生性、空間性、意象性等特點突出了道具在舞段中的意義,表現出舞蹈作品的內容,凸顯了舞劇求道、苦修的主題,使整部舞劇作品在表演效果上更富有感染力。
舞段中有黃金稻米、樹枝、樹干、曬谷耙子、鈴鐺等舞蹈道具。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道具提煉到舞蹈中來,不僅拉近了與觀賞者的距離,產生情感共鳴,也使觀賞者關注到生命的本源,引導觀賞者去掉浮躁、復雜的內容,感受內心的寧靜自然,追尋人類的“原生”。
樹枝、樹干是“樹祭舞”舞段的核心道具,既具有“真實性”又具有“象征性”,道具作為“物”是真實存在的,在作品中,“物”又不僅僅只是“物”,林懷民將情感賦予在了這個“物”中,使這個“物”具有象征意義,通過“物”來表達“情”,通過“情”與觀賞者產生共鳴,領悟作品的真諦,領悟生命的真諦。觀賞者將從道具、舞者、舞臺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進行融合,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意象世界。
該舞蹈作品將對現實生活的描述,逐漸升華為對于信仰的追求。通過利用道具的不同特點展現出作品所涵蓋的神韻和所要表現的審美空間,構建出具有深刻意境的舞蹈作品。該舞蹈作品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定層面的現實生活主題,從情感上喚起了觀眾們內心的共鳴,使人們產生一種歷史責任感。面對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沖擊,我們應該堅守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文化基礎,不被世俗潮流所影響。合理、充分地運用道具,將其融入到舞蹈的表演中,最終才能形成風格各異但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舞蹈藝術。
參考文獻:
[1]李洪墨,胡博.淺析現代舞<流浪者之歌>的表現內容與藝術特征[J].戲劇之家,2015,(21):121.
[2]莊點.談<流浪者之歌>中的禪意[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81-82.
[3]劉悅鈞.現代舞編創中道具舞蹈語言的藝術表達[J].黃河之聲,2015,(14):106-107.
[4]段曉娟.緣物寄情 托物取喻——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J].藝海,2011,(04):92-93.
[5]張洪偉.舞蹈道具在舞蹈創作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5,(11):143.
[6]崔英美.淺談道具在舞蹈中的使用[J].南方論刊,2010,(09):96-97.
[7]吳蘭.林懷民舞蹈創作的藝術特點[D].湖南師范大學,2014.
[8]張惟.林懷民意象類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