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 ?要:科學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提問。一個巧妙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如何提高課堂提問技巧及其運用進行了探討分析,旨在為教師的科學教學提供方法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意識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它更注重探究過程。《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1]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理論專家和教育工作者則把“探究”(亦稱發現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要求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2]。由此可見,“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同。科學課的教學強調的已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形成科學探究意識。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除了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驗的能力,有方向性、目的性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創設生動情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注意一味灌輸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在聽課過程可能產生的疑問、好奇,從而扼殺了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一些發言的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一個探究意識強的班級,往往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也要強。而一個探究意識薄弱的班級,課堂上往往是死氣沉沉的,提問的意識也相對較差。所以,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關鍵要素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和繼續探究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我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會經常開展實驗,利用多媒體、掛圖、實物等多種直觀教具,創設具體形象的認知情境,并結合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學習背景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誘發探究意識,激活探究思維。
如在《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中,在新課伊始,我出示兩杯無色透明的液體,分別是氫氧化鈉溶液和酚酞溶液,對學生說:“同學們,這是兩杯無色透明的液體,那么老師把這2杯液體混合后,你們認為是什么顏色呢?”生:“還是無色。”于是我把2杯液體混合后,由于酚酞遇堿變成了紅色。學生看到這個現象都感到很好奇。然后我繼續實驗:“那你們相不相信老師再往里面加一種無色的溶液,只要一點就可以讓它變回原來的顏色?”學生紛紛搖頭表示不相信。于是我把一杯碳酸氫鈉溶液加進少許以后中和了氫氧化鈉,紅色很快消失。學生對這個現象更加感到驚奇,紛紛提出了想探索的問題。如:為什么2杯無色的液體加到一起變成了紅色?為什么后來又變回了無色?這些液體是什么?學生探究欲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學生真想馬上就得到問題的答案,從上課的開始就投入積極思維的狀態。逼真、生動、形象、有趣,學生會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境中主動進入思維狀態。這種通過采用興趣小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充滿疑惑,并渴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產生問題的同時,學生探究意識也在一點一滴增強。
二、加強實驗探究,從探究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探究欲望,遇到不懂之處或者感興趣的問題,都會有一種自己去動手做一做的想法。但是如果科學課堂上只是一味的講授知識或者通過演示實驗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教師一個人參與實驗學生在旁旁觀,那么長此以往,學生探究的欲望會逐漸被減弱,探究意識也會變得淡薄。所以,在科學課上,如果有條件要盡可能的給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不僅可以鍛煉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又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并感受探究學習帶來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如《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的實驗,我把學生分為3個小組,一組學生用糖調制一杯糖水觀察,并在實驗過程中記錄當加入多少克糖時可以改變馬鈴薯的沉浮;一組學生采用鹽進行上述實驗;另外一組學生用味精進行實驗。經過實驗,請3個小組分別匯報實驗結果,學生發現用鹽、糖、味精分別調制的3種溶液都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但不是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質就可以,而是要加入一定數量的材料才可以使馬鈴薯上浮。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結論: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但只有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只有加強實驗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學中玩,玩中學,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開始,也是關鍵之處。
三、改進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采用班級授課制進行教學。雖然這種授課方式可以大規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位教師的教學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是由于班級學生人數多,教師不能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改進教學方式,在采用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可以結合討論法、實驗法、啟發法等教學方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學生的想像力,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切實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教學中除了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更要在課堂中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積極進行探究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
[2] 胡孝援.小學科學課應體現探究式的教學觀[J].科教文匯,2010,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