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尊培
摘 要:鄉村振興的實施需要精準扶貧夯實基礎,當前我國的精準脫貧工作勝利在即,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作為發展難度較大的芷江,我們必須確保今年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經過幾年的努力,芷江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還存一定的困難和問題,本文就通過分析芷江精準扶貧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地措施,旨在能為芷江的鄉村振興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精準脫貧;貧困人口;芷江縣
習近平總書在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芷江是全國少數民族縣,2011年被列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832個貧困縣之一。“悠悠萬事,脫貧為大”,自全面實施精準扶貧以來,芷江采取有力措施,創出一條精準脫貧的路子。
一、芷江精準脫貧的現狀
芷江共有貧困村84個,有貧困人口15535戶51164人,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在南片的碧涌鎮、梨溪口鄉、冷水溪鄉和北片的牛牯坪鄉、大樹坳鄉、三道坑鎮等鄉鎮貧困人口相對比較集中。2014年以來,按照中央、省、市的統一部署,芷江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采取有力措施,2018年芷江縣通過全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8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規模大幅減少,截至目前,累計實現14873戶4996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交通出行更便捷,實現村村路硬化、組組路通達、省級規劃25戶100人以上自然村院落通暢。住房飲水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任務如期完成,飲水實現全覆蓋。用電保障更有力,先后實施三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用電負荷適應生產生活需求。網絡通信更順暢,全縣206個村4G覆蓋率和光纖通達率達到100%,群眾生產生活步入信息時代。上學就醫更方便,100%的農戶所在自然村上小學便利,各村都有衛生室看病就醫非常方便。便民服務更高效,建成農村綜合服務平臺206個,便民服務于一體的服務平臺功能日益發揮。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芷江精準脫貧的主要問題
1、農村貧困問題仍然較突出。未脫貧人口扶持難度更大,這些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極具艱巨性,他們的貧困程度很深,是生產生存條件惡劣或是喪失勞動力的老弱病殘等,是真正難啃的“硬骨頭”,扶持的成本和難度更大。鞏固脫貧的成果任務繁重,有很大一部分脫貧人口具有較高的脆弱性,這部分人的脫貧標準很低,可能是剛達到“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只是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很容易出現返貧。
2、農村自我發展的內力不足。很大一部分貧困群眾觀念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平均主義和“等靠要”思想在農村難以消除,扶貧成懶漢心理的借口,對脫貧奔小康信心嚴重不足。基層的自治能力不強,個別村黨支部班子軟弱渙散,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年齡老化、文化水平低,群眾的集體意識降低,導致一些需要集中推動的工作障礙重重。勞動力素質明顯偏低,有勞力的都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他們不僅勞動力素質明顯偏低,而且幾乎沒有什么勞力。
3、產業發展難扶貧資金缺口大。芷江是個邊遠地區,基礎較差,貧困戶到戶產業發展單一且規模小、特色少,增收不明顯,發展產業較為困難,農村產業發展程度很低,當前難以推行標準化建園、無公害綠色標準化生產,提高抗風險能力。經濟組織帶動能力不強,新的合作經濟組織發育遲緩且存在大量的“空殼”現象,沒有真正的發揮作用。扶貧資金缺口仍然較大,僅靠縣級財力很難以保障。
三、芷江精準脫貧的對策建議
1、鞏固好脫貧成果,防止出現返貧。實現脫貧是攻堅戰,鞏固脫貧是持久戰。芷江雖然如期實現脫貧摘帽,但有些貧困戶還存在著返貧的風險,必須鞏固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在扶貧路上不能“讓一個群眾掉隊”,堅決防止出現返貧。對因經濟發展的,應注重防范產業發展中的自然、資金、市場風險,解決單一化問題,增強可替代性。對因突發災害的,優先支持務工就業,并及時落實好兜底保障政策。對因自身動力的,要注重扶好“志”與“智”,挖掘他們的內生動力。另外,對于今年剩余脫貧人口,由于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較高,更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確保他們能如期脫貧。
2、激發好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后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扶貧就得要改變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弘揚自強不息的精神,鼓勵廣大貧困農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引導群眾振奮精神,增強自我發展的信心與決心,不畏艱險。調動貧困群眾的能動性,發揮脫貧致富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扶貧開發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力量源泉,要讓他們參與到里面來,共享其扶貧的成果。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要讓老百姓自己有擺脫貧困的能力,要變“輸血”為“造血”,把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貫穿于精準扶貧的全過程。
3、發展好特色產業,促進脫貧增收。產業扶貧是解決穩定脫貧增收的長遠性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目前芷江柑桔、高山葡萄、桃子、香菇、烤煙、優質稻等產業已初顯效,但規模還未壯大,產業效應還未充分顯現。狀大傳統農產品業,芷江鴨是我縣的品牌,要依托芷江民豐公司,大力扶持貧困戶養殖芷江鴨,但還沒有形成品牌效應。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黑木耳、羊肚菌、雷竹筍、野生甜茶等產業已經受到群眾認可,但還沒有形成影響力。抓好產業基地建設和引進企業,建立農業產業基地并強化龍頭企業,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加大小額信貸扶持力度,撬動產業健康發展。
4、加強好村級組織,黨建引領脫貧。在抓選配、建機制上下功夫,以加強村級班子建設為重點,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探索村黨支部書記選任制度,納入公務員管理序列,讓支部書記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基層農村建設中去。配強班子并強化村干部教育培訓,確保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建立健全村干部培訓的長效機制,提高村干部為民服務辦事的能力。建立長效的村干部考評激勵機制,提高他們的待遇,選撥一定數量的村干部進入國家機關工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培養,做到后繼有人,不脫節,不斷代。
5、探索好全域旅游,提高收入水平。旅游可以帶動酒店等服務業,就近解決許多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相關農產品銷售和價格的提升。芷江旅游資源豐富,具備全域旅游條件,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飛虎隊紀念館、龍津風雨橋、三道坑自然保護區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文化底蘊深厚,侗、漢、苗、土家等25個民族和諧生息,更因中國抗戰勝利在此接受日本投降而蜚聲中外。同時,交通便捷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
參考文獻
[1] 陶波.鄉村振興背景下對精準扶貧中穩定脫貧的思考[J];中國林業經濟;2019.01期
[2] 2018年、2019年芷江縣脫貧攻堅工作總結[J];芷江侗族自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