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起
摘 要:要想使再分配表現出明顯的國家特色,關鍵是以國家發展情況為依據,我國面臨問題,主要是缺少對內需進行拉動的持續動力。文章以雙循環概念的提出為背景,在簡單介紹再分配領域現狀的基礎上,圍繞如何使再分配力度得到加大展開了討論,內容涉及明確需求因素所發揮作用等方面,希望能夠給其他人以幫助或啟發。
關鍵詞:再分配;拉動內需;加大力度
前 言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雙循環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目前,我國應擴大消費卻不具備相應能力的人群規模仍極為巨大,如何賦予這部分人理想的消費能力,成為確保內需得提高的關鍵,要想達成該目標,最應當引起重視的部分,便是對再分配力度進行加大,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再分配領域現狀概述
雙循環被提出的背景,主要可被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虐;其二,經濟一體化趨勢愈發明朗;其三,人口老齡化問題持續發展;其四,世界人口總量與峰值差距不斷縮小。由此可見,如何花費較短時間,確保高速增長向優質發展進行轉變,將成為業界人士重點關注的問題。當下,實現優質發展所依托要素均未達到理想狀態,這也表明作為指導原則而存在的雙循環,將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持續影響。
結合中央文件所表述內容可知,雙循環所強調核心內容,便是將國內大循環作為軸心,為國際循環、國內循環提供相互促進所需動力。雖然我國擁有世界18%的人口,但在消費金額方面,我國僅占世界的12%,作為重要市場的效能尚未得到應有發揮,要想形成國際大循環,關鍵是確保現有人口的消費能力及水平,均可獲得最大程度的調動[1]。
另外,還要明確一點,經由潛在增長率所反應內容為供給側能力,要想使實際增長率和潛在增長率高度契合,需求側因素是尤其需要重視的部分。然而新冠肺炎給經濟增長所造成影響,不僅體現在需求側,同樣波及到了供給側,對供給側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關于供給側改革,傳統觀念片面的將其與去庫存、去杠桿和減少負債畫上等號,從全局的視角來看,供給側改革強調以供給側為立足點,通過優化生產要素所表現出供給能力的方式,最大程度縮小全要素生產、勞動力生產與理想狀態的差距,確保經濟增長率具備大幅提升的先決條件。
二、基于拉動內需的再分配策略
(一)明確需求因素所發揮作用
對遭遇巨大沖擊的國家而言,可給財政救助與刺激能力帶來直接影響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儲蓄率。由我國所表現出儲蓄能力可知,加大積極政策力度的設想,具有成為現實的條件,要想達成該目標,政府應從兩個方面出發,對現行政策加以調整,分別是:其一,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其二,對有救助需求的個體引起重視。
在十四五時期,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的三駕馬車,其整體結構必然會出現明顯變化。我國學者結合多方因素,做出如下預測:其一,消費需求所占比重將持續上升;其二,在短期內,外需回歸以前水平的可能性較小;其三,隨著增長速度的減慢,投資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激發的難度較大,回歸均值將是其發展的主要趨勢。由此可見,要想實現經濟增長,具有決定作用的因素為消費需求增長,日后所進行研究的側重點,將集中在“如何確保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方面。
(二)確定拉動內需的全新思路
對內需進行拉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為再分配。西方國家對再分配的認知,主要集中在稅收、轉移支付兩方面,而我國所處發展階段決定了拉動內需的關鍵,除了上文提到的兩方面,還包括如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雖然將農民工納入提供公共服務的范疇,需要政府支付大量資金,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該群體的消費能力也將不同于往日,可以說,公共服務均等能夠確保低收入群體增加消費金額,這對我國內需的拉動有重要意義。
筆者結合現有研究及所得結論,對可使消費需求得到提升的策略進行了如下歸納:首先,確保收入增長速度始終與經濟增長速度相同;其次,根據實際情況,擬定可使收入分配得到改善的方案;最后,發達國家實踐所得經驗表明,由收入偏上國家轉變為高收入國家后,基尼系數將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收入國家往往會將再分配力度提升到全新高度,借助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確?;嵯禂档玫斤@著縮小,由此可見,要想使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由政府對再分配力度進行加大,具有重要意義[2]。
(三)實現內需與外需相互促進
在疫情防控成為常態的當下,從世界經濟的視角來看,我國所處地位并無明顯改變,而剛性需求的存在,決定了他國外需份額同樣不會出現大幅增減。當然,即便我國出口與世界貿易比值較為固定,疫情所帶來影響仍舊不容忽視,隨著經濟逐漸回暖,我國出口份額也朝著相對正常的水平靠攏,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均無法做到完全恢復。
現階段,我國所面臨環境較過去更加嚴峻,要想最大程度減小外部環境所帶來影響,對再分配力度進行加大很有必要。眾所周知,市場能夠發揮的分配功能有限,例如,雖然窮人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增加自身收入的工作,但僅憑市場機制,無法使窮人生活水平與富人持平。要想使收入分配更加科學且合理,其落腳點仍以再分配為主,對經濟增長速度極快的國家而言,單純從收入水平上看,自身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在整合多方因素后不難看出,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始終存在,在成為高收入國家后,其工作重心自然向解決收入差距傾斜,這一改變所帶來直接影響,便是再分配力度持續加大。
結 論
由上文所敘述內容可知,要想使雙循環設想成為現實,前提是對收入分配進行改善,而決定其改善效果的要素,便是再分配。由此可見,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做到公共服務均等、對義務教育年限進行延長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再分配力度被提升到全新高度,隨著內需得到拉動,社會也將步入發展的全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盧洪友,杜亦譞.中國財政再分配與減貧效應的數量測度[J].經濟研究,2019,54(02):4-20.
[2] 呂凱波,劉小兵.公眾收入再分配偏好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J].財政研究,2017(01):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