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胡少甫
摘 ?要:在疫情期間,隨著大部分學校將教學形式轉變為網絡上的在線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學習方法都亟待轉變。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分析了CANVAS學習管理系統平臺的在線交互功能;通過對CANVAS學習管理系統中的在線課程進行體驗,對目前在線教育中運用學習管理系統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最后探討了如何利用優化策略,促進學習管理系統在在線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幫助改善學生在線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在線教育;CANVAS;學習管理系統;教學互動
一、背景與簡介
COVID-19在給國內經濟造成影響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而在教育領域,各類學校均被迫將傳統的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由于當前國內教育系統對在線學習管理系統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的運用還不夠普及,大部分學校在疫情期間,只能倉促地選擇各類直播軟件開展在線教育。被廣泛采用的“釘釘”,其設計初衷也只是為了給企業提供便捷的商務溝通和協同工作。這些軟件既無法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也無法提供良好師生互動功能。專門針對在線教育開發的學習管理系統LMS,則對在線教育的呈現和感知有極大的促進作用[1]。在線教育中合理運用LMS,能夠大幅提升在線教育的教學效果。
CANVAS學習管理系統是由美國一家名為Instructure的教育機構,于2012年建立的LMS學習管理系統。它為用戶創造了一個基于云服務的綜合性軟件包來支持用戶學習。同Blackboard,Moodle[4],Desire2Learn等一樣,CANVAS學習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網絡課程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在CANVAS平臺上將一門課程中有用的資料轉到另一門注冊的課程中使用。與其他平臺相比,CANVAS學習系統最大的特點是界面簡潔,即使是第一次使用這個平臺,對科技掌握程度不高的用戶也可以輕松了解與掌握它所具備的各項功能。除此之外,CANVAS學習管理系統的另一個優勢是支持“學習工具的交互操作性”,即將社交軟件嵌入課程平臺內,供教師與學生交互使用。
二、CANVAS學習管理系統的特征
(一)按教學單元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
在學生以學生身份登錄學校CANVAS學習管理系統之后,可以看到左側的課程導航欄,在公告(Announcements)部分,可以看到教師發布的課程最新內容公告,了解自己本周應該完成的任務,在單元(Modules)部分可以看到自己需要自學的內容,單元模塊是課程的核心模塊,完成課程任務需要的閱讀的資料、小組討論、項目設計以及測驗都在這個模塊中。完成每個單元的學習任務之后,會在分數(Grades)模塊看到教師給予自己的單元分數以及反饋信息。
CANVAS在線課程的每個單元都會提供給學生多種多樣的資源,包括視頻、音頻、動畫等,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參與性,而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制作視頻動畫并上傳,以獲得分數。
教師在每個單元會要求學生完成一項討論任務,教師發布一個與單元內容相關的主題并提出問題供學生發散思考。每個學生都需要在回復中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并回復至少三位學生的評論給出自己的觀點,教師會依據學生回復的內容質量給予分數。
學生在每個單元必須完成教師設計的測驗,測驗不計次數與時間,同時也限制測試次數,直到完全理解內容并給出正確答案。教師會在給予學生分數的同時,給出文字反饋,提供給學生所設計的項目的優點與缺點建議,例如教師會讓一個小組根據單元內容設計從高中低三種等級的考題來讓另一個小組回答。
(二)CANVAS的互動教學功能
在CANVAS的在線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相互分離的。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與輔助者,學生自行制定學習步調,完成每個單元的任務。學生若有問題需要咨詢教師,一般是通過郵件的方式與老師聯系,同時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與教師交流,CANVAS 的互動功能總結如下:
1.公告(Announcements):公告模塊可以看到教師發布的課程最新內容的公告,此公告同時會發到學生與學校綁定的電子郵件中,方便學生及時查看。學生可以在教師發布的公告信息下方回復信息,與教師交流問題。
2.單元(Modules):單元部分是課程的核心部分,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會在這里分層級展示,包括課程所需要的閱讀的材料、測驗、小組討論、作業上交以及外部資源鏈接。
3.討論(Discussions):所有的課程討論主題都可以在討論模塊看到。
4.合作(Collaborations):合作部分是教師為學生分組之后學生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合作部分,CANVAS關聯了Goolge Docs,一個允許多人同時編輯同一文檔的網站,以及 Blog 等第三方的合作軟件供學生分組合作使用。
5.智能思考工具(Smarthinking Turoring):智能思考工具是將第三方工具關聯到CANVAS 課程中輔助學生學習,包括寫作中心幫助學生修改作業中的語法錯誤,以及預約線上輔導等。
6.Zoom:Zoom是一個視頻會議軟件。教師可以為整個課程或者某個學生設置視頻會議,學生只需點擊相關鏈接輸入用戶名就可以與教師進行視頻對話。Zoom 中還可以共享老師或者學生的屏幕以輔助教師與學生的交流。
7.聊天框(Chat):聊天框是出現在課程頁面右下角的方框。在這個方框內同時在線的參與課程的人員可以隨時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學習問題與心得。
8.收件箱(Inbox):收件箱是 CANVAS 內嵌的郵件系統。教師與學生可以在收件箱中接收與發送郵件進行交流。
三、利用優化策略改善CANVAS的在線教學效果
(一)建立網絡課堂的歸屬感
傳統的面對面課堂,學生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人,因此會自然地有一種歸屬感。在網絡課堂中,借助于網絡學習管理系統,雖然使得物理距離與空間消失,每個學生可以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從更多人的觀點中獲取信息促進自己的互動,增加了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但是學生面對的是電腦,顯示屏中顯示的是文字、圖片與視頻,會有一種距離感與陌生感。因此學生需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頻率,主動建立自己在網絡課程中的歸屬感。
例如學生對于網絡社交軟件熟悉程度較高,社交軟件可以增加信息交流的頻率與及時性,幫助學生更快地得到反饋信息,更接近面對面的課堂,如QQ、微博。因此除了可以使用社交軟件交流,還可以使用Google Docs在線共同編輯文檔,利用Zoom、Skype等視頻會議軟件在線語音或者視頻交流。如果有條件,學生之間也可以安排面對面的交流,進行茶話會促進彼此的了解。在閱讀文字資源與觀看圖片視頻的同時,進一步融入到網絡課堂的學習中去。
(二)借用交互學習概念模型
在促進生生互動的學習中,概念模型是一系列基于特定環境的合作學習的模型,在這種學習環境下,促進某種特定的合作學習方式[2]。互動概念模型的例子包括“共同學習”,“小組討論”以及“建設性的爭論”。概念模型常被用于以下幾種情況:
1.積極獨立: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彼此關聯,每個單獨的人都不能獲得成功,除非其他小組成員成功或者成員的活動使每個人受益。
2.促進性互動:個人鼓勵以及幫助其他同伴努力達到小組所設定的目標。
3.交互與小組技能:在小組合作里,同伴某種特定技能是必備的。不能與他人進行有效合作的小組成員不能完成小組合作任務。
4.小組反思:小組根據目前分工合作的進展情況決定采取什么行動獲取小組合作成功的最大化。
教師在設計網絡課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時,可以帶入這些已有的概念模型,將它們運用在自己所設計的網絡課程的生生交互中。上述幾種情況可以相互交叉使用,使小組成員的合作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使生生互動更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效果。
(三)網絡學習中責任下放
目前網絡學習管理系統中的任務設置與評價大都由教師進行。教師給學生設置相關問題,并對學生的回復及上交的作業與測試打分。雖然網絡平臺上提供了許多生生互評的功能,方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并未受到教師的重視。
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提問與評價的責任下放給學生,讓學生給學生設置問題并給予回答,教師也可以設置問題,回復學生所提的問題,給學生所提的問題打分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教師也可以開放測試與作業的互評功能,使學生為學生的主觀試題以及所提交的作業評分,在互評的過程中鞏固與加深自己所學的知識,并在瀏覽他人作品的同時對所學知識有新的認知。
在網絡學習管理系統中下放責任,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使用多元評價方式,充分運用網絡學習管理系統所提供的互動評價功能,豐富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加強對生生交互設計的反思
教師在網絡課程進行中與結束后,對自己在網絡課程中設計的生生互動進行反思,也是促進網絡課程中生生有效交互的因素之一[3]。目前教師很少會反思自己在網絡課程中的生生交互設計。盡管在線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認知,但是教師必須反思自己的交互設計,進一步促進學生會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對交互信息進行辨證性思考。
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反思,多瀏覽優秀案例以及樹立互動設計的反思觀念,找出自己的互動設計中的優勢與劣勢,教師可以對比學生的學習成績,設置期末調查問卷或是通過社交軟件與學生交流,獲取學生對自己的交互設計的反饋信息,閱讀有關文獻或者書籍,改善自己在網絡課程中的生生交互設計,使自己的互動設計更加完善。
四、結束語
CANVAS平臺能夠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提供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渠道。本文以CANVAS網絡學習平臺為例,介紹學習管理系統的互動教學功能,并分析如何利用CANVAS學習管理系統地開展在線教育,提出了若干優化策略以提升CANVAS的在線教學效果。筆者對CANVAS的功能介紹和提出的優化手段,能夠對在線課程設計人員和在線教育理論發展提供參考意見和幫助。
參考文獻:
[1]Ismail,A. O.,Mahmood,A. K.,& Abdelmaboud,A.(2018). Factors influenc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blended and traditional dom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C],13(02),170-187.
[2]李斌. 網絡環境下高等數學自主互動學習教學研究[J]. 當代職業教育,2011,(7):35-38.
[3]邢曉慶,張海濤,李俊杰,高泉,郭睿南,王建茜. 基于Moodle的在線互動網絡教學平臺設計[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89-92.
[4]張新宇. 基于互動理論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