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群
摘 要:自2020年5月28日我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對新中國史上首部《民法典》審議通過后,使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獲得了重大成果。其以人民為核心,重視對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并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公平的推進也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本文當中,則對民法典中的綠色原則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民法典;綠色原則;貫徹方法
前 言
《民法典》作為我國民事領域綜合性強且基礎性顯著的法律,其基于民事主體之上,對其各種事件以及權益保障、義務管理等涵蓋其中,涉及內容眾多,且對于我國社會生活規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今年我國審議通過《民法典》之后,其便已經被積極應用于各個角度與多個領域中。并且在《民法典》開篇便明確指出了其實施所遵循的綠色原則,加強民事主體在開展任何民事活動前均需要保障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為綠色原則的實施與應用提供巨大推動力。
1.綠色原則定義
綠色原則主要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的過程中,既遵循了綠色、節能、環保的理念,同時也積極響應了我國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與此同時,在《民法典》當中,綠色原則是其確立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自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的發展理念,并積極推行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發展理念。立足于我國持續增長的人口數量與資源、環境間所存在的矛盾基礎上,為達到人與自然和平相處而不斷地努力。
2.《民法典》中綠色原則的內容
在《民法典》中,綠色原則主要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具體如下所示:
其一,在《民法總則》第九條的規定當中,其明確指出了綠色原則便是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各類民事活動時,均需充分考慮到可能對環境、生態所產生的影響,在保障活動開展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民法典》當中,其還從整體上對民事活動開展時所需遵循的環保行為深化為每一位民事主體的義務,并在此基礎上貫徹落實綠色原則的實施與應用。
其二,在《民法典》中,其還針對不同的問題對綠色原則規定進行了分別規定。從特權編角度進行分析,規定民事主體無論在從事哪一種活動期間,均不可違反規定任意丟棄固體廢物,隨意排放污氣、污水等損害到自然環境與生態健康的物質。同時,加強對土地的保護,節約資源消耗,從根本上緩解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與資源間所存在的矛盾。同時,要求民事主體杜絕隨意浪費資源、影響自然環境與生態健康的行為出現。
其三,從侵權責任編角度進行分析,《民法典》中還對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了明確的懲處規定。除去對環境造成污染時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外,還規定存在生態破壞責任的行為也同樣需承擔法律懲處。除此之外,《民法典》中還將所有的條款條例內容進行了細化,針對不同行為與導致的影響明確了懲處的方法以及具體情況。基于之前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規定不明確的問題,《民法典》中立足于之前生態環境保護規定基礎上,加強了對環境共治的管理,為構建全面化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
3.五個“力度”把握民法典“綠色原則”的重要措施
3.1保障力度,提升生態制度創新的集合影響力
民法典中有關生態保護的表述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系統構筑了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健全了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為企業履行主體責任拓寬了新路徑,為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法治工具。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大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3.2基礎力度,提高生態文化共進的聯合推動力
民法典總則中對資源節約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度,且立足于民事主體各項活動開展的基礎上,對其行為進行了明確的管理與約束,在給予其活動開展自由的同時,需依法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現象的出現。與此同時,還要培育良好生態文化,形成生態意識、節約意識以及環境保護意識。《民法典》綠色原則的實施與應用,作為培育形成主體合力的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具有巨大的推動性作用。
3.3抓手力度,加大生態目標共享的融合獲得力
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與其生態保護義務緊密結合起來,重視推動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理念的實施。同時,《民法典》中還要做好對各省、市、縣、區、鄉、村民事主體管理行為的了解,推動和諧美麗城市、鄉村的構建。物權人在行使自己合法權利時,還需嚴格遵守污染中關于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方面義務的實施,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實現生態經濟目標共享。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進一步體現自然環境與民生發展齊頭并進的發展趨勢。
3.4關鍵力度,強化生態經濟共建的整合平衡力
生態環境保護的最終效果與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及發展方式間存在著直接性的聯系,并且在《民法典》法律規定當中,明確民事主體行為全面化符合對環境的保護及資源的節約,盡可能以極簡包裝、較少消耗來代替大量不必要的浪費,重視資源的回收與重復利用,加快生態文明體系的建設,展示出生態經濟共建的整合平衡力。
3.5底線力度,生態安全共治的綜合治理力
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生態安全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基礎上獲得重要保障,且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而在《民法典》當中,其明確了民事主體在出現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健康以及嚴重資源浪費情況時,需按照法律規定承擔懲處。進行生態安全共治,最大限度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以此加大了我國生態文明體系底線構建的力度,展示出生態安全共治的綜合治理力。民法典為民事活動規定了普遍限制,把生態安全共治納入常態化管理,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遵循依據。民法典規范大家的環保生態行為,是中國要在世界上做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長久富裕道路的決心和魄力的具體體現。除此之外,確保民法典有效貫徹實施,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全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更有著緊迫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法典》中綠色原則對推動環境改善與國家生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其還能夠利用自身鮮明的環保色彩來推動人民群眾對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踐行新時代背景下“綠色、節能、環保”理念的實施與推廣,以法推動治理,加強法治文明對生態文明的影響,推動綠色原則的大力發展,為實現自然與人類共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魏宏斌.綠色原則的裁判功能、適用要求及法律效果[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35(05):59-70.
[2] 唐玲玲.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價值目標及立法構建[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8,19(03):77-81.
[3] 呂忠梅課題組,呂忠梅,竺效,鞏固,劉長興,劉超.“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的貫徹論綱[J].中國法學,2018(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