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梅
摘 要:劍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西部具有代表性的高原湖泊濕地,不僅在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環境保護、調蓄防洪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一定要打好打贏劍湖保護治理攻堅戰,實現劍川山青水碧、空氣清新、環境秀美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劍湖濕地;生物多樣;保護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黨的十九大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全面部署。這為以劍湖保護治理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以劍湖保護治理統領劍川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劍川跨越發展,從而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劍湖現狀
劍湖是云南省28個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是劍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位于劍川縣城東南部,距縣城約3公里。當達到法定運行水位2188.1米時,湖面面積678公頃,蓄水量1680萬立方米。劍湖流域徑流面積9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59億立方米,分布有金華鎮和甸南鎮的32個行政村72972人,耕地32676畝。
劍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西部具有代表性的高原湖泊濕地,不僅在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環境保護、調蓄防洪等方面兜發揮著巨大作用。劍湖濕地物種豐富:海菜花、光唇裂腹魚、云南裂腹魚、后背鱸鯉等為云南特有,劍湖高原鰍是八十年代才發現的劍湖特有種。隨著近年來不斷加大劍湖濕地保護恢復力度,保護區完成退耕還濕1745畝、恢復濕地1440畝、擴大劍湖水面820畝。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棲息鳥類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至2018年監測到149種2萬多只。黑鸛、灰鶴、彩鹍、白尾海雕、白琵鷺、鉗嘴鸛、銅翅水雉等珍稀保護鳥類不斷被發現,2019年初紫水雞數量達1478只,占云南省總數2291只的65%,為全國最大的種群 。
二、劍湖流域現存的主要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為活動對劍湖的干擾也日益加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逐漸衰退,劍湖流域水環境污染程度不斷加重。開展劍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迫在眉睫,亟不可待。
(一)流域內城鎮及村落污水問題。劍湖上游城鎮、村莊密集,生產、生活污水導致入湖河流和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削弱湖泊水環境自凈能力。
(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流域內分布的耕地農用化肥在大雨或大水漫田灌溉時隨水匯入河流后進入湖中,加快水體的富營養化進程。
(三)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劍湖流域森林植被被破壞,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被大量帶入劍湖中,造成劍湖泥沙淤積嚴重和湖水變淺,加速了湖泊沼澤化和老齡化進程。
(四)湖濱帶生態系統退化問題。一是各種建筑環湖而建,生活生產垃圾隨雨水沖入湖濱帶,使保護區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生存空間萎縮。二是湖濱帶被大量開墾為農田或修建為魚塘,加速了湖濱沼澤地的干旱化和陸地化進程。
三、全力以赴打好打贏劍湖保護治理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事關全局、影響深遠、惠及子孫。劍川要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打好打贏劍湖保護治理攻堅戰,實現劍川山青水碧、空氣清新、環境秀美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抓管理,強機制,嚴格資源保護。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生態環境、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日常巡査和監管,完善綜合行政執法聯動機制。強化資源管理,開展劍湖流域黨建+湖長制“一圈一帶”示范創建,全面落實劍湖流域州縣鄉村組五級“湖長制”,不斷強化水質監測結果運用,持續完善社區共管體系,建立劍湖保護治理與科學發展長效機制,形成人人參與劍湖保護的生態文明建設合力,確保全縣上下一個音、一股勁、一盤棋。
(二)抓規劃,強思路,助推科學發展。一是抓實資源本底調查,挖掘劍湖特色資源,建立保護區本底資源數據庫,完成科學考察報告編制。科學合理調整總體規劃,對保護和發展更具前瞻性。二是編制《劍湖流域保護治理中長期規劃》,合理利用資源,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服務劍川綠色發展。三是抓住機遇,積極申報國家重要濕地,以政策破解保護治理資金不足難題。四是提升濕地保護水平,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強化監管,著力保護其原生狀態,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
(三)抓項目,強攻堅,狠抓生態治理。一是理清思想,逐步從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綜合治理轉變,從部門單一管理向職能部門密切協同治理轉變。二是抓實劍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PPP項目建設,通過實施底泥疏浚工程,啟動劍湖周邊“三退三還”約1萬畝,實施湖濱帶恢復,增加劍湖濕地面積和庫容;優化實施環湖截污治污項目,建設格渼江海菜花生態修復濕地,確保劍湖水質保持在II類狀態,有效保護和恢復劍湖水環境質量。三是積極推動永豐河綜合治理等一大批劍湖流域綜合治理中長期規劃項目的立項申報、資金爭取和建設工作,修復環湖湖濱生態帶,持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以綠色發展服務劍川跨越式發展。
(四)抓科研,強宣傳,構建共管模式。一是強化科研合作交流,建立科研合作機制,挖掘保護開發劍湖濕地海菜花、紫水雞和劍湖高原鰍等特色資源,共建劍湖濕地“花-鳥-魚”生態科研示范基地。二是突出廣大群眾在劍湖濕地保護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創新工作方法,拓寬宣傳渠道,實行共建共管,全面推動宣傳工作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營造全縣上下共同打好劍湖保護治理攻堅戰的良好氛圍。三是重點抓好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開展新聞宣傳報道、劍湖論壇、專題征文、攝影比賽、環湖馬拉松和“我愛劍湖,我在行動”環境整治等活動,充分發揮輿論引領和監督作用,更好地發現、宣傳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