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 要: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實施精準扶貧是必須而且要全面推動的一項工作,總結具有規律性和長期指導性的制度建設方面的經驗、反思進一步優化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剖析了浙江省仙居縣對口幫扶四川省旺蒼縣過程中存在的困惑性問題,系統總結了府際互動實踐經驗,并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對口幫扶的幾點建議,既可以為決策者提供資政參考,也可以為理論工作繼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仙居縣對口幫扶旺蒼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貧困治理是一項整體性和綜合性的工作,現實中空心村現象給精準識別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難度;長期以來形成的基層內生動力不足以及部分村民的參與意識不強阻礙了對口幫扶的有效開展;此外,駐村干部和村干部額主角錯位也是對口幫扶過程中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首先, 精準識別中缺少農戶參與。實施精準扶貧,首先要解決的是“扶誰”的問題。只有精準識別誰是貧困戶,才能了解致貧原因,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脫貧策略。但是在對口幫扶旺蒼縣時,由于缺少了農戶的參與,給精準識別工作開展帶來了難度。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客觀方面,旺蒼縣的許多貧困村,許多青年、中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沒有時間參與貧困調查,也不能提供個人的收入證明,給貧困戶的識別增加了難度;主觀方面,個別農戶為了謀取個人私利,企圖利用送禮品、走后門等形式,干擾貧困戶的篩選和識別工作。
其次,對口幫扶中缺乏多樣性。 走訪發現致貧原因有很大差異。理論上來說,要針對致貧原因,精準施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扶貧成效。但仙居縣對口幫扶旺蒼縣時,只能做到了解各貧困村的致貧原因,而沒有足夠的人力、時間,逐個了解每一家貧困戶。在制定幫扶計劃時,存在單一性、缺少針對性,成為限制精準幫扶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調研發現,在教育扶貧工作上,目前仙居縣每個學期會從本縣小學、中學的教師隊伍中,選拔一批對口支教的志愿者,滿足了旺蒼縣中、小學生教師匱乏的問題,但是對職業教育的幫扶力度較小。
最后,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足,脫貧攻堅主角錯位。調查發現,基層黨組織存在明顯的“高齡化”現象,個別村子的黨員干部隊伍中,50歲以上黨員占比過半,年富力強、敢闖敢干的年輕黨員匱乏。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很多黨員的思想也比較傳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有限。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強,沒有發揮好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的作用?,F實中,駐村干部干的很辛苦,而村干部卻有邊緣化的趨勢,這就會導致駐村干部走后返貧風險存在的可能性。
二、仙居縣對口幫扶旺蒼縣互動實踐經驗總結
仙居縣對口幫扶旺蒼縣在機制層面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重點解決了“人、機制、手段”的問題?!叭恕笔且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這是關鍵。在此基礎上推進的合作機制建設和創新扶貧手段又解決了“通道”問題和“實效問題”。實踐證明,“仙居路徑”是富有成效的,在仙居縣的幫助下,2019年旺蒼縣實現了國家級貧困縣摘帽。
(一)共建府際合作載體平臺,解決“人”的問題
1.利用黨校平臺解決“理念”上的扶貧。從2018開始,仙居縣與旺蒼縣每年聯合舉辦2次“扶貧協作”村書記班。兩個縣各抽調十余名村兩委成員,開展深入交流。將仙居縣各村的脫貧工作經驗,介紹給旺蒼縣的各村干部,增強在精準扶貧中的實戰能力。另外,還組建了培訓班,通過實地參觀、視頻講解等方式,讓旺蒼縣的學員樹立起“想干、敢干、能干”的脫貧工作理念。只有思想觀念放開了,才能夠立足本地的自然條件和實際情況,走出一條特色化的脫貧道路。
2.利用“第二書記”進行基層面的扶貧。 為了進一步提升對口幫扶成效,仙居縣主動提出了“一對一,結對子”的扶貧建議,從本縣已經脫貧的的村子中,選擇有豐富扶貧工作經驗村干部,組成了一支10人對口幫扶小組到旺蒼縣的10個貧困村擔任“第二書記”,配合各村的第一書記完成精準扶貧工作任務。從2018年開始,在“第二書記”們的幫助下,旺蒼縣的多個貧困村已經逐漸發展起了經濟作物種植、農產品深加工、農村淘寶銷售等產業,截止2019年末,已經有8個實現脫貧,另外2個貧困村的經濟狀況也有明顯好轉。
(二)共構扶貧互動合作機制,解決“通道”問題
1.利用“仙居—旺蒼扶貧協作黨政聯席會議”機制。仙居縣與旺蒼縣的決策層通過每年開展2次“扶貧協作黨政聯席會議”,由仙居縣的領導干部,將以往精準扶貧的相關經驗、取得成果等共享給旺蒼縣,對旺蒼縣的扶貧開發提供一個超前的參考和借鑒。聯席會議上,除了兩縣領導干部輪流發言、交流經驗外,也邀請了旺蒼縣的一些貧困村的干部進行旁聽。他們不僅可以學習成功的扶貧工作經驗,還能夠被仙居縣精準扶貧成果所感染,增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
2.建立各類各線對口扶貧的單聯機制。在“一對一”幫扶中,結合幫扶對象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采取了個性化的策略。針對因為信息閉塞、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貧困村,仙居縣的人社局與旺蒼縣簽訂了《勞務合作協議》。由旺蒼縣從各貧困村選拔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有志青年,到仙居縣參加就業培訓、技能學習,掌握科學養殖、茶葉種植、電商銷售等一系列知識、技能,實現了“造血式”扶貧。僅2019年,仙居縣幫助旺蒼縣培訓各類人才2400余名,他們成為了旺蒼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3.構建和完善雙方定期交流機制。要求仙居縣選派到旺蒼縣各村的“第二書記”,履行職責使命,強化擔當意識,堅持做到“3個1”:每周至少與所在村的第一書記進行1次交流,可以是面對面交流,也可以是微信交流。及時溝通精準扶貧工作進展。每天至少到村里視察1戶,通過與貧困戶的交流、談話,掌握貧困戶的基本需求,及時解決扶貧工作上的困難。每月至少開展1次匯報會。對本月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匯總、報告。通過總結、交流,積累經驗,也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借鑒,作出指導。
(三)創新精準扶貧方法手段,解決“實效”問題
1.成立“仙居—旺蒼扶貧協作電商聯盟”,實現線上互動。仙居縣致力于將“互聯網+”技術推廣和應用到旺蒼縣,并于2019年初搭建了“仙居-旺蒼扶貧協作電商聯盟”。在具體工作上,一是通過資金幫扶,健全貧困村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互聯網全覆蓋,讓農村電商的發展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二是通過技術幫扶,讓仙居縣的一些電商從業者,通過線上與旺蒼縣的電商從業者進行互動,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指導。自2019年6月份“仙居-旺蒼扶貧協作電商聯盟”正式投入運行以來,2019年下半年旺蒼縣各村農產品的銷售量,同比增加了30%,解決了貧困村農產品銷路問題。
2.推進產業扶貧,為旺蒼縣種下“致富種子”。調研發現旺蒼縣茶產業歷史悠久,而且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茶的質量較高。但是由于加工技術低,產業規模小,并未給旺蒼縣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為此,仙居縣提出了“完善茶產業鏈條、做高端茶品牌”的發展建議。旺蒼縣通過出臺政策吸引龍頭企業進駐農村,茶農只負責種植和打理,企業安排專人上門采收,茶葉從田間直接到工廠,解決了銷路問題。同時,通過深加工,提高茶葉質量,增加銷售利潤。除了茶葉外,仙居縣還組織農業、生物、地質等領域的專家,到旺蒼縣進行實地考察,在2018年啟動了楊梅扶貧計劃,預計可帶動當地貧困群眾372戶932人脫貧致富。作為產業扶貧的另一個項目,仙居三黃雞已在當地養殖1.5萬羽。
3.組織技能培訓,教授“能漁”的技術。在幫助旺蒼縣實現產業脫貧的過程中,人才與技術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除了從旺蒼縣各貧困村選派優秀農村青年到仙居縣參加專門的學習、培訓外,借鑒仙居縣的相關經驗,出臺了優秀人才下沉補貼和獎勵政策。旺蒼縣本地或外地,有用大專及以上學歷,或是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到旺蒼縣各村創業、就業的,發放從1000-5000元不等的補貼。僅2019年,就吸引各類人才700余人,累計發放補貼160萬。這些有技術、有知識的人才,在推動旺蒼縣各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中貢獻出了巨大力量。
三、優化對口幫扶工作還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隨著扶貧攻堅的深入推進,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復雜。突破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主要還是依靠機制和制度的完善,依靠務實持久的作為,來共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強化對口幫扶定位與管理,完善貧困農戶的參與機制。對口幫扶不僅可以提升扶貧工作成效,而有助于維護農村社會和諧。如何讓那些真正貧困的群眾享受國家的政策優惠和重點照顧,如何避免個別人利用裙帶關系擠占貧困戶名額,都是實施對口幫扶中必須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理清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的扶貧工作思路,把握好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做好排查摸底,全面摸排、逐個甄別、綜合對比,列出“真貧困”名單。利用村委宣傳欄等渠道,進行名單公示,接受村民提出的質疑,確保貧困戶的評選過程規范、透明,評選結果客觀、公正。第二條主線是完善農戶參與機制,既要鼓勵農戶參與,又要提供便捷渠道,增強農民的維權意識、監督意識。
(二)構建和完善多元協同的系統化機制。一是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扶貧的協同機制。仍然要堅持政府在扶貧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包括細化扶貧政策,吸引市場資本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在這一前提下,要通過招商引資,讓更多的企業進駐貧困縣、貧困村,通過拉動貧困戶進廠就業,用勞動換取回報,保證收入來源的穩定性;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升級,通過農副產品深加工,讓農戶、企業同時獲利。同時也要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進來,扶危濟困、督促公開,保證精準扶貧有序開展、穩步推進。二是建立“經濟扶貧”和“精神扶貧”相協調的機制。在“扶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扶志”和“扶智”。要讓貧困村的農民,有向美好生活奮斗的動力,產生徹底擺脫貧困的斗志,才能消除代際貧困,真正實現貧困一去不復返。
(三)建立教育與脫貧的連接點,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教育脫貧”有助于培養脫貧的內生動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大力倡導教育公平的背景下,重點照顧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問題,也成為對口幫扶工作的重要一環。地方政府要繼續增加教育資源投入,通過增加補貼力度,減輕適齡兒童入學的經濟負擔。對于貧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午餐補助,增加助學金額度,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頓而失學。著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更多技能應用型人才,在鄉村振興、產業扶貧中,讓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夠用自己的技術、能力,做一番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四)構建高質量制度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帶動作用。 根據以往扶貧工作經驗的積累,構建一套高質量的制度體系,以制度為參考,用制度來約束,有助于促進扶貧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在降低困難、減少阻力方面有積極的幫助。一是要繼續完善和貫徹落實責任清單制度,把對口幫扶各項工作的責任落實到人。為了讓責任人具有緊迫感,還應當制定階段性的扶貧計劃、脫貧指標,真正讓脫貧工作出實效、見成果。二是要引進群眾評議制度。對口幫扶的對象是貧困戶,貧困問題是否解決,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扶貧工作有哪些建議,他們最有發言權。誠心邀請被幫扶的對象,對幫扶工作進行評價。重視評議結果的利用,將群眾反映的問題,作為下一步整改的方向。三是實行考核激勵制度,基層黨組織在推動扶貧工作高質量開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梢詫⒎鲐毠ぷ鞒煽兣c基層黨員干部的考核掛鉤,以此激勵基層黨員干部強化責任意識、提高干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