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成熟的市場經濟中要素資源受供給與需求的引導自由流動,某一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程度體現為資源價格的高低。本文論證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與融資貴的對策。
【關鍵詞】市場經濟 中小企業 融資難
市場經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要素資源隨供給與需求而自由流動,某一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程度(稀缺度與需求度)體現為資源價格的高低。就金融資本而言,則體現為市場利率的高低。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
(一)市場經濟機制致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逐利性等特征,市場參與者一般遵守平等自愿、互惠互利、規避風險、遵守法紀的原則。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正常的社會現象。一是,隨著中小企業數量增加、對資金的需求增加,而金融資本屬于稀缺性資源,資金因稀缺而價格高。如,隨著營商環境的優化,創業型小微企業、發展成長中的中小企業都需要資金,而銀行的資金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必應。二是,銀行屬于經營貨幣的企業,靠發放貸款賺取利潤.為了安全、盈利,發放貸款有標準、有條件,而多數中小企業很難符合標準、滿足條件,有些中小企業即使有符合條件的擔保人或有效抵(質)押物,由于其抗風險能力弱、潛在風險高的原因,銀行也不愿意貸款給中小微型企業。三是,金融資本屬于稀缺性資源,物以稀為貴,融資貴與融資難相伴而生。資金價格貴既決定于銀行的資金成本,也決定于金融資本的“稀缺”和可能的風險損失。1、銀行的資金有成本,貸款收益要彌補資金成本并有結余。銀行若貸款給中小企業,只能選擇較高利率以彌補風險。所以中小企業貸款利率高、價格貴。2、資金價格高(融資貴)是相對的,不同的企業對于“融資貴”的標準不同。融資難與貴取決于貸款企業的利潤率,若一個企業的利潤率不高,即便銀行貸款的利率再低、資金再便宜,只要高于企業利潤率,也是“融資貴”。
(二)成熟的市場經濟中行政干預的作用有限或無效。市場經濟中資源要素依據市場需求、圍繞利潤、風險,借助價格機制自由流動。企業根據市場變化自行調節生產,資源要素供需對價格的反應也較為靈活。一般政府不過度干預,即使干預效果也不佳。銀行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在兼顧自身經營原則的同時,會積極響應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所以,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定向降準、成立中小銀行、銀行成立中小企業部,發展普惠金融,以及出臺政策鼓勵引導和要求中小企業貸款最低占比等等,效果并不明顯,不是政策執行力差、也不是銀行機構不服從指揮,這是金融資本的天性,是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各級政府領導遵守市場規律和銀行經營自主權的體現。政府只是有意識的鼓勵,通過提升營商環境、創造便利條件,引導銀行金融機構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二、尊重市場規律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中小企業融資難與貴是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標志。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相伴,中國如此,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基于金融資本的本性,銀行或者不支持、或者提高利率支持,很難做到有求必應、價格低廉。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提升營商環境質量。
(一)優化法治環境,堅守政府誠信。1、強化政策保障,提升居民的政策信心。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堅持政策穩定和可持續,確保《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落實到底、到位;堅持“實業興國”“科技強國”,讓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科技型企業經營者放心、安心。2、杜絕違約毀約。“不得以行政區劃調整、政府換屆、機構或者職能調整以及相關責任人更替為由,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遲延履行約定的義務”,切實將行政機關履行政策承諾、合同約定等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3、規范市場監管,避免執法“一刀切”。規范精簡相關檢查、評估行為,讓企業專注抓生產經營。
(二)優化融資環境,實行銀行業經營的“放管服”改革。目前我國的銀行貸款要遵守《商業銀行法》、《物權法》和《擔保法》、《貸款通則》等,也就是說,對于一些符合政策、效益不錯、風險較小貸款需求,申請企業也必須有《物權法》、《擔保法》認可的有效抵押物,或者有效擔保人,否則銀行也愛莫能助。客觀地說,這些條件和框框確保了銀行經營的“三性原則”、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但是也把多數優質高科技型中小微型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這些中小企業除了擁有自主研發的專利和技術人員外,可能很少有符合《物權法》、《擔保法》要求的有效資產,即便愿意付出較高的利率,銀行也不敢貸款支持。建議,實行銀行業的“放管服”改革,對于貸款與否、額度多少、利率執行標準、以及貸款條件等,由銀行和貸款企業協商決定,銀行監管部門專職事后監管。
(三)提升營商服務效果,助力中小企業強身健體。人才是企業生存競爭的焦點。中小企業人才少、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單靠中小企業自身很難解決,需要全社會給于關注。1、加強中小企業經營者和員工的教育培訓,著力提升經營者整體素養,引導經營者拓展眼界、增強創新意識,做強做優企業。2、建立與新生代企業經營者溝通的長效機制,注重安排優秀的新生代中小企業經營者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工商聯、行業商會等社團組織的領導職務,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到民主政治實踐中來,強化其社會責任感。3、對中小企業引進人才實行國民待遇。人才是市場競爭的焦點。多數中小企業技術人員少、高端人才極度缺乏,在有些城市由于受到居轉戶或積分制度的限制,中小企業又很難穩住引進的高端和急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轉型升級和穩健發展。建議,統一人才引進的企業條件、人才配給數量和標準,只要達到標準、滿足條件,所有企業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
作者簡介:董志英,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