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梅 代長明 朱大鵬 宋熙平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提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法,從培養過程、培養目標、創新能力培養及實習實訓基地建立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新能源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能力 培養目標
1 引言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新能源科學領域專業知識,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基本理論,具有扎實學科領域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綜合掌握風力發電工程設計、風電設備原理及風電場運行的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為目標,畢業以后可成為在國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開展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以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2 以“學生”為本的培養過程
教學工作是培養過程的主體。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其他工作都服從和服務于教學工作的原則。同時還要兼顧其他各項工作,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及社會服務等工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育人為本,學生第一”的工作原則。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暢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采納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優化育人環境。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我院多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網絡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的教學優勢及師資力量優勢。采用合理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科學合理設置課程模塊,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教育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及個性培養教育課程”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每隔兩年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修正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以提高培養效果。因此新能源專業的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掌握計算機及網絡類的知識,從而提高了京萬業競爭力,拓寬了就業門路。
3 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及手段
創新能力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異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或是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創新能力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從而服務社會。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均將創新創業類課程作為必修課程,除此之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革過去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全面實施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積極適應時代及社會發展要求開展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程設置方面要不斷加強創新課程類課程比重。對教師也要加強創新方面教育,使其強化實踐育人意識。
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置對創新能力的提高也至關重要,因此對傳統實踐教學的改革必須著眼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新形勢下,成績已經不單單是衡量人才質量指標的唯一手段。實踐動手能力已成為以后的升學及就業的新的標準。這種能力既能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能體現其他能力即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只有培養好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適應以后的工作,真正的達到學以致用。
4 校內創新實訓平臺及校外創新實踐基地建設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與企業及校內單位合作,建有多個穩定的實習基地,安排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
工科類專業能力的培養除了課堂教學及實踐之外還應積極探索建立各類學生創新平臺及基地,鼓勵本科生積極參加各類教師主導的教、科研活動,以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構建新能源類的校內模擬工程實訓和校外實習兩大實驗實踐平臺可以大力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專業教學質量。首先通過校內各類創新平臺進{訓莫擬的工程專業實訓,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概念。同時,在這個平臺上,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團結協作可以初步建立起科研創新的概念。
充分利用張家口地區區域優勢,與各大新能源企業合作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基地。經過過校內平臺一定時期的鍛煉,學生可在掌握一定創新創業方法后可以進一步到校外實習平臺參與到實際工程項目中來,在實際工作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發明新辦法的創新能力。
5 培養及育人目標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將“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技術創新中心”“學科競賽”等內容融入到教學中,以本專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成果教育學生,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將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產實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從而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能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質量,保證了較高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競爭力。認真研究國家新能源相關產業、行業人才需求特點,發揮我校學科專業優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社會需,積極主動與用人單位溝通聯系,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推進培養模式、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以達到人才培養整體水平的提升。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8GJJG325。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18J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