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玉紅
【摘要】質量文化建設對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其現階段的必要性以及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性兩方面進行了分析討論。
【關鍵詞】質量文化 教育 高職
“質量文化”的涵義是指“以近、現代以來的工業化進程為基礎,以特定的民族文化為背景,群體或民族在質量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物質基礎、技術知識、管理思想、行為模式、法律制度與道德規范等因素及其總和”。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質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質量文化的提升對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質量文化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國的高職教育已經達到了大眾化水平。但這種大眾化不同于發達國家之處在于,它不是漸進和自然生成的,而是在政府外力推動下人為實現的,這就使得中國高職教育大眾化缺少了發達國家那樣同時期甚至先期相伴展開的教育觀念、教育結構、教育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等適應性調整和轉變,因此可以說中國高職教育大眾化,是未經觀念和結構范式適時調整、洗禮與轉變的大眾化。
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高等職業教育出現了分化發展和特色發展的新動向。轉變傳統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定位,改革發展模式,主動對準地方和產業發展需要,走出了一條面向地方、服務地方,培養應用型、職業型專門人才的新道路和新模式。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積極轉變辦學方向,拓展思路和空間,密切與地方、行業和產業需要對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和職業型新型專門人才,一個新的、立體了件陽多樣化的辦學體系格局初步呈現。而高職教育質量文化所倡導的恰恰就是學校辦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高職教育質量文化的概念,適應了多樣化辦學需要,是對多樣化高職教育質量觀的概括,對推動高職教育質量具有引領指導作用。
二、質量文化對改善目前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性
1.質量保障體系的技術局限性
質量保障是隨著現代大機器生產以及現代商貿發展而出現的新型管理方式。正是由于受到現代工業生產和現代企業績效管理等影響,才出現了當今時代所謂系統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建立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實質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觀察、可測量、可操縱、可復制的檢驗教育質量工作的行動程序。有了這套辦法,人們就可以對不同的高職教育組織機構及其活動進行績效分析或質量研究,從而作出優劣好壞高低等評價。
如果不能對高等教育活動進行量化,如果沒有一整套程序化規定,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就無從衡量,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也就失去了依據。然而,現實中確實出現了一種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技術至上,人們過分關注了質量保障的技術與方法,將質量視為可以分解并加以測量的客觀存在.企圖通過測量和評估工具的改進、相關指標的完善,便能夠干預高職教育質量議程和日常實踐,進而達到問責或是提高質量的目的。由此,原本作為人與人之間感性的實踐活動日益被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取代,尤其是作為現代性的發明,質量保障將道德、價值和信仰等人的活動完全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人變成了工具,高職教育由此失去了人的活動本質。
而質量保障技術本身不會自動轉化為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行動和實踐,好的技術也有可能意味著糟糕的教育,即如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因此,為了持續地提高高職教育質量,需要重新審視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及其實踐,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新的可能性。這就是從質量保障走向質量文化,回歸教育的人文本性。只有從質量保障的文化視角出發,才能培育出既合目的又合規律的高質量人才,高職教育質量管理和保障體制也才能取得成功。
2.質量保障體系的外在性
中國現代高職教育整體說來是舶來品,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和實踐具有強烈的外在性或夕嘟性。首先,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并非中國本土實踐自我生成的,直接學習借鑒了歐美國家的先進經驗與質量保障模式。而質量保障體系和全面質量管理的移植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其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因素,特別是制度、道德和觀念等要素,這些往往是不能被移植的。目前中國高職教育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實踐還主要停留在技術階段,尚未建立起與國情相適應的質量管理思想與模式。
其次,中國現代高職教育不過幾十年的歷史,起步晚起點低,要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就必須努力學習歐美高職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時也決定了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管理和質量保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領導者和建設者的角色。一方面,高職教育質量標準由政府統一制定,質量認可和評估由政府組織,另一方面,質量資源由政府掌控和分配,高校向政府爭取資源的過程本身成為目的,而質量則倒退為手段。與此同時,高校自身從事的質量保證與評估,缺少自身的主動性和主體性,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還沒有內化到大學師生以及管理工作者的內在需要、內在心理意識結構和內在道德自律階段。
人們期望通過高職教育質量文子瞇撫念來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體系,特別強調要深入挖掘現代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中的文化觀念、精神價值和心理意識要素,實現與本土文化對接,與質量主體意識和道德自律對接。改變長期以來教育質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師生等每一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的需要,成為質量提升的內在動力,就是要喚起每一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態度和質量道德。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秋序—當代.北大學論文集[M].京:商務印書館,2007.
[2]徐繼存.學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