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芳 王鳳 羅馬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的耕地被征收,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務農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創業無錢”新型弱勢群體。而此時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卻沒有得以及時完善,再加上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等原因,使得失地農民這個特殊群體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進而產生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本文重點研究諸暨市實施的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制度,因為失地農民的權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目前農民維權活動的焦點,是當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首要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緊迫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 失地農民 權益保護
一,諸暨市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與問題分析
通過參考文獻可知,當農民的土地被國家依法征收后,如果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少于0.3畝的,被稱為失地農民:并在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準備后,本次調查主要采用了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諸暨市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制度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41份,收回有效問卷41份,回收率100%。通過對此次調查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和詳細分析后,對其中較為典型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失地農民對被征地過后的收入狀況滿意度較低。有11.37%的農民表示對被征地后的收入狀況非常滿意,有33.78%的農民表示比較滿意,而有54.39%的農民表示不太滿意。其中,有大部分失地農民是因為土地被征用,又因現有的失地農民權益保護政策不夠完善,生活來源難以得到保障,從而使得失地農民對被征地后的收入狀況滿意度較低。
(二)征地前后農民的主要職業變動較大,就業問題突出。被征地后,只有11.76%的失地農民還依然選擇從事務農來維持目前生活水平,有2.44%的失地農民選擇自己創業做生意,而有近一半的失地農民選擇務工。大部分接受調查的失地農民表示之所以在土地被征用后選擇通過進廠務工和就業困難,首先主要是由于自身學歷比較底;其次是由于自身的年齡問題;再次,則是由于他們普遍存在缺乏技術和就業信息不完善,以及就業崗位少,以及就業培訓質量不高等原因;從這些問題可反映出,目前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依然嚴峻。
(三)征地后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保障缺乏。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征地后,有53.66%的失地農民表示他們很擔心家庭的基本生活,有43.9%的失地農民表示很擔心子女的學費,以及自己或家人患病,有34.15%的失地農民則擔心以后的養老沒有保障等。他們認為是由于現有的失地農民權益保護政策并沒有完全對他們的各項權益進行有效保護,而且也并沒有很好的針對他們具體需求來進行合理的安置,從而導致后續生活缺乏有效保障。
二、完善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制度的主要對策
根據相關文獻參考可知:1、新公共管理理論用重視民眾滿意度和服務質量來逐漸替代單純的注重效率,也由單向的等級指揮轉向爭取組織成員的認可和對工作績效的認可。2、社會保障理論:貝弗里奇報告是指20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社會學家貝弗里奇在《社會保險及有關服務》的報告中說明:“社會保險應旨在維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會保障就是對收入達到最低標準的保障,“國家所組織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的目的在于保證以勞動為條件獲得維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階層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標準的需要,那可以通過參加私人舉辦的自愿保險計劃去解決。因此,根據新公共管理理論和社會保障理論,再結合以上所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健全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制度,保護失地農民權益。要健全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全方位的、長效的權益保護制度,應主要從四個方面人手:1,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2.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險制度。3.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險制度。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險,以及土地征用制度這四方面是貫徹著失地農民問題的始終,因此不僅要做好基本工作,更要明確目的,完善補償制度和不斷加強土地征用過程的監督,以確保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健全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指導制度,提高失地農民就業技能和拓寬就業渠道。在城鎮化的背景下,若要妥善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一方面要從農民自身的就業技能和文化素養人手,因此政府要針對實際所需建立相應的就業指導學習機構,以更好地滿足失地農民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則要從就業培訓的專業性和適用性人手,盡可能地根據農民的具體就業需求來進行就業培訓安排。此外,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來鼓勵失地農民積極創業。
(三)發展多元化的征地補償方式,保障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要發展多元化的征地補償方式就要解決失地農民因士地喪失而面臨的基本生計或生活保障,合理補償是關鍵,但補償也必須要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同時也要建立多元化的征地補償方式;因此,除了已有的貨幣安置和就業安置這兩種主要的補償方式以外,政府還可以普及入股安置和留地安置等補償方式。主要還是要通過發展多元的安置補償方式,因為單一的安置補償方式不能夠解決如養老問題、子女教育和就業問題等等。
參考文獻:
[1]黃賢金.對征地補償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地產市場,2007(10):1Z -13.
[2]陳振明,評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10-11.
[3]貝弗里奇.貝弗里奇報告,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M],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12 -13.
課題基金:紹興市2019年度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SXS-DC2019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