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古典的五大流派之一的敦煌舞,具備豐富的藝術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敦煌舞主要是由佛教中的人物為主,結合了西域的文化特點。因為敦煌舞來自于敦煌壁畫,所以古代時期的舞蹈風格對敦煌舞帶來了影響,獨具歷史文化內涵,經現世后七八十年的發展,融古代舞蹈風格與現代舞蹈風格于一身,在對其探索中,使我們對這個特殊的舞種的特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我國的舞蹈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本文以敦煌舞為研究對象,在了解本身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對敦煌舞的價值及發展歷程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不僅可以對業界對于敦煌舞的分析進行一定的豐富,更可以為敦煌舞的表演者的表演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敦煌舞 背景 價值 發展歷程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
敦煌舞來源于我國西北地區甘肅省敦煌地區的舞蹈,它以地區名稱定名,是為了區分與其他地區的舞蹈,但它是有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的舞蹈。敦煌莫高窟在大家看來是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絲綢之路”上,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壁畫中,能看到許多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舞蹈造型,是很珍貴的古代舞蹈文化遺產。敦煌舞為了讓這沉睡千年的敦煌壁畫得以復蘇和重現,因此從敦煌莫高窟壁畫舞姿中挖掘、研究并而創建的中國古典舞新流派。
(二)研究意義
敦煌舞是我國古典舞中特殊的派別,它與漢唐舞和古典舞身韻共同構成了我國深厚的古典舞文化。敦煌舞來自于敦煌的壁畫和雕塑,“飛天”曼妙的身姿和搖曳的裙擺帶給人無限的遐思。在歷史的不斷演變和推進中,敦煌舞也不斷的進行藝術創新,為我國的舞蹈形式研究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1917年,敦煌藝術被用于京劇舞臺的作品是梅蘭芳先生的《天女散花》;1956年,戴愛蓮先生的作品《飛天》是首次用舞蹈形式再現敦煌飛天;1979年,《絲路花雨》是甘肅省歌舞團把敦煌樂舞壁畫用舞劇的形式登上舞臺;1980年,高金榮發表《敦煌舞基本訓練教學大綱》,并且開設敦煌舞課程教學;2014年,趙小剛編排的《蓮花》也是敦煌舞新的嘗試;2015年,大型原創舞劇《步步生蓮》由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在甘肅首演;
國外研究現狀:除了中國,國外有許多國家對我國敦煌舞的發展也很關注。比如2010年亞太地區音樂舞蹈研討會,韓國特邀高金榮介紹敦煌舞并進行實地教授敦煌舞。1995年,新加坡邀請敦煌舞專場到該國參加了“春城洋溢華夏情”的專場演出。除此.美國、泰國和加拿大均邀請過敦煌舞講座、授課和演出。由此可以看出,國內與國外以不同的方式傳播了中國古典舞新的流派。
二、敦煌舞的價值
敦煌舞蹈作為一種古老的舞蹈和西方地域舞蹈,融合了精湛的中原舞蹈和中亞、西亞舞蹈,形成了不同的敦煌舞蹈風格。當代敦煌舞蹈的形成,帶動了舞臺節目的創作機制,豐富了中國民族舞蹈的多樣性,其價值和意義不容小覷。本章結合敦煌舞蹈的歷史背景,探討敦煌舞蹈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
(一)敦煌舞的歷史價值
想要深入的了解敦煌舞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來源和價值作用。自古以來,敦煌舞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引起了眾多舞蹈愛好者的關注。因此,敦煌舞的再現和復活對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舞蹈體系都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1 敦煌舞的歷史來源
敦煌舞蹈來源于敦煌壁畫,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壁畫又不可分割的聯系。敦煌莫高窟建于秦朝,其中已被發現的敦煌壁畫記錄了從漢唐至明清的人間萬象,令人難以忘懷。敦煌壁畫涉及經濟、生活、宗教、社會、民俗、等方面。敦煌莫高窟中每一個洞窟內都有壁畫,大部分都有舞蹈形態,對中國舞蹈史來說,敦煌壁畫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沒有敦煌壁畫,敦煌舞也不會出現。
2 敦煌舞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因為敦煌舞源于敦煌壁畫,而敦煌壁畫的形成和各個時期的舞蹈風格緊緊相關。敦煌壁畫和敦煌舞蹈都和我國的傳統舞蹈不一樣,就拿舞蹈的運動規律來看,我國身韻派的古典舞是以畫圓為基本規律,而漢唐舞派是以Y字形為主要運動方式,而敦煌舞其運動方式主要以S形規律。
敦煌舞的真正先祖是唐代重要的一種舞蹈形式,,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舞蹈文化底蘊深厚,于是在古代就產生了多樣的舞蹈形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舞蹈形式都被消逝。唐朝是一個國富民安的盛世,在此背景下,出現了許多專業演員,這一時期的舞蹈吸納了西域、中亞等地舞蹈的精髓,唐朝的舞蹈創作也達到了空前的繁盛。
最后,敦煌舞從壁畫形成動態的舞蹈姿態,并逐漸登上舞臺,這是中國古典舞蹈發展的一個成功范例,也探索出一種新的再生舞蹈方式。敦煌舞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屬于古典,又屬于現代。敦煌舞蹈飽含了中原韻致和異域風情,也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因而這也造就了敦煌舞派不可被忽視的文化價值。
(二)敦煌舞的當代價值
敦煌舞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實實在在的。不可否認的是,敦煌舞帶動了許多舞劇的創作,給舞蹈的創作帶來了很多靈感,體現了敦煌舞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此以下用兩點總結敦煌舞的當代價值,分別是探究敦煌古代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體現的價值意義,以及當代敦煌舞在舞蹈領域中的意義。
1 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在四世紀至十一世紀這700年期間,中國是在世界上是經濟發達和繁榮的國家,敦煌古代文化遺產就是產生于這個時期的文物。敦煌石窟文化遺產與敦煌藝術是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要前提就是深入了解古代的歷史文明。
當前,我國深入研究敦煌古代文化遺產可為我國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供歷史借鑒。古代絲綢之路若被看成是經濟、文化交流的脈絡,因為敦煌位于絲綢之路的咽喉,所以它是絲綢之路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敦煌石窟和藏經文書中記錄了古代時期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對這些資料深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可為實施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
2 敦煌舞在當代舞蹈領域的價值
當代敦煌舞就是基于壁畫中的舞蹈進行研究、教學和再創作的實踐活動和成果。敦煌舞雖然與其他古典舞蹈有共同的舞蹈規律和審美特征,但是在藝術風格上是獨樹一幟的,現代的藝術創作又賦予了其全新的精神面貌。首部敦煌舞題材的舞劇《絲路花雨》發展至今,敦煌舞在藝術家的研究和創作中完成了流派的建立,在舞臺表演和教學中占得了一席地位,并提供了教學素材,活躍了我國的舞蹈事業。敦煌舞的當代藝術價值的發展依然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需要更令人震撼的舞蹈作品不斷推進敦煌舞事業的發
三、敦煌舞的發展歷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敦煌古代樂舞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現代人通過歷史遺留下的詩歌、壁畫、文獻來了解當時歷史上的舞蹈發展狀況。當前中國古典舞的所以流派都是當代的專家探索研究、整理后還原并創建而成。本章分為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敦煌舞的特點及當代敦煌舞風韻特點這兩個方面出發,進行敦煌舞發展歷程的論述。
(一)敦煌舞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發展
在公元366年間,敦煌莫高窟建成,每一個窟、每一個洞都有壁畫,其中刻畫看伎樂菩薩、飛天等人物形象,壁畫中造型各異的舞姿所展現的不同時期的舞蹈造型,賦予了壁畫的生命力和藝術色彩。從十六國到宋元時期,歷經了幾千年。壁畫中樂舞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不僅有雅致的中原舞蹈,還有神秘的西域舞蹈等,正所謂是鮮活的樂舞盛宴。尤其是被后世統稱“胡樂”的一種舞蹈,是西域舞蹈和外國舞蹈,“胡樂”早在漢晉時期就非常活躍。
1漢晉時期敦煌舞的發展
漢晉時期的敦煌舞迎來了第一次高峰。在當時地域遼闊,文化格局逐步完善,文化藝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宮廷和民間的樂舞文化都有了長期的發展。自從張騫出使西域以后,中國特有的樂舞形式開始向東部、南部、西部普及,從而展開了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隨著絲綢之路的到來,在甘肅涼州一帶,風格迥異的西域舞蹈與高雅獨特的中原舞蹈結合,樂舞的新品種誕生,被稱為“西涼樂”。
2 唐代時期敦煌舞的發展
唐朝當時國力強大,民眾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給那些文人雅士提供了吟詩作畫的雅致。這一時期,由于唐朝倡導國門開發,各國的不同人士可以來中國進行文化的交流溝通,因此帶來了許多新的舞蹈思想。中原的樂舞路向西,經過長安直抵敦煌,因此我們能在敦煌洞窟的壁畫上看到盛唐時期彈琵琶的舞者,尤其是反彈琵琶者的衣著、神態和造型。承襲唐朝樂舞的精髓,敦煌舞“神采翩翩舞霓裳”,一群天女們在天庭的云端,自在嬉戲的故事,帶給觀眾們超然脫俗的心靈圣宴。此舞的劇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詩意盎然的中國山水畫,在云深不知處,有著美好而壯麗的神仙宮闕,一群身著水藍色服飾的天女,從神的宮殿里猶如仙女一樣從壁畫中走了出來。接著天女們揮著長長的飄帶,在云端處、天際間自由自在的嬉游玩耍。舞曲末段,形容飛天仙女們玩累了再度飛回到自己的神的殿堂。觀眾除了欣賞舞蹈、布景和配樂外,同時也將引領凡夫俗子的我們,向往仙界的美好,并啟發心中的善念。多行善事,修煉心性,將來升華至天上境界,可從浮沉的迷世中超脫出來。
3 宋元時期敦煌舞的發展
到了宋元,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仍在進行交流,海上的絲綢之路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進行再一次的拓展。中國的樂舞借此向海外國家滲透,因此豐富了中原樂舞。在中原舞蹈抵達敦煌時,西域舞蹈也隨著游牧民族的文化傳到了敦煌。在敦煌壁畫上表現夏、元文化的內容上刻畫了各種形態的樂舞菩薩,可以看出中原與西域文化交融的跡象。在元代以前是敦煌舞關鍵的形成時期,我們從敦煌壁畫中不僅看到了中國舞蹈文化的歷史,也看到了中亞、西亞、非洲等不同地區的舞蹈文化,這些綜合的舞蹈形式被糅合成了一個舞蹈形式,那就是敦煌舞。
4 明清時期敦煌舞的發展
明清時期,因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以及統治階級的欺壓,對文化和藝術方面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阻力,使豐富多彩的壁畫封存起來,但在敦煌荒漠中,敦煌文化被隱匿,敦煌舞蹈也得以保存。
(二)當代敦煌舞的發展
經過多次的模仿和研究,舞者逐漸摸索出了每一種古典舞蹈的變換。敦煌舞蹈的發掘、傳承和創作的成功,是中國舞蹈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首先,敦煌舞蹈從歷史資料中進行了第一次復活舞蹈藝術的嘗試,創造了一種從古代資料中復活舞蹈的方法,啟發了后世,為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其次,敦煌舞蹈開創了新的學派,豐富了當代中國古典舞的風格類型。它改變了中國古典舞只可以從戲曲發展的觀念,促進了中國古典舞的多元化發展。
1 我國20世紀敦煌舞的發展
1979年的《絲路花雨》,用舞蹈展現出壁畫上的S曲線,然后結合用敦煌的音樂和服裝,獨特的敦煌舞形成。敦煌舞蹈與傳統的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舞派和漢唐舞派有著很大的區別。敦煌舞獨特的流動韻律,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眾多經典舞劇常演不衰。
2我國21世紀敦煌舞的發展
2000年4月在北京首演的舞劇《大夢敦煌》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舞劇,以敦煌藝術文化的創造歷史為背景,以青年畫師莫高與大將軍女兒月牙的感情經歷為線索,演繹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該劇幾年來在歐洲多個國家進行巡演,使得該舞劇成為中國原創舞劇中的經典之作。
2014年以現代舞編創技法創作的作品《蓮花》在京上演。音樂舞劇《蓮花》講述敦煌莫高窟“塑匠”,感知“蓮花”真善之美好,創作出一身敦煌彩塑的故事。編導趙小剛借鑒敦煌壁畫及彩塑中精美的肢體語匯描繪“塑匠”在求索中自我生命原點的旅行中,背負著彩塑走過干山萬水長路的修習過程。贊頌了人類對真愛是、真善之本源的執著追求及美好夙愿。
2015年12月,《步步生蓮》在蘭州首演。該劇的劇情取材于敦煌壁畫中的佛經故事,運用高金榮老師長期對敦煌舞的研究成果融入了壁畫中的舞姿素材。該劇講述了善良的仙子蓮女與人間的國王相知相愛并生下皇子,最終返回天界的愛情故事。該劇具有敦煌的特色,體現在音樂和舞臺布景以及演員優美的舞姿,將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場掌聲不斷,非同凡響。
2017年9月,中央芭蕾舞團的大型芭蕾舞劇《敦煌》在北京天橋劇場和敦煌劇院上演,首演了世界首演。芭蕾舞《敦煌》從第一代中國繼承人的角度出發,致力于對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從圍繞敦煌心中神圣之地展開的情感波瀾人手,通過莫高窟藝術的共鳴為主線而創作,通過一對癡迷于敦煌藝術的情侶之間的情感糾葛體現了千年文明和戈壁沙漠中孕育的那份“敦煌大愛”。在承托著敦煌文明與藝術的同時,用芭蕾獨特的表達方式,講述了“敦煌人”的故事,以向敦煌人民致敬。
四、敦煌舞的傳播現狀
(一)敦煌舞的課堂教學
教育傳播是一種信息交流與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教育信息要求需要教師和教材來完成。首先是教材的要求,其次是教師在傳授教學時的準確性。敦煌舞教學始于蘭州文理學院,在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得以發展,并成立了敦煌舞學士和碩士點。
舞蹈專業的課堂教學規范程度很重要。任何一個舞種想發展就要傳承下來,因為沒有傳承就沒有發展。這就要求從事敦煌舞教學的教師要具備規范性,這樣才能培育出優秀的敦煌舞領軍人物,創造發展敦煌舞的良好氛圍。當下敦煌舞專業的演員相比其他舞種的演員還是會少,因此在全國敦煌舞專業的課程受到了限制,期待敦煌舞蹈的工作者能培養越來越多的人熱愛敦煌舞,從而有更多的敦煌舞編創、表演人才,為敦煌舞以后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敦煌舞的作品創作
培養舞蹈表演的人才的基礎是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應該通過編導的創作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形象上升到中華文化,使熱愛敦煌舞蹈的舞者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編創者應該不斷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和編創靈感.從視覺和聽覺上抓住觀眾的眼睛和內心,以這個為出發點才能創作出純凈的敦煌舞的舞蹈作品。
與其他舞種的舞蹈相比,敦煌舞蹈作品仍然相對匱乏。近幾年出現的敦煌舞蹈的一些作品忽略了敦煌舞重要的風格韻律,只會運用典型的肢體造型。在劇目的創作中一定要強調敦煌舞的風格特點,避免動律脫離的現象。在創作中反思舞蹈的創作語匯、結構和表現形式,追求作品藝術和質感的高標準,使敦煌舞作品越來越成熟。近幾年敦煌舞的作品有《干手觀音》,這個作品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以及采用敦煌元素的作品《度》等。通過敦煌舞作品,用內在魅力滿足觀眾的審美標準。
(三)敦煌舞的舞劇創作
大型舞劇的公演對于舞派的形成來說就是前提。例如,以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題材創作的民族舞劇《絲路花雨》,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在2016年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式正式演出,向全世界人民展現絲路文化。此部舞劇久演不衰,綻放敦煌舞蹈文化的藝術魅力。
其次,以“敦煌”命名編創的大型舞劇《大夢敦煌》是由蘭州歌舞劇院首演的。從2000年首演到2016年,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和國外地區上演,累計演出960余場,成為中國舞劇的成功范例。
另外,以現代舞編創技法創作的作品《蓮花》于2014年在北京上演,借鑒敦煌壁畫舞姿與現代舞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描繪莫高窟塑匠探索生命的奇幻之旅,這也是敦煌舞創作的新嘗試。
大型原創敦煌舞劇《步步生蓮》,該劇用敦煌舞的風格語匯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表現敦煌壁畫的佛教故事,展現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高金榮先生是該劇的編劇和總導演,在蘭州首演時這部劇就引起了舞蹈界的贊譽。
最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17年由中央芭蕾舞團大型原創芭蕾舞劇《敦煌》于9月在北京天橋劇場和敦煌大劇院兩地分別上演。芭蕾舞劇《敦煌》是藝術家們歷時多年潛心創作的故事,以此表達對敦煌人的致敬。在編創的過程中,導演兼編劇費波感受到的是無數人用他們的身影投在這千百年的石壁上,還有無數生命附著于此,是一個有生命的“敦煌”。現今,以敦煌為題材的舞劇已經為數不多,舞蹈藝術工作者應該多創作敦煌舞題材的作品,豐富敦煌舞的作品。
結束語:綜上所述,敦煌舞作為中國古典舞新流派的,自然要考慮今后的發展問題,敦煌舞的獨特風格不可削弱,更不能喪失。到如今,敦煌舞體系的完善離不開許多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他們對敦煌舞的追求和熱愛,他們不僅從歷史、文化等方面對敦煌文化進行不斷探索和開發,而且從藝術角度探索了敦煌舞的風格特征,使敦煌舞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呢,也為以后敦煌舞創作提供了更全面的專業指導。隨著各大高校藝術教育的普及,我們應該讓敦煌舞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走進越來越多的校園,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使敦煌舞的價值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同時,由于敦煌舞來源于敦煌莫高窟,也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充分的得到保護,中小學的課堂也可以開展這方面內容,使我國的敦煌舞體系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佳穎,從敦煌壁畫靜態舞姿形象到敦煌舞的風格性探究[J].藝術科技,2016,29(05):192.
[2]劉潔.淺論當代敦煌舞派的形成機制及藝術價值[J].甘肅高師學報,2013,18(04):55 -58.
[3]胡曉麗.敦煌舞傳播探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7.
[4]蘇婷婷.淺談中國敦煌舞[J].黃河之聲,2014 (17):117-118.
[5]王紫寧.敦煌舞與佛教之關聯[D].西北民族大學,2016.
[6]易婷,論我國敦煌舞的來源及發展脈絡[J].黃河之聲,2018(10):114 -115.
[7]王丹,淺談敦煌舞舞姿形象發展[J],成功(教育),2013(18):144 -145.
[8]金亮.敦煌舞的元素練習與風格訓練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08):158+163.
[9]陳瑞瑞.“敦煌舞”教學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05):117 -120.
[10]李婷婷.敦煌舞蹈的獨特之美——淺析敦煌舞中的重心[J].甘肅教育,2011(01):56.
[11]孫延澤,敦煌舞的藝術特點與舞蹈技巧研究[J].大舞臺,2014 (05):175 -176.
[12]肖美鹿.“璇擰”出敦煌舞蹈新理念[N].中國藝術報,2017 -07 -10(005).
[13]張曉燕.敦煌再生藝術的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14]李俊平.論我國敦煌舞的本質內涵及價值影響[J].黃河之聲,2017(07):113 -114.
[15]張媛.淺析我國敦煌舞體系學術研究綜述[J].黃河之聲,2016 (14):121.
[16]解雨姣.試論敦煌舞的風格特色和本質特征以及觀者對敦煌舞的審美認識U].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2):72-73+78.
作者簡介:柯乃鈺1996.08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碩士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