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來 張嬋 龔莎


【摘要】學校教師的綜合評價制度是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重要構成,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和促進作用。而現階段高職院校專門針對專業教師發展轉型的評價體系存在缺失或評價指標單一的問題,探析高職專業課教師發展轉型的必要性,嘗試構建符合轉型發展需要、人性化、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體系,不斷促進高校專業發展優化,提升學校整體專業結構優化和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字】教師轉型 過程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日趨精準與專業化。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順應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專業組成結構,出現了高校停招某些專業或申報新的專業,由此導致了停招專業的教師發展專業方向轉型問題。現階段各個學校對教師的專業轉型發展也非常重視,給予了充分的政策、資金和途徑的傾斜,轉型教師也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向新發展專業轉型邁進了一大步。作為學校如何科學綜合評價教師的轉型發展效果,建立科學的教師轉型發展評價機制不僅能激勵教師的自身發展,而且能促進整個學校的轉型發展。
教師是高校發展的核心,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指揮棒”,對于新時期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正確科研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影響。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轉型發展的實現和完善,這就要求處于轉型期的高職院校制定出完善的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全面考核評價教師專業轉型發展的效果,對促進教師的轉型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同時教師本人的教師評價制度運用得好壞直接影響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評價制度運用得好會促進教師的成長,反之則會導致教師的價值偏差,阻礙學校的發展。
一、現行評價系統存在的問題
1、考核評價目標定位不明確。目前,很多高校往往借鑒采用高校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從德、能、勤、績四項指標對教師進行能力水平綜合評價,其中更多的關注“績”即教學成績的高與低。同時對教師工作情況的評價,主要采用學生教學評價和同行之間評價的方式,這種方式只能對教師某些方面的表現進行簡單量化評定,無法對教師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顯然將職稱評價體系用在教師轉型發展的評價上是不適宜的,并沒有考慮到教師在轉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限制了教師評價對于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作用。
2、考核評價項目缺乏針對性。現行諸多學校專門針對教師專業轉型發展的評定標準缺失,只需要老師通過自學、深造等途徑能夠勝任現行工作就行。而針對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大都是學校相關部門自行制定的一套評價標準,無差異性地面向全校教師。而這種考評方式往往是“粗放式”考評,容易忽視學科間、教師個體間的差異,缺乏針對性,對于學校相對弱勢的學科和特殊教師群體易造成不公平。
3、考核評價保障機制不健全。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是保障考核評價有效落實的重要助力,但現行的考核評價模式脫離了以教師發展為先的目標,未對教師個體的橫向比較(標準化考評)和縱向比較(個人成長)有效結合起來,缺乏對教師自身發展的關注,使得考核結果的導向性嚴重缺失,其指揮棒作用也無法充分發揮。
二、轉型教師發展評價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教師的轉型發展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如同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根據某一次考試來判定學生的成績好壞。同時在轉型過程中因教師個體差異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通過多方面搜集教師的過程性變動信息,動態跟蹤教師轉型的效果,以求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和發展潛質。過程性評價重點關注教師整個轉型學習的全過程,評價周期及評價次數不限。可根據實際評價領域限定評價周期。如:針對教師轉型周期,可制定為3年或5年,甚至更長,可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而定。該評價方式較為靈活,適用性較強。且能全方位地針對不同教師的不同方面開展評價,內容全面,評價結果較為客觀,能為教師的專業轉型發展提供可靠發展數據。
三、轉型背景下的教師轉型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教師專業轉型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又持續性的過程,轉型的成效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保證轉型發展的效果,采取積極的評價手段和指標,既能有效促進教師的轉型發展,也能收到較好的轉型效果。高校教師專業轉型發展的轉型評價應該注重轉型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形成性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1.形成性評價
(1)動機性評價。動機是指激發、維持并使行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種力量。動機對個體的行為和活動有引發、指引、激勵功能。轉型動機是直接推動教師進行轉型學習和工作的一種內在動力,積極向上的動機在教師轉型發展過程中不僅能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效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是激勵和指引教師進行再學習的一種需要。動機性評價主要反映了教師在轉型發展期的思想動態,包括對學校轉型發展的認識,對自身專業化行為的認識及個人專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性等。教師的動機性評價方法包括自我測評、同行測評、轉型期間參與活動的表現、教師座談記錄、教師查看一些特定材料(如教師考勤記錄、小組會議的議程和時間)等。
(2)專業化行為。專業化行為反映轉型教師通過自身努力在新專業學習、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得以勝任所做出的努力。評價者對教師的專業化行為進行評價的指標包括學習匯報、計劃文件、與教師的互動、查看一些特定材料(如教研室活動記錄、小組會議的議程和時間、實踐工作周記及計劃完成情況報告等)等。
(3)教學實踐。教學實踐主要是針對轉型教師在新專業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評價。教學實踐的評價應在對教師進行了一定的專業化培訓后開展,考評教師在新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中新專業的教學和能力的提升,新專業課程內容的駕馭和教學建樹等。該項指標存在一定的階段性和循序漸進性,不僅需要考評教師的教學能力基礎,也需要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成長。評價的內容包括隨機聽課、計劃文件、與教師的互動、階段性成果、查看一些特定材料(如教案、課程標準、課程教學設計、學期授課計劃、學生作業、學生教學評價表等)等。
2.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對教師轉型效果的評價,在轉型期結束后進行考評。評價的方法包括競賽、匯報、查看一些特定材料(如資格證書、總結制料、論文、課題、獲獎證書等)等。終結性評價的各項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三、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我校專業教師轉型發展評價體系的現狀,提出了適宜我校教師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案。教師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效果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能用一個尺度要求所有的教師。教師轉型發展評價應以承認差異性為前提,涉及不同標準,分類考核,使教師能夠發揮個性和特長,以評促成長,達到促我轉型向我要轉型的轉變,為有效促進學校專業結構優化,提升學校辦學質量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蔡敏.美國休斯頓獨立學區“教師評價與發展系統”探析[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5年5月
[2]周蕓韜,張梅荷.轉型下的獨立學院教師發展評價之我見[J]商Busiaess,2015年43期
[3]吳倩,程宜康.基于發展性的高職專業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9年11期
[4]雷曉莉.應用轉型背景下高校經管類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年88期
課題項目: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ZXSK201605)。
作者簡介:黃冬來(1976-),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職業教育。張嬋(1979-),女,湖南湘潭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職業教育。龔莎(1978-),女,湖南湘潭人,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