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溢凡 羅海梅 龍永芳 喬安梅 譚依依
【摘要】農民工群體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出現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行業80、90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占農民工群體的6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一定的傳承,同時也有著明顯不同的代際差異。這些差異也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的高流動性問題,本文在新生代農民工界定基礎上,對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及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流動相關文獻做了梳理,以期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導引。
【關鍵詞】建筑業 新生代農民工 流動性
1、研究背景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是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建筑業中,一線工人隊伍以農民工為主體。隨著高新技術發展,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對于員工的要求逐漸提高,農民工的內部也產生了較大的分化。隨著第一代農民工年齡的增大和逐步返回農村,新生代農民工陸續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作為一個特殊性質的群體,渴望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受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經濟收入低且波動性大,勞動就業缺乏平等性等因素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多不穩定,流動性比較大。因此,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具有重大意義。
2、國內外研究概況
通過搜索WOS數據庫、CNKI數據庫與萬方數據庫,國外有針對建筑工人的主題研究并獲得了論斷,但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的研究報告幾乎沒有。且農民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產物。國外研究報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釋較弱。CNKI數據庫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篇名的文獻有7056篇,含“農民工流動”篇名文獻807篇,含“新生代農民工流動”篇名的文獻125篇,而以“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流動”為關鍵詞搜索不到一篇文章。
3、新生代農民工的界定和特征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新生代農民工”概念。新生代農民工指的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進城從事非農業生產6個月及以上的,常住地在城市,戶籍在鄉村的勞動力,是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現有的文獻對這一群體特征研究的有:徐鶯(2010)認為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反映了農民追求先進的態度以及整個社會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但是農民工這一概念的制度背景是國家實施的二元戶籍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
劉傳江(2010)測算出該群體市民化程度約為50.23%,但生活水平低。與改革開放前期或中期的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對新技術,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很強,但是他們依舊不能勝任工資高,技能要求高的崗位。
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家庭、城市取向弱化了,而個人和發展取向比老一代強化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農民工與“打工”一詞具有很強的聯系。
4、新生代農民工流動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受自身特點和自身成長背景的影響,使其在就業過程中的變數較大,鑒于此,一些學者對于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
余勃等(2011)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流動性促進因素進行分析,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排序分析,將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兩者的各影響因素對比,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和發展的取向比老一代強化了,他們擇業期望高,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王文波等(2015)通過文獻調查法總結出由于經濟,社會文化,農民工的輸出輸入地,個人和家庭等因素導致了農民工的跨區域流動,使更多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再從事建筑行業。
趙華(2016)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大的原因是農民工選擇行業以個人興趣和自身需求為主,注重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空間。婁晨雁等(2017)認為影響流動性的客觀性有工資差異和工作條件,主觀因素有個人愛好程度,職業期望等。
劉鑫源(2016)從組織認同理論的四個維度出發,探討組織認同與新生代農民工的相互關系,以新生代文化背景為調節因素建立理論模型框架,得出員工流動與積極評價,情感歸屬,組織認同,自主行為和文化程度是息息相關的。
賴涪(2016)以相對規范的企業用工制度作為參照變量來證明:現階段與規范的企業用工制度相比較,不規范的企業用工制度強化了非穩態轉移條件下農民工的流動性的假設,通過發放問卷來獲取數據,采用二元Logit模型驚醒數據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工的流動性更多的受不規范用工制度的影響,同時也較多受在打工城市的生活成本,生存狀況和戶籍制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部分農民工群體一開始就明確了外出打工只是臨時性安排的信念,收入變動、經濟社會環境變遷只能起加速或減速作用。總體上,新生代農民工在進城以后流動趨于穩定。大部分農民工較傾向東部就業,新生代農民工擇業期望高,建筑行業凸顯招工難。
5、建筑業農民工流動研究
5.1 社會保障機帶樹建筑業農民工流動影響
趙煒(2013)基于實證分析基礎提出建筑業農民工職業安全的影響因素,發現新生代農民工有很強烈的維權意識,敢于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若是建筑業沒有良好的保障機制體系,這將會是影響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高流動的一大主要原因。
5.2 企業欠薪問題對農民工流動性影響
劉宇星(2018)運用比較研究法分析了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現象,針對建筑業欠薪這一問題揭示了欠薪討薪現狀影響了建筑業農民工流動意愿。鄭康(2016)提出從完善市場人手,嚴格落實農民工市場保障金制度,進而真正解決工資拖欠問題。胡濤(2018)針對建筑企業欠薪問題,呼吁從立法的角度健全工資長效保護機制,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5.3 影響建筑業農民工流動的其他因素
在流動意愿研究中,有牛坤在等(2019)通過文獻調查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住房情況,月收入,工作時間進行搜查與分析,發現工時與收入對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意愿的影響較大。
李水源(2016)運用文獻調查法借鑒《中國勞動年鑒》相關數據以廣州建筑業市場為例,分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建筑業勞動力的需求比重趨于增加。而新生代農民工對建筑行業的興趣由于用工環境差,工資低而傾向下降,這導致了我國建筑業勞動力的人工成本招瀕上升。
另外,職業培訓也是影響建筑業農民工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于飛(2009)針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現狀,指出職業培訓的重要性是對建筑企業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綜上,社會保障問題,欠薪問題,職業培訓問題等多種問題造成了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建筑業農民工的流動性問題,與社會保障機制,工作環境,農民工自身素質密切相關。
6、現有研究不足和未來研究方向
現有農民工的研究文獻中,關于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的文獻較少,其研究主要涉及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現狀,工傷保障,欠薪討薪,職業培訓等領域。對于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的調查比較缺乏。
本文希望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概念界定、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及建筑業農民工流動方面的文獻的梳理,對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徐鶯.新生代農民工相關概念辨析.安徽農業科學,2010(31):17888-17882
[2]趙華,周偉艷.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問題研究.安徽農學通報,2016(24):3-4
[3]婁晨燕,朱志祥,周夢亞.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影響因素分析.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2):112-115
[4]郭霞,王川,王仕卿.北京市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及措施分析.對接京津——時代特色戰略航標論文集,2017(24):103-108
[5]劉宇星.建筑業農民工欠薪問題分析。對外經貿,2018(11):125-127
[6]胡濤.民營建筑企業農民工欠薪問題的內部控制對策分析.中國經貿導刊,2018(20)77-78
[7]牛坤在,遲旭,姚嘉坤.工時與收入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意愿的影響.浙江農業科學,2019(3):494-497
[8]李水源.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廣州建筑市場的調查:[學位論文].廣東,2016
[9]于飛,蘇欣.建筑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探析.城市發展研究,2009(05):51-54
[10]宋美玲.基于PPP模式的建筑業農民工培訓機構建設研究.建筑安全,2018(07):55-88
[11]余勃,賈金榮.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促動因素分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85-89
[12]劉鑫源,全新月.基于組織認同理論的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分析.科技經濟周刊,2016(05):176-177
[13]賴涪林,李慶澤.企業用工制度影響農民工流動性的實證分析.中國集體經濟,2016(10):62-63
指導老師:徐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