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孫富春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
從漢字“教育”看本源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其中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無價的瑰寶。
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教”和“育”的字形都經歷了一定的變化,但其本質并沒有改變。(如圖1)“教”字左上是爻,意為算數、算籌;右邊為攴,意為教師手持鞭子、棍杖;左下是子,意為孩童。因此,“教”字就是通過規矩來教孩子好好讀書,學好算數;其本質是外施內效,由外向內。“育”字上半部分是人,指女人,下半部分是子,本意是孕育、養育,其本質是由內向外。二者相輔相成。
從拉丁文“教育”看本源
“教育”的英文單詞為education,這個單詞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中前綴“e”有“出”的意思,詞根“ducare”為“引導”,結合起來就是“引導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這與漢字“教育”的概念基本一致。
農耕時代的教育
早在原始社會,教育就誕生了。這一階段的教育與生產活動、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完全是自然狀態下的教育。夏朝時設立了“庠”,是出現得最早的教育形態。到商朝時,奴隸主貴族子弟開始學習理論,產生了家庭教育,當時的教育是“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主要包含六個方面:禮、樂、射、御、書、數。到春秋戰國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都迅速發生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隨之改變,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此時一些知識分子聚眾講學,宣傳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如孔子、老子、莊子等,隨即出現了私學。孔子以后,官學與私學并重,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雙軌制。
我們國家的教育從魏晉南北朝到隋朝時期主要以私學為主,到唐宋時期就出現了書院,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據調查,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1088年),距今已有900多年。而我國同一時期創辦的岳麓書院(976年)并不能稱之為大學。因此我認為,大學起步較晚是我國教育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業時代的教育
工業時代的發展,需要規模化的學校,學校的模式映射了工業化集中物流的經濟批量模式:鈴聲、班級、標準化的課堂、統一的教材、按時間編排的流水線場景。這種教育為工業時代標準化地培養了可用人才。
信息時代的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將從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化充分利用了信息時代帶來的一些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等。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不僅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從軟件數據庫中選擇并提取相關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各種媒體信息,加以整合,供輔助課堂或學生自學使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人們學習、提升教學效率的得力工具。
如今,網絡教學日益發展,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絡在我國日益普及,人們在嘗試網絡通信的同時,也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出現了網絡教學模式,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高質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開放性、協作性、交互性、共享性、實時性、個別化。
由此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究竟要做什么?這是我們都在思考的問題。
人工智能與教育
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校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剩下的是什么?是能力。我們恰恰是運用剩下的東西去思考、去戰勝困難、去創造我們的幸福。知識忘記了,能力沉淀下來;灌輸的忘記了,熏陶的沉淀下來。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形象地描繪教育是“用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這時我們要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的價值(人格)塑造。價值塑造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實際上就是“三位一體”,即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人工智能能做什么?能否把這三個方面結合來做事呢?人工智能可以解放我們什么?未來學家、發明家雷·庫茲韋爾曾說:“不斷減輕人類痛苦是技術持續進步的主要動力。”技術發展的愿景和初衷是好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也一樣,它的研發初衷是為了把人從簡單、機械、煩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然后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著時代的變革,在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創新教育內容方面,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在教育中,人工智能能夠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這件事變得更好。
史蒂芬·霍金在2015年9月拋出人工智能威脅論,在接受英國《獨立報》采訪時,再次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回歸到教育領域,假設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在教育的技術層面,而且在知識層面應用得越來越成熟,那么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教師呢?這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
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的作用是傳授知識,通過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導,教會學生做人、塑造學生的品質等。教育部制定教育大綱,教師根據要求制訂教學環節,然后通過自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學生,最后通過教學評估環節檢驗教學成果。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個閉環,但是這個閉環不一定那么及時,學生的感受能否公正、客觀地反映給教師,形成閉環,并使教師找到偏差去糾正閉環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教師很難在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
那么,人工智能是怎么做的呢?在人工智能教育里,學齡前教育是模仿學習,即理解與模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上了幼兒園以后,孩子可以另類一點,可以有所超越,在教師教的基礎上有所發揮,稱之為非監督學習。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知識觀以及榮辱觀,實行規范化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稱之為監督學習。到了大學教育階段,提倡強化學習,鼓勵將知識變成創新,將知識升華,創造知識,在這一階段,強化學習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