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務過農、也曾教過學,他曾叱咤政壇、也曾鏖戰商海;他曾身處唐山大地震救災一線,搶救生命;也曾親臨商戰一線,指揮瀕臨破產企業扭虧為盈;而今他扎根故鄉傳承古法釀酒,弘揚中華光輝燦爛的酒文化,他就是遷安市貫頭山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寶海。
面對人生種種困難,他從未退縮,總是迎刃而上,載譽而歸;
面對組織重重考驗,他總是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滿分交卷;
面對當地困難群眾,他總是慷慨解囊,扶危濟困,默默奉獻;
是什么精神和毅力支撐他戰勝工作中的每一次磨難,是什么勇氣和決心使他勇挑組織賦予的使命和重擔;是什么情懷和擔當讓他堅持默默助人行善。在筆者與杜先生的訪談中,我們找到了答案。民兵連長的經歷養成了他的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培養了他履行使命的勇氣決心,樹立了他服務人民的理想信念。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意氣風發已經沉淀為如今的從容淡定。杜寶海不論身處何方,始終沒有改變自己敢于挑戰、善于探索的精神始終沒有忘記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使命和初心。也正是這份對黨和人民的初心,對家國、家鄉的熱愛,對使命責任的擔當,對事業工作的敬業,才能帶領遷安市貫頭山人走向一個又一個巔峰,從產品滯銷到走向國際,從家鄉特產酒品走向“中華文化名酒”的美譽,從普通酒廠走向“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等。
農教政商輪轉遍 一生未改是初心
1953年11月,杜寶海出生于河北遷安,高中畢業后留在了生產大隊鍛煉。其間他承擔過田間地頭繁重的生產任務,也曾在三尺講臺傳道授業,在那個艱苦的歲月里,杜寶海發現,帶領人們從艱苦走向幸福的人群中,黨員起到了模范作用,于是他萌生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開始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言行要求自己。
1976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突發里氏7.8級強烈地震,傷亡人數突破四十萬,慘烈程度世界罕見。得知災情后的杜寶海第一時間申請投身抗震救災一線,憑借著無畏的奉獻精神與突出的表現,杜寶海火線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救援結束后,杜寶海服從分配脫產轉干,先后擔任了彭店子鄉楊家坡黨支部副書記、黨支部書記和鄉文化站站長。
1988年,時任五道溝鄉經聯社副主任的杜寶海再次踐行一名黨員干部的擔當與使命,接管了當時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磨峰山鐵礦。通過兩年的拼搏與奮斗,他成功讓企業起死回生。自此,杜寶海開啟了助企扭虧的生涯。1993年,他調任遷安鎮城區辦事處副主任,接管遷安鎮帆布廠,用三年的時間讓這家600余人規模的廠子扭虧,并實現盈利數百萬元,引發了社會世界各地的巨大反響。1996年,杜寶海調任年產達百萬噸級的彭店子鄉磨盤山鐵礦礦長,再次憑借豐富的經驗與實干的精神,讓連年虧損的企業走上了發展與盈利的正軌,解決了當地政府的“老大難”問題。為此鄉里專門為杜寶海開了慶功會,連唐山市政府都慕名邀請他傳授經驗。1997年,杜寶海應邀來到了當時處于虧損狀態的唐山市鋼鐵廠任廠長兼黨委書記。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杜寶海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坐鎮一線狠抓工作,當年便成功扭轉了企業的虧損局面。十年時間,四次扭虧,杜寶海“扭虧大王”“企業醫生”的名號在當地家喻戶曉,而成績的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勤謹、踏實與負責。
2000年,在協助唐山市鋼鐵廠完成改制之后,杜寶海再次征程,來到了位于家鄉遷安的貫頭山酒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一任,就是二十載光陰。其間他作為核心領導班子入股、帶領企業順利完成改制,為貫頭山酒業明確了“秉承民族釀酒精粹,誠信立足報國澤民”的經營宗旨,塑造了“以人為本重誠信、精良工藝育精品、挖掘文化拓市場和與時俱進謀發展”的經營理念。不僅將原本經營不善,產品滯銷的貫頭山酒業打造成了一家堅守傳統固態泥池發酵工藝,融現代高科技成果于一體,年產五糧優質大曲原料酒1000噸的釀酒大企,還深度發掘當地數千年酒文化,建造了主題文化長廊、文化樓和博物館,譜寫了一曲發展壯歌、一篇文化史詩。
精良工藝育精品 挖掘文化拓市場
遷安市貫頭山酒業有限公司坐落于京東腹地、萬里長城腳下的貫頭山國家地質公園風景旅游開發區內,這里不但景色秀美,亦不乏濃厚的文化氣息,其釀酒歷史更是源遠流長。
作為皇帝故都,遷安是中華文明和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相傳黃帝就是在這里發明了保健酒——“湯液醪醴”。發展至漢代,遷安酒業日趨興盛。從當地于家村漢代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陶制酒罐、酒壺、酒杯等,證明了在這一時期,釀酒已經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魏晉時,著名的釀酒大師狄戎慕黃帝造酒之地,千里迢迢踏訪至遷安,在這里尋到了一處“水澈如晶,飲之甘爽”的神泉(此泉至今仍用),便安居于此釀酒授藝,貫頭山酒從此名聲大震,成為享譽北國的酒中之冠。到了遼金時代,遷安釀酒業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不僅立下了征稅機構和酒使,老五甑固態泥池發酵法也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用這種工藝釀制的高純度糧食酒通常需要封閉三年以上,因此也被成為“千日酒”或“千酒”——這便是最早的燒酒。燒酒的出現使得遷安酒業長盛不衰,到清代成為皇家貢飲。北至東三省及內蒙、南至蘇杭二州,貫頭山白酒可謂譽滿天下,得到了“酒氣沖天,飛鳥聞香變鳳;糟糠落水,游魚得味成龍”的盛贊。
為了保存遷安千年酒脈,杜寶海帶領貫頭山酒業傳承傳統工藝,利用企業周邊特殊的釀酒環境、百年泥地老窖和古井泉水,堅守“固態泥池發酵、精選五糧釀造、老五甑蒸餾提純”的金代古法,從選料、釀造,到儲酒,包裝,不厭繁瑣,不求高產,先后推出了貫頭山牌精制特釀濃香型白酒、貫頭山牌濃香型白酒老窖系列、貫頭山濃醬兼香型白酒千酒系列、貫頭山濃醬兼香型白酒壇酒系列、貫頭山濃香型酒王系列及特供酒、婚宴酒等酒品。憑借著窖香濃郁、軟綿爽凈、回味悠長的優越品質,貫頭山酒在全國白酒評比中屢奪桂冠,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用杜寶海的話說“比起前代,如今我們正身處糧食豐富、原料多樣、科技發達的時期,更有理由,也更有自信將古法工藝的魅力呈現出來,傳承下去,以品質更優、口感更佳的酒回饋市場”。
除了傳承釀酒古法,杜寶海也同樣重視探索與創新。在帶領技術研發團隊開展調研的過程中,他發現長城一帶生長的酸梨有著生津止渴、利氣清咳的藥用價值,于是便與江南大學達成聯合研發協議,建立研發基地,并自籌資金100多萬元投入研發,促成了安梨全汁發酵法及安梨酒生產技術的成熟。在他指導下推出的安梨干型酒不僅順利通過了河北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且達到了果酒行業的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行業空白。
與此同時,杜寶海還始終以“深度挖掘貫頭山文化底蘊,大力弘揚黃帝文化”為己任,采取“以酒養游,已游促酒”的方式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綜合發展。為此,他投巨資修建了貫頭山酒文化園,設立了黃帝圣像及皇帝祖庭館,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家酒文化博物館,還對魏晉時期的千年古泉和古井亭進行了有效保護。此外,杜寶海還依據大量歷史資料,主持修建了百米文化長廊,展出了描繪遷安白酒發展歷史及典故傳說的三十四副浮雕,讓人們從厚重的貫頭山酒文化中了解遷安的歷史,真正把企業打造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品酒,休閑,娛樂,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并于2006年11月斬獲了“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的殊榮。
憑借著二十年的誠信經營與扎實發展,杜寶海與遷安貫頭山酒業有限公司收獲了累累碩果。截至目前,貫頭山系列白酒已獲國際大獎7項、國家級大獎35項、省市級獎勵及證書45項,先后被評為“中國優質產品”“中華文化名酒”“中國十大最具歷史文化價值品牌”“2010年中國特色農產品博覽會金獎”“中華老字號”等榮譽稱號,貫頭山酒業公司也斬獲了“中國酒文化學術活動基地企業”“中國國粹文化成就獎”等榮譽。而作為企業領頭人的杜寶海不僅先后獲得了“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市勞動模范”“貫頭山白酒技藝非遺傳人”等榮譽稱號,還攜手貫頭山酒業登上了被譽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國納斯達克大屏,為民族品牌代言,唱響了新時代強音。
心系家鄉傳民俗 從容規劃謀未來
無論是務農任教,還是從政經商,杜寶海豐富的人生始終蘊含著深厚的故鄉文化內涵,也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回饋著故鄉的滋養。在帶領企業逐步走向繁榮與發展的同時,他始終不忘通過自己的努力宣傳遷安楊家坡的孤竹文化,讓家鄉古老的傳統民俗得以流傳。
為此,他經歷五年寒暑,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100畝的民俗文化園。該園由著名詩人賀敬之親筆題名,以精品安梨園為中心,采用傳統四合院建筑模式,容納了古菱齒象游賞區、民俗文化文物展示區、明清文化和古典建筑展示區、中華老字號酒珍藏品鑒區等八大景觀,數年來累計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打造“以酒養旅、以旅養酒”的創新生態發展模式,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同時,杜寶海還累計投資150多萬元,在遷安成立了最早的“詩酒文化協會”,辦起了“遷安詩酒文化報”,帶動了當地一批文藝協會組織的建立與發展,為遷安文化、民俗、名人的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贊為“遷安文化事業和品牌產品的領軍人物”。
盡管年屆古稀,杜寶海絲毫沒有減少為企業、為家鄉、為文化發光發熱的熱情與行動。他常說:“人活一輩子,總要干點實事兒、留下些實績。”因此,他堅持帶領企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每年資助貧困學生。疫情期間他還多次組織企業員工奉獻愛心、為防疫人員捐助防疫物資。
當前,面臨復雜而競爭激烈的酒業市場,杜寶海從未畏難退縮,而是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堅守著自己的原則,不忘初心,勇擔責任,為宣傳家鄉文化,維護民族品牌做出了積極貢獻。
面向未來,杜寶海將繼續引領貫頭山酒業專注精進工藝,追求卓越品質,踐行工匠精神,創建優秀的民族品牌;同時主動對接市場,開拓線上渠道,發展直營店業務,必將帶領貫頭山酒業有限公司走向更加多元、更加輝煌的明天!
無論是扎根鄉村務農,還是身在校園傳道亦或是馳騁商場鏖戰,杜寶海始終昂揚著無限的激情與斗志,雖年近古稀卻依然保持著充足的精氣神,正如杜先生所說,人活著總是要有追求,要奮斗,要有目標,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是他一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