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萌,陳 歡
李子柒的視頻被央視新聞點名表揚,這使得李子柒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在她更新頻率不算高、時長不算長的視頻中,能夠看到二十四節氣、用鮮花制作胭脂、制作筆墨紙硯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和傳統文化遺產,體會到氤氳在田園生活背后的溫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大美河山亦美麗如畫,這吸引了國人和世界友人的向往,讓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被外國人所關注。李子柒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巧妙地融合起來,用創新型文化表達方式,體現時代特色,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做了很好的示范。
李子柒是一名“90后”四川姑娘,因拍攝具有濃厚中國元素的視頻而在國內外迅速走紅。她的視頻不僅在國內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受到大量網友的追捧,在國外的YouTube等平臺也備受歡迎,擁有極高的點擊量和粉絲,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優秀典范。
雖然李子柒的視頻中沒有直接夸贊中國文化,但每一幀畫面、每一個動作都展現著中國文化的美,牽引著國內外的粉絲們繼續主動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像李子柒這類致力于使用創新型文化表達方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被稱為“李子柒現象”,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自信的新興力量。
李子柒并非只是運氣好,而是從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正如網友評論李子柒那樣:“最吸引人的不是她,而是她身上所流淌出來的中國文化。”
不僅僅是李子柒一人,類似的滇西小哥等人也是“李子柒現象”中的一角,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李子柒現象”打通了民心的隔閡,拉近了各國人民民心的距離,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中國文化通過網絡傳播到世界各地,創造了文化傳播的新方式,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了外國人認同中國文化的一個起點,也使國人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自信,主動去愛護和珍惜中國文化,從而讓中國文化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欲人不疑,必先自信。” “李子柒現象”火遍全球的背后,正是反映出了國人和世界友人對中國文化的肯定和認可,也是中國文化自信不斷強大的證明。那么,“李子柒現象”如何助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個看似十分抽象的詞語,其實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李子柒現象”回歸生活本源,以普通生活為載體,找到了開啟中國文化寶貴財富的鑰匙,展現了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他們沒有刻意傳播中國文化,只是展示了平淡自然的生活,卻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喜愛中國文化。
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李子柒的每條視頻中都能找到中國優秀文化的元素:傳統節日、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等等。李子柒將這些中國優秀文化元素融入到視頻中,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對每條視頻反復打磨、精益求精,不求“快”,只求“好”,高質量地傳播了中國優秀文化。
在全媒體時代,李子柒的表達形式多為短視頻,這種形式能夠有效吸引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加快傳播速度,簡化傳播成本,抓住時代潮流,體現時代特色,讓中國文化借助新興傳播方式綻放光芒,讓國人為之驕傲,讓世界為其點贊。“李子柒現象”尊重了傳播規律,創新了文化表達方式,寓教于樂,用易于人們接受的表達形式進行傳播,為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引導人們堅定文化自信開辟了一條新的成功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當前我國巨大的經濟體量要求我們不僅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要堅持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深厚根基的,是可以實際踐行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像李子柒等致力于傳播弘揚中國文化的自媒體人一樣,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李子柒現象”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文化在不同文明相互融合過程中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優勢,也說明我們完全有理由也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同,只有用心了解了中國文化,才能心生熱愛,才能為之自豪。所以,新時代要加大人民群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使中國文化深入人心。
首先,要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媒體要廣泛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文藝作品、熱點話題討論、專家講座等方式加大對中國文化的宣傳力度,提升群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其次,增強文化了解和認同要從娃娃抓起。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學校開設“中國文化”課程,加強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教育力度,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用語言和行動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展示;最后,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充分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弘揚中國文化時,要尊重傳播規律,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將原本抽象的中國文化概念用親切、生動的形式表達給人民群眾,用易于人們接受的表達形式進行傳播,讓中國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首先,要發揮工匠精神,精心打造弘揚中國文化的文藝作品。可以以中國文化為載體,在做到準確、符合歷史事實的同時,借助現代化的創新表達方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生動展現文藝作品,讓中國文化“活起來”。其次,可以充分運用年輕人喜愛的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原本晦澀難理解的中國文化以生動可感知、觸動人心的方式表現給觀眾,用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替代說教灌輸,將“硬知識”軟化,實現文化表達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中國文化借助新時代傳播手段煥發光彩,贏得掌聲。
為了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首先,要堅決清除有礙于堅定文化自信的錯誤思潮,例如文化虛無主義、文化殖民主義等,要及時引導群眾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及時澄清事實,捍衛中國文化,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其次,要通過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增強中國文化凝聚力、掌握文化話語權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最后,應鼓勵和培養更多的像李子柒一樣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打造更多高質量傳播中國文化的“中國名片”,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認可中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