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金泉,劉建強,李銀銀,趙小揚,劉 楓
(1.湖北文理學院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湖北 襄陽441053;2.襄陽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湖北 襄陽441000;3.襄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湖北 襄陽441000)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市場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處于產業變革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逐步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一方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本土汽車企業大力研發新產品,提升產品的性能和競爭力,努力向汽車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加速了技術變革,圍繞相關領域開展技術創新,聚焦關鍵技術,實現創新突破,成為企業適應行業劇變、加速自身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涉及面廣、技術含量高,企業單憑自身的內部資源開展高成本的技術創新活動,難以適應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1],需要推動新技術領域的全產業鏈合作,聚集人才資源,優化創新生態。近年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換,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當前亟需加大創新投入,完善創新體系,強化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在關鍵產業、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實現技術趕超[2]。公共科技創新平臺能夠有效聚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相關企業的各類創新資源,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5]。本文從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現狀出發,分析其優勢和不足,同時結合區域現有資源,探討面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對策。
襄陽是中國重要的汽車城,國家汽車動力及部件生產基地,國家汽車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示范區。從1984 年二汽襄陽基地建設至今,襄陽汽車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低端到高端、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單一汽車制造業向汽車產業化邁進的轉變,成為襄陽龍頭支柱產業。如今,襄陽汽車產業建立了涵蓋整車、發動機、變速器、車身、底盤、車橋、汽車內外飾和電子電器件等產品研發制造和試驗檢測的完整產業鏈。全市汽車及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突破380 家,產業總產值超過2 000 億元,位居國內前十。集群內的代表性企業主要有東風汽車股份(輕卡、客車、工程車、皮卡、新能源乘用車)、風神襄陽汽車(英菲尼迪、天籟、奇駿、西瑪)、神龍汽車襄陽工廠(乘用車發動機、變速箱總成)、東風康明斯發動機、東風德納車橋、襄陽汽車軸承、駱駝蓄電池等。
襄陽先后獲批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新能源汽車)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目前已形成了“三縱三橫”(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動力電池、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完整的產業鏈條,產品涵蓋了乘用車、客車、物流車、市政用車、專用車等。區域內從事新能源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的企業達到60 家,相關配套企業200 余家,匯集了東風汽車股份、東風襄陽旅行車、東風電驅動、東風德納車橋、襄陽中車電機、駱駝集團、湖北追日電氣、湖北德普電氣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穩步增長,整車龍頭企業崛起,零部件企業逐步發力,實現了規模以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新能源整車產量倍增。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突破4 萬輛,規模以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到233 億元,產業規模穩居湖北省內行業第一。
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較為完整,但是集群內的企業聯系不緊密、分工協作不足,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較低,沒有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成本節約,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有待提高。一方面,區域內以東風汽車股份為代表的整車龍頭企業規模大、研發制造能力強,構建了完備的營銷體系,在行業內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引領、帶動整個產業的規模、產值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零部件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多數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系統集成和模塊供貨能力。尤其是關鍵核心零部件,比如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控制系統等,基本依賴區域外的供應商配套。整車龍頭企業與零部件配套企業之間的合作不緊密,零部件企業之間的行業合作也不緊密,導致中小企業市場銷售不穩定,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缺乏持續穩定增長動力。
現階段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主要優勢還是低成本,雖然少數龍頭企業具備較強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但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東風汽車股份、駱駝集團等企業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研發部門,獲批了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承擔了國家級的重大科技項目,并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發機構開展了有效合作。由于本地化配套和集群內部分工協作不足,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意愿不強,加上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轉型升級的理念,技術創新的意愿和動力不足,研發投入不夠,沒有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與外部研發機構之間的合作也比較少。從事產品研發的技術人員比例偏低,高層次創新人才幾乎沒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品很少,仍然依賴于低成本路徑,通過購買生產設備、引進技術進行低附加值的產品生產制造。
產業整體創新能力薄弱,既有企業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客觀原因——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資源貧乏,既缺乏高水平的創新平臺,也缺乏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襄陽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少,高水平大學更是沒有,國家級的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目前還是空白,導致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不夠強。此外,襄陽地處內陸中部地區,與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相比存在競爭劣勢,對人才的吸引、集聚效應有限。而且現階段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供給整體不足,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區域內的產業人才缺乏,主要表現在2 個方面:①從事新能源汽車的工程師人才緊缺,企業技術人員比例普遍偏低,具有高級職稱或者研究生學歷的研發人員更是嚴重不足;②高層次領軍人才緊缺,雖然當地政府和企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講,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競爭力不強,造成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在快速變革發展的階段,各種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創新能力。全國多地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然襄陽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較好、規模較大、產業鏈完整,但整體技術水平處于落后狀態,如果不加強創新,則很有可能被其他地區趕超,陷入增長陷阱,出現集群衰退的風險。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高,僅憑企業自身資源難以有效開展高水平的創新研發,因此,需要建立公共創新平臺,整合、匯聚多方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政府通過建設面向產業的區域公共創新平臺,統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等創新元素和資本元素,為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設備共享、檢驗檢測、技術咨詢、人才培訓、標準制訂等各類科技服務,能夠有效降低企業創新的風險和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大,具有基礎性和公益性,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平臺建設,并在資金投入上給予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較好的科研條件、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必須充分依靠和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臺資源為主體,以企業的資源為有益補充。考慮到本地缺少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根據研究基礎能力、研發人員、儀器設備和知識產權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引進國內的高水平大學或科研院所在襄陽建立研發機構[6]。同時,由政府牽頭,以引進的高水平研發機構作為引領,整合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中堅力量,以及企業的研發機構作為有益補充,搭建公共創新平臺。充分發揮本地研發機構的作用,有效利用大型儀器設備、辦公場地等資源,做好引進科研平臺、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的融合協同和資源共享,避免低效重復建設和投入。
針對人才引進困難、產業人才緊缺的難題,發揮平臺優勢組建創新團隊。一方面,利用引進平臺的母單位的人才資源優勢,柔性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不要求長期駐扎服務,邀請其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開展前瞻性技術、共性技術研發,或者作為技術顧問對項目研發進行指導,或者作為行業專家指導技術研發方向和產業發展動態;另一方面,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招聘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人才,充實本地研發隊伍,夯實中堅力量。此外,充分發揮現有人才隊伍的作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等人才到企業掛職鍛煉,深入企業了解實際需求,熟悉行業背景和發展動態,使得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更緊密的聯系起來;選派青年骨干到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訪問交流,提升能力水平;針對企業技術人員的實際需求開展技術培訓,提升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并將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講座、報告面向企業技術人員開放。
襄陽有著行業突出的檢驗檢測能力,僅汽車領域的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就有4 家,包括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陽)、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國家動力電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汽車零部件檢測重點實驗室,涵蓋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各類試驗檢測設備完善,業務能力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政府在統籌規劃公共創新平臺的過程中,應將檢驗檢測機構納入到平臺建設內,加強平臺的檢驗檢測能力,為平臺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提供試驗檢測服務,減小企業在儀器設備、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將檢驗檢測優勢轉化為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動能。此外,依托檢驗檢測機構,聯合企業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領域標準的研究、制訂和推廣,通過標準化提升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質量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配套、整合。同時加強標準的宣貫和培訓等工作,特別是針對自貿區內有出口產品的企業,研究國外地區的相關標準,為企業產品出口提供標準相關服務。
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運行需要有長期穩定的投入,政府需要在資金投入上給予扶持,同時還需要構建多渠道資金來源,引入市場化模式管理,提高平臺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平臺的日常運行建議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項目主要分為2 類:前瞻性技術、共性技術研發項目,針對特定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項目。前者以平臺內的高校、科研院所為主導,由地方政府提供主要資金,或者由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聯合承擔國家級、省級縱向課題,爭取財政科技撥款;后者以企業為主導,通過橫向委托課題的方式提供主要資金。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是項目實施的主要方式,產學研一定要從企業或產業實際需求出發,充分發揮整車龍頭企業的行業引領作用,確定研發方向和技術路線,從而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為產業提供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公共創新平臺能夠有效聚集創新資源,提升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本文提出了面向產業集群的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對策,通過政府統籌實現儀器設備資源共享、人才引進與培訓、產學研合作,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和風險,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為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